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趙永祥 > 最新文章
by 趙永祥 2017-07-10 17:46:57, 回應(0), 人氣(1114)


星雲大師《佛教的生死學》【全集】1~2


by 趙永祥 2017-07-09 05:40:06, 回應(11), 人氣(3693)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六 

   持頌《金剛經》可你胡思亂想與執著心空掉

一切法不落兩邊,觀無所有、不可得。空也不執著、有也不執著,兩邊不執著。菩薩摩訶薩要能知、能離諸法。一切法皆空、無所有、不可得。

菩薩摩訶薩真正能夠做到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是能夠知道每一種修行的境界、方法與所得到的現象,都能夠了解。了解了以後就不執著它,所以能知、能離一切法,這就是大菩薩的一種知見。

學佛三十多年來,深深發覺《金剛經》的般若思想,深深的影響中國的南宗禪,尤其六祖惠能大師的主要思想,可說都是來自於《金剛經》。譬如惠能大師所立的「三無思想」,

第一個就是無相為體,

第二個是無住為本,

第三個是無念為宗。



何謂無相為體?

「無相」就是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無相,也就是空相。所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就理體上來說的,所以《金剛經》說:離一切相名為諸佛。或稱為「如來」、「真如」。

何謂無住為本?

「無住」就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說一切心都是無住性的。所以六祖惠能:「無住者乃人之本性,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有所住就有繫縛,無住就沒有繫縛,沒有繫縛就能解脫自在,這就如《金剛經》所說:「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然而,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就是無所住。所以《金剛經》:「菩薩若有所住,即不名菩薩。」那我們為什麼要無住呢?因為法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無所住著,一切法只是隨緣而起,故云無住。所以無住者萬有之本也。《維摩經.觀眾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何謂
無念為宗

無念為宗是惠能大師禪法最重要的思想

無念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就是「無所住」,念就是「生其心」,惠能大師當初就是聽到這句話而開悟的。而這三無思想可說都是來自於《金剛經》。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金剛經》的重要性。

我們在觀人生、或者觀修行的境界、觀內心的現象、與內心的外在世界、或者是你在禪修之間所現的一切境界現象,等等一切的法,都能如實的知、也能如實的離一切法,這樣也就是真正的在行般若波羅蜜多了。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若是你能夠讀誦《金剛經》,或者是能夠為別人講者,你的功德是無量無邊。

四句偈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偈」。

空身:

空身就是空掉你的色身,去掉我相,就有初果須陀洹的果位。


空心:

空心就是把你胡思亂想、執著的心空掉了,就有二果斯陀含的果位。


空性:

空性就是眼、耳、鼻、舌、身都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覺性,你都能把它空掉不去相應、不去覺知一切境,能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味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覺軟硬堅實,也都能不起意念與之相應,就悟到真的空了。


空法:

空法就是把一切法空掉、無執,就有四果阿羅漢的境界。

在世間上要能知、能離,而出世間是你已經修證到空的樣子、無相的樣子,這就能解脫了,一切業力黏不上你了,眼、耳、鼻、舌、身面對外境你都能自在了,對外境已經解脫了。

結語

對內心裡面所起的這些影相、念頭、潛意識裡面這些害怕的心、或者是境界上好的、壞的都有,都能夠很坦然的去面對它的時候,你就有證到空的樣子,寂靜的體性已經現出來了,或現出來以後,你就有出世間的智慧。











**************************************************************************************************




by 趙永祥 2017-07-08 07:17:44, 回應(9), 人氣(13949)


            星雲大師處世智慧語錄50則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2、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籐小樹;

     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於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人生之大病,不在無用,而在無明;

     事業之成功,不在學歷,而在學力。


4、『學習吃虧』能養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5、交友以無瞋為自在,做人以無癡為清涼,用心以無相為淨土,修行以無得為涅盤。


6、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7、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長壽,主要指延續慧命,而非長命百歲。


8、上課聞道要有歡喜心,指導訓話要有接受心,做事擔當要有勇敢心,和人相處要有恭敬心。


9、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

      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10、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修道時沒有聖凡之界。


11、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

        善盡本份,照顧當下;一旦過頭,失去未來。


12、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淨化的身心。


13、不患人之不重己,應患己之不重人。


14、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15、不辭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積小善無以圓滿至德。


16、不願說理是固執,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17、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裡鄰和睦,處處是淨土。


18、水入污泥,雖清亦濁;人入邪惡,雖正亦奸。


19、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

       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佈施,以為結緣之方。


20、牙齒以堅硬易毀,故聖賢貴柔;

       刀刃以尖銳快摧,故聖賢貴渾;

       神龍以難見稱瑞,故聖賢貴潛;

       滄海以汪洋難量,故聖賢貴深。


21、思想要國際化,生活要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代化。


22、佈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淨,忍辱可以自他得益,

        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23、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

       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術;

       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

       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


24、以拾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

       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


25、求學讀書要: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26、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27、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於廢話;

       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於無事。


28、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

       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29、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

       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後五分鐘的人。


30、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緣;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的願力,是甘願。


31、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

       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

       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慾;

       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

       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

       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

       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

       金錢可以買得到床舖,但買不到睡眠。


32、生產好似搖錢樹,節儉猶如聚寶盆,勤快能換萬擔糧,用心擁有全宇宙。


33、用兵擇其勇,用人擇其才,用理擇其道,用錢擇其德。


34、用智慧確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難,困難必解。


35、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36、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37、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耳中清淨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38、在學識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養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39、養生之道,在於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

       處世之道,在於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40、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41、有田不種,必無收成;有錢不用,必空積聚。


42、有為法雖假,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法雖真,執之則慧光不朗。


43、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閒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44、死,要死得有價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輕如鴻毛;

       活,要活得有尊嚴;活有流芳百世,有遺臭萬年。


45、為人父母,要心甘情願養育子女;

       為人師長,要心甘情願作育英才;

       為人學生,要心甘情願承受教誨;

       為人子女,要心甘情願孝養父母。


46、求革新不可太快,厭惡人不可太凶,要他好不可太過,

       用人才不可太急,聽發言不可太率,對自己不可太寬。


47、 有能力的人,處處給人方便;

        無能力的人,處處給人為難。


48、自己不學好,別人幫不了;自己要學好,誰也擋不了。


49、勇氣須從一念中求,仁慈須從行儀裡找。


50、坐姿如鐘,必須穩重;

       站立如松,必須正直;

       容貌如鏡,必須明淨;

       行止如法,必須合儀;

       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by 趙永祥 2017-06-29 01:25:51, 回應(0), 人氣(1241)


星雲大師慈悲法語


1.有些人以為金錢第一,有了錢什麼都行得通,甚至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不論財物富有到什麼程度,終歸要銷毀散失。


2.俗話說:「身外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個人空手來到這個世間,最後也將空手遠離而去,縱有萬貫財富,也絲毫帶走不得。


3.多少人生前節衣縮食,克勤克儉,分毫也不肯浪費,終其一生,餘下一大筆家產,或放高利貸,或私自保管,一旦臨命終時,來不及處理財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沒,枉費自己一生辛勞,終無所得。有些人則拚死拚活,賺錢置產,給子女留下一筆龐大的遺產,可是當他死後,子女或為分財動武,或吃喝嫖賭,揮霍殆盡,絲毫沒有體諒父母生前的勞苦。因此有人說: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產,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所以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不能擁為己有,也不必為兒孫徒作馬牛。


4.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身體感覺到有一點不舒服時,要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能夠這樣,你的病就已經好了一半。


5.美國的海倫凱勒,她是又啞、又聾、又瞎的殘廢,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她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


6.人類雖有生命,身體卻不能永生,身體必定會有死,死和生是相對的。


7.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但不瞭解,而且不重視生命,只知道求生活。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還知道有生命,但是仍然不重視生命,因為死對他而言是茫然無知的。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之下交還了生命。」


8.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看成槁木死灰,與萬物同朽。古人云:「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對於生命的所以然,古今人士大都所知不多。


9.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


10.一個人對於親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隨侍左右也罷,生離死別也罷,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為情苦。

by 趙永祥 2017-06-28 07:16:54, 回應(0), 人氣(1102)

天空之城

Castle in the Sky (Theme Song)


香港交響樂協會‧三十周年音樂會
香港交響樂團
指揮: 羅國治

天馬合唱團
波希青年合唱團
波希兒童合唱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jXydbmEg58

劇情簡介

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ュタ是日本吉卜力工作室於1986年8月2日所推出的一部長篇動畫電影,作品的原作導演劇本角色設定皆由宮崎駿來擔任。並為在1985年成立的吉卜力工作室首次公開的劇院作品,和本作品同一天公開上映的另一部宮崎駿作品則是電視動畫《名偵探福爾摩斯》的劇場版「哈德遜夫人人質事件」與「多佛海峽的大空中戰!」


在過去的歷史之中,傳說著曾有人類以高科技創造了可飛行於天空的城市——拉普達。雖多數認為這是虛構幻想出來的事物,但仍有相信飛行城市存在而試圖尋找出的人們。

某一日晚上,搭載眾多旅客的飛行客船突遭到空中海盜團的襲擊和入侵,空中海盜的目標是搭乘飛行船的一位名叫希達的少女身上所攜帶與飛行城市傳說相關的物品「飛行石」。

巴魯與希達為了搶回飛行石並阻止穆斯卡的企圖,於是搭上了朵拉一族的飛行船一同前往拉普達——傳說的天空之城。



天空の城 演奏: 陶笛阿志 

Laputa: Castle in the Sky (Theme Song) - Ocarin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lLXbhsD_E


by 趙永祥 2017-06-28 07:06:37, 回應(1), 人氣(1917)


藍色多瑙河--交響樂團

(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1867年所創作的一首圓舞曲)

藍色多瑙河德語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作品號為第314號,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於所創作1867年所創作的一首圓舞曲。這首歌與《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皇帝圓舞曲》並稱為施特勞斯的三大圓舞曲,其中藍色多瑙河最負盛名,成為了維也納華爾茲的代名詞。

藍色多瑙河在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取得巨大成功,從此以後在世界各地演奏。目前已被視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此曲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曲目之一,作為傳統在新年前夜午夜時分剛過的時候演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3FlK9LPUmc



德語原文

Donau so blau, so schön und blau,
durch Tal und Au wogst ruhig du hin,
dich grüßt unser Wien,
dein silbernes Band.
knupft Land an Land und frohliche Herzen
schlagen an deinem schonen Strand.

Weit vom Schwarzwald her eilst
du hin zum Meer,
spendest Segen allerwegen,
Ostwärts geht dein Lauf,
nimmst viel Bruder auf:
Bild der Einigkeit für alle Zeit!
Alte Burgen Seh'n nieder von den Höh'n,
grüssen gerne dich von ferne
und der Berge Kranz,
hell vom Morgen glanz,
spiegelt sich in deiner Wellen Tanz.

Die Nixen duf dem Grund,
die geben's flusternd kund,
was alles du erschaut,
seit dem über dir der Himmel blaut.
Drum schon in alter Zeit
ward dir manch Lied geweiht;
und mit dem hellsten Klang preist
immer auf's Neu dich unser Sang.

Halt'an deine
Fluten bei Wien,
es liebt dich ja so sehr!
Du findest, wohin du magst zieh'n,
ein zweites Wien nicht mehr!
Hier quillt aus voller Brust
der Zauber heit'rer Lust,
und Treuer, deutscher Sinn streut
aus seine Saat von hier weithin.



中文翻譯

多瑙河多麼藍、多麼亮,
溪谷、田野,你總是平靜地流過。
維也納要跟你打招呼。
你這銀色的溪流
無論到那裡總教人滿心欣喜—
你極美的河岸總教人滿心欣喜。

黑森林的遠處,
你奔流入海,
把祝福帶給萬物。
你是向東的流水,
喜迎你兄弟的境況,
安祥和平,恆久不變!
巍峨的古堡一邊俯瞰,
一邊在峭壁上笑著問候你,
一邊在峻嶺上笑著問候你,
遙遠的山景
都映照在你舞動的波濤上!

居於河床的美人魚
在你流過時喁喁低語。
美人魚的低語,
藍天之下的萬物俱能聽見。
你的涓涓流水,
是遠古的歌;
是你嘹亮的歌聲
讓你萬古長存。

多瑙河的波濤,
請在維也納留步。
這城市愛你若此!
無論你在何方,這城市也是獨一無二!
這裡滿載歡欣願望,
願望統統傾瀉而出,
散發醉人魅力;
還有德國人衷心的願望,
都隨你流向各地。

by 趙永祥 2017-06-28 06:38:43, 回應(0), 人氣(1255)


貝多芬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合唱]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歡樂頌》(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該曲第四樂章部分樂段經指揮家海伯特·馮·卡拉揚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官方盟歌。於2003年,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印證了其價值。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這是人類的一大創舉,足以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與《李爾王》平起平坐。」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亦於2001年9月4日將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的《第九交響曲》手稿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當中。




第一樂章 00:08
第二樂章 16:36
第三樂章 29:03
第四樂章 43: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UFprYVd9s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 貝多芬獻身人類奮鬥的偉大作品.合唱的歌詞中唱到:"歡樂女神,聖潔美麗,燦爛光芒照大地,我們充滿火樣熱情,來到你的聖殿裏,你的威力,能把人類團結在一起,在你溫柔翅膀之下,一切人類成兄弟."貝多芬與但丁,荷馬,米開朗基羅,達芬奇,巴赫,莫扎特,莎士比亞等巨人,都站在西方古典文化藝術高峰之頂尖.全人類的瑰寶!



第一樂章 00:08 第二樂章 16:36 第三樂章 29:03 第四樂章 43:4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iUFprYVd9s


by 趙永祥 2017-06-28 06:30:52, 回應(0), 人氣(976)


Vivaldi - Classical Music for Relaxation

發佈日期:2017年6月21日
VIVALDI – CLASSICAL MUSIC FOR RELAXA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ATDqU4c78


曲目

Sinfonia in C Major, RV 112: I. Allegro 00:00

Sinfonia in C Major, RV 112: II. Andante 01:58

Sinfonia in C Major, RV 112: III. Presto 03:51

Concerto for Strings & Continuo in C Major, RV 113: I. Allegro 04:41

Concerto for Strings & Continuo in C Major, RV 113: II. Grave 06:41

Concerto for Strings & Continuo in C Major, RV 113: III. Allegro 08:27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D Major, RV 121: I. Allegro molto 11:39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D Major, RV 121: II. Adagio 13:53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D Major, RV 121: III. Allegro 14:54

Concerto for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in D Minor, RV 128: I. Allegro non molto 16:58

Concerto for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in D Minor, RV 128: II. Largo 19:34

Concerto for Strings and Basso Continuo in D Minor, RV 128: III. Allegro 21:16

Sinfonia in B Minor, RV 169 "Al Santo Sepolcro": I. Largo molto 23:13

Sinfonia in B Minor, RV 169 "Al Santo Sepolcro": II. Allegro non molto 26:18

Sinfonia in E Major, RV 132: I. Allegro 29:58

Sinfonia in E Major, RV 132: II. Andante 34:12

Sinfonia in E Major, RV 132: III. Allegro 36:16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E Minor, RV 133: I. Allegro 38:51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E Minor, RV 133: II. Largo 41:13

Concerto for Strings in E Minor, RV 133: III. Allegro 42:58

Sinfonia in G Major, RV 149: I. Allegro molto 45:08

Sinfonia in G Major, RV 149: II. Andante 47:00

Sinfonia in G Major, RV 149: III. Allegro 48:35

String Concerto in G Minor, RV 152: I. Allegro molto 50:44

String Concerto in G Minor, RV 152: II. Andante molto 52:41

String Concerto in G Minor, RV 152: III. Allegro molto 54:32

String Concerto in B-Flat Minor, RV 164: I. Allegro 56:24

String Concerto in B-Flat Minor, RV 164: II. Adagio 58:24

String Concerto in B-Flat Minor, RV 164: III. Allegro 59:22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RV 269 "Spring": I. Allegro 1:00:46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RV 269 "Spring": II. Largo 1:04:03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1 in E Major, RV 269 "Spring": III. Allegro pastorale 1:07:10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3 in F Major, RV 293 "Autumn": I. Allegro 1:11:27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3 in F Major, RV 293 "Autumn": II. Adagio molto 1:16:29

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3 in F Major, RV 293 "Autumn": III. Allegro 1:19:27

All tracks performed by Kaunas Chamber Orchestra conducted by Silvano Frontalini
Except The Four Seasons performed by Orchestra da Camera Fiorentina conducted by Giuseppe Lanzetta

Thank you so much for watching this video by Halidon Music channel, we hope you enjoyed it! Don't forget to share it and subscribe to our channel http://bit.ly/YouTubeHalidonMusic 


Listen to our Vivaldi playlist on Spotify: http://spoti.fi/2owWLnW 
Like us on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halidonmusic/
by 趙永祥 2017-06-28 06:21:43, 回應(0), 人氣(1169)

卡農小提琴(卡農D調/卡農BGM)交響樂曲
 


D大調卡農與吉格(德語: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

也稱約翰·帕赫貝爾卡農(Pachelbel's Canon),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因為它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有時也常以"卡農"代指。然而實際上卡農(Canon)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卡農在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則是舞曲。

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前後,是巴洛克時期的室內樂作品,採用數字低音手法,供三個小提琴演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隨,但現在很少演奏這段。
-擷取自"華人百科: https://goo.gl/nAtz1p

柔和優美的卡農音樂,不僅讓人聽了全身舒暢,更可讓讀書或工作加倍專注!!
心靈輕音樂,睡眠輕音樂,使人全身放鬆。睡個好眠。安寧的音樂讓人柔和安寧。
使人全身放鬆的輕音樂。幫助入眠的安眠曲。使人全身舒暢的輕音樂。讓人睡個好眠,深層入眠。使全身放鬆。

輕音樂可以治療心靈,讓人全身舒適。 
寶寶催眠曲,寶寶入眠曲,寶寶安眠曲,使寶寶有好的睡眠。使人全身放鬆的輕音樂。幫助入眠的安眠曲。使人全身舒暢的輕音樂。讓人睡個好眠,深層入眠。




by 趙永祥 2017-06-27 22:36:52, 回應(3), 人氣(2006)


《金剛經》的修行: 見到境界不動心


宣公上人 開示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



學佛法的人,要認識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臥都在佛法中。認識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為前提,絕對不為自己利益作打算。總而言之,要把自己的「我執」打破。只知有人,不知有己,到了這種程度,才算是認識佛法。



修持佛法的人,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也不動其心為什麼?因為修持的功夫到家,而有定力,所以能認識什麼境界是真實的,什麼境界是虛妄的。不管境界真實也好,虛妄也好,統統不動心。所以在禪堂中,有這樣的法語:「佛來佛斬,魔來魔斬」,意思就是一切不要執著。不執著就解脫,解脫就自在。學佛就是求解脫,求 自在,不被五欲繩索所綑,才能出離三界,到常寂光淨土中,親近諸佛,承事菩薩。



什麼是真境界?在沒有起心動念時,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真實的。一旦癡心妄動,想要見到什麼,那麼所遇到的境界,多數是虛妄的。但是在大圓鏡智所現是真,在分別識心所現是假。所謂「有心是妄想,無心是感應。」學佛法的人,切記!切記!所有一切境界來時,要有擇法眼。認識境界,不著境界。無論是真是假,都不執著。



如果執著境界,真的也會變成假的。若是不執著,假的也會變成真的,這是什麼道理?好像冰本來是水,水可不是冰,這種物理人人皆曉得。所謂「煩惱即菩提,菩 提不是煩惱。」煩惱是冰,菩提是水,無明是冷度。有無明,水結冰;無無明,冰化水。冰時在三界內有生死,水時出三界外無生死。各位注意,要在這個地方來用功夫。



六祖大師曾經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就是這個道理。若能不思善,不思惡,那就是無念。無念無住,一切皆空,一切都沒有了。到那個時候,便會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也就是自己的本分。

by 趙永祥 2017-06-24 22:24:45, 回應(0), 人氣(2940)


《金剛經說甚麼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國學大師 南懷瑾 講述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
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
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國人讀書,就是這樣念,如果照念經的方法,要敲個木魚,嘟嘟嘟……一路念
下去。為甚麼敲木魚呢﹖魚是晝夜瞪著眼睛的,魚睡覺就是停在那裡不動了,休息一下
就算睡覺了。所以我們廟裡敲這個木魚,是要我們精進,修道要效法魚的精神,晝夜努
力不停。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
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裡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
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
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甚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剛經
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
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在我們平常的觀念裡,總認為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三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
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
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時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
同學千萬記住金剛經開頭佛的這個榜樣,這個精神。


    佛這樣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每一本佛經開頭都是四個字:「如是我聞」。涅槃經上說,佛在涅槃的時侯,阿難
問他:你要走了,將來我要記錄你的言語,別人怎會相信呢﹖還以為我是假造的。佛就
告訴阿難,在一本經開始時,加上「如是」二字,「我聞」的我是指阿難自己。「如是
我聞」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阿難的頭腦,像錄音機一樣,佛所講的東西,他一字不漏記得。為表示負責,他特
別說明是「我聞」,是當時聽到佛說的。「如是」兩個字是古文,照我們中國文字的寫
法,應該是「我聞如是」,佛經翻成中文,產生了另外一種文學,用倒裝的文法。「如
是我聞」成為中國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優美而有文藝氣息,鳩摩羅什譯經加上「如是
我聞」,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舊式的講經方法,「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又可以講上兩個月。怎麼樣叫做
如﹖如者,如如不動之如也,然後怎麼樣叫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者佛法之境界也……這
麼講起來就沒完沒了,現在我們就不講得離題太遠了。


    那個時侯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佛經都是
「一時」這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一時」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就是那個
時侯,那個時侯也就是這個時侯,所以這個「一時」很妙。

  我們研究印度的文化及歷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印度人沒有歷史觀念。
十七世紀以後,靠著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國的歷史,
是從古老開始五千年一直下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
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
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後的梵文,有南印、北印、東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
同。我們當時翻譯過來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語的發音也有不同,這些舊的梵文,現在影
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學家,用十七世紀以後,歐洲人整理出來的
梵文,追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本子,想探討整個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話來說:「緣
木而求魚」。

  當然,這個事情我也很少提到,嚴格的來說,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大藏經裡。
這一兩百年來,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東方的佛學,日本人也跟著亂叫。所以說,花很大
的精神學梵文,為了研究佛學,真是浪費光陰,又誤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
吧!當然,梵文也是一種文字語言,可以去學,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幹的。

  再說,印度人除了沒有時間觀念而沒有歷史外,數字觀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經上這
裡八萬四千,那裡八萬四千,等於杭州人說:「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
說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

  「一時」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沒有時間觀念。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
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
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於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
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
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想死,都是個人
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學上的了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不是絕對的。痛苦的時侯,
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侯,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
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舍衛國的講堂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由三十一歲開始說法,直到八十歲,在四
十九年之間,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衛國。舍衛國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財
富很多。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裡有位長者,
年高有道德,是舍衛國一個大財主,名叫「給孤獨」長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
他到波斯匿城去給兒子相親,遇到了佛,對佛產生了信仰。他請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說法,
而且要給佛蓋一個講堂。佛說:有因緣,你蓋好講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
個最好的場地,但是卻屬於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來一個條件,如果長者能把黃金打
成的葉子,一片片鋪滿了八十頃的地,就把這地賣給他。

  給孤獨長者愛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幫忙,專門做好事,所以叫做
「給孤獨」。他真的把金葉子一片片去鋪那八十頃地,鋪了一半的時侯,有人報告了太
子,太子問他為甚麼這樣作﹖長者說:「那真是佛啊!是真的聖人。」太子說:「我相
信你的話,你不要鋪了,我們兩個人共同建造吧!」所以這個講堂就是祗樹,祗陀太子、
給孤獨長者兩人合力所蓋,稱為「祗樹給孤獨園」。楞嚴經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這個
園林是佛的大講堂,經常在這裡說法。


    千二百五十人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經,都提到這兩句話,不論佛在那裡說法,都是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
人俱。佛說法的時侯,難道都是出家和尚聽嗎﹖它這裡只講和尚,沒有講居士多少人,
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經記載佛說法的時侯,天龍八部億萬,不可知,不可數,
不可說,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說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這一千二百五
十個佛弟子,叫做常隨眾,佛走到那裡跟到那裡。拿我們現在的名辭來說,這是基本的
學生,基本的隊伍,都是出家人。

  為甚麼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來傳法以後,第一批招收的學生,拿我們現在的話
講,最難降伏的學生,就是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沒有出來說法之前,
他已經是大老師了,跟他的有一百個學生。還有三迦葉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個迦葉),
其中兩人各有二百五十個學生,另一位有五百個,合起來一千個學生,他們都是影響當
時社會宗教的大學者。另外有神通的目連尊者也在那裡,年齡也比佛大幾歲,也在傳教,
他也有一百個基本徒弟。還有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個,所以佛有這六個徒弟皈依了以
後,他們帶領出家修道的學生,一起皈依佛,才變成了一千二百五十個常隨眾,就是經
常跟著佛的﹔每次說法,他們都是聽眾。

  不過千萬記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齡都比佛大幾十歲,佛是三十一、二歲開始說法,
舍利子年紀較佛大二、三十歲,目連也比佛大。所謂比丘是出家人,翻譯成中文的意思
就是「乞士」。乞士是一個好聽的名辭,意思是討飯的,討甚麼飯呢﹖不是討一口飯吃
的飯,是討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所以,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稱
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
的意思。


    世間與大千世界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爾時,這個時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個代號,佛經裡所稱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
得尊敬的人。不過我們要注意,所謂這個世界,不是只講這個人世間﹔佛學裡所謂世間,
有三世間與四世間兩種概念。所謂三世間是:器世間、國土世間、有情世間。

  器世間:就是國土世界,用現在的觀念,就是物質世界,是這個地球上,有人類、
生物存在的世界。

  國土世間:就是地球上各個分別的國土,中國、美國、歐洲等,是這個世間觀念裡
的一個範圍。

  有情世間:有情就是一切眾生,有生命有靈知性的存在,這是一個世間的觀念,等
於我們現在講社會、人類等觀念差不多。

  所謂四世間,除了前三種之外,另外第四種就是聖賢世間,也就是得道的聖賢所成
就的另外一個範圍。拿佛教來講,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聖賢
世界。其它宗教所講的天堂,是另外一種聖賢、善人所居住的世間。

  佛學裡有淨土,有穢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算穢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
所謂土,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常寂光土,這個土已經不是土地,不是物質,而是說,在
那個境界裡,永遠都是快樂的、清淨的、寂滅的。另外一種觀念是指我們這個世間,是
凡聖同居土,聖人與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這個世界也可以說同時包括了四世間,與各
個國土的觀念。所以說佛經裡所稱的世界,是包括我們這個世界,以及超過這個地球範
圍所有世間的世界。

  另外一個觀念是說,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佛,為了我們初學同學
們的研究,我們再說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學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時侯,有一位老前輩就問我,你曉不曉得世界上有一個吹大牛講大話的人
是誰﹖我說不知道。他說:是釋迦牟尼佛!他所說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數字,無量無邊,
誰能夠把它對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邊,大極了。當時年輕,聽了也是笑笑而已﹔但
是時代到了現在,更加證明佛的說法真實,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對於世界的
看法,認為一個太陽系統是一個世界,這個是普通觀念的世界,一個太陽,一個月亮,
帶領了九大行星,中間有一個地球,就是一個太陽系。

  過去物理學天文學稱太陽為恆星,現在有人反對,不一定叫它恆星,這個是科學上
沒有定論的。在這一個太陽系中,地球是面積很小的,與其它行星的壽命來比較,也是
很短的。可是在我們看來已經是不得了啦!這算是一個世界。

  佛說,這個地球上的人,以六十歲或者以一百歲為一壽命。這個世界上的人,認為
一晝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個月白天,半個月黑夜。現在人到了太空,發現果然
與佛兩千多年前說的一樣。佛告訴弟子們說,這個虛空中,像這樣的太陽系統,帶領很
多星球構成的世界,是無量數、不可知,如恆河沙一樣多﹔也像中國的大黃河裡頭的沙
子一樣的多,數不清的。

  一千個太陽系統這樣的世界,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
世界,再把一千個中千世界加起來,叫做一個大千世界。他說這個虛空中,有三千個大
千世界,實際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數、不可量那樣多。這個說法以
前是沒有人相信的。


    吃飯穿衣

  佛的戒律,規定弟子們喝一杯水,必須先用一塊布濾了以後,才可以喝。為甚麼
呢﹖「佛觀一碗水,八萬四千蟲」。佛的眼睛,看這一碗水,有八萬四千個生命。幾千
年前他這樣說,也沒有人相信,覺得他很瑣碎,現在科學進步了,都相信了。還有佛的
戒律,規定弟子們每餐飯後都要刷牙,沒有牙刷,用楊柳枝。所以觀世音菩薩淨瓶裡泡
的有楊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楊柳枝剪下,放在水裡泡,然後拿
石頭把根根這一節一敲就散開了,用來刷牙齒。這些生活的規律,都屬於佛戒律的範圍,
禮儀都是非常嚴格的。拿現在的觀念來講,各種的衛生常識,他早就有了。佛經上所說
一個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個佛國裡教化眾生,是師道的第一位,所以稱為世尊。
  「爾時世尊食時」,吃飯時侯到了,這個吃飯的事我們須要說明一下。佛的戒律是
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學把我們人類吃飯,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飯,一
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摶食。印度人吃飯用手抓,中國人用筷子,外國人用叉子,
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摶食。早晨是天人吃飯的時間,中午人道吃飯,晚上鬼道吃
飯。佛採用的制度,以人道為中心,日中一食﹔後世弟子們,過了中午一點鐘就不吃飯
了,這個是佛的制度。

  關於這個吃飯的問題,世界上各個地區不同,習慣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
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個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飯外,還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糧。
當一個人苦悶到極點,灰心到極點時,如沒有精神食糧也會死掉。另外還有觸食,觸食
就是感受,譬如我們在房間裡,衣服穿得不對,悶得非常難過﹔或者被埋在土裡,感覺
氣不通了,就是感覺沒有氣可吃了。更有識食,阿賴耶識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
以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也可說都是人的食糧。

  現在本經所講吃飯的時侯,是佛自己所規定的日中一餐。佛雖然是太子出家,但是
他以身作則,吃飯時間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實佛的衣服
就是那件袈娑,我們現在出家人所穿的這個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
家人的顏色樸素而已。分別身分就在頭髮,出家人是光頭,在家人有頭髮,衣服都是一
樣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稱福田衣,袈娑的橫條、直條,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規
定。條紋像一塊田一樣,是為眾生培福的標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熱的時侯,膀子統統露出來。我
們讀禮記也可以看到:「仲尼閑居」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講學的時侯,
閑居的情形,禮記中有描述。我們現在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閑居,是比較自由一點,可是
到了吃飯的時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缽」,拿著飯碗。這個缽傳到中國來
有瓦缽,也有銅缽,反正是一個吃飯用的器具,不過是湯啊、飯啊,放在一起的一個缽。
現在看來兩千多年前,佛已經發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缽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飯的缽,「入舍衛大城」,到這個首都。「乞食」,討飯,土
話叫做化緣。佛的戒律規定,佛弟子們不但不做飯,連種田也是犯戒的,一鋤頭下去,
泥土裡不曉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準種田。夏天則結夏,弟子們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
不準出來。因為印度是熱帶,夏天蟲蟻特別多,隨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準許。
在夏天以前先把糧食集中好了應用,到了秋涼以後才開始化緣。這是當時的制度,時代
不同,慢慢就有所改變了。


    乞士生活威儀

  化緣,規定弟子們不要起分別心,窮人富人一樣,挨次去化,不可以專向窮人化緣,
或專向富人化。譬如迦葉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別同情下層的貧苦社會,
所以他都到貧民區去化緣,同時收些弟子也都是窮苦的人。另外一個弟子須菩提尊者則
相反,喜歡到富貴人家乞食化緣,佛曾把他們兩人叫來說:你們這個心不平,不管有錢
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化緣的時侯,平等而去,此心無分別,而且人家給你多少就是多
少,這一家不夠,再走一家。我們現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門口拿個引磬叮叮,那個就是釋
迦牟尼佛留下來的風範。

  說到乞食的制度,泰國還保存著。泰國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飯做好了,出家人沒有
來化緣以前,鍋蓋也不敢開﹔出家人來了,鍋蓋趕快打開,用勺子在飯鍋中心挖起裝上
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給他裝滿。化緣的走了,自己才吃飯,這是佛教所遺留的制度。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
而坐。】


  這一段是講化緣吃午飯的事。我們研究佛經,會發現所謂夜裡到白天,晝夜二六時
中,佛都在禪定中,在如來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飯,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從下午一
兩點到五六點鐘說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閉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衛國首都的大城,他挨門挨戶的化緣。化好了以後,「還至本處」,沒有說在
路上就吃起來了,不像我們買一根香蕉,一邊走就咬了一口,很沒有威儀的。佛把飯碗
端回自己的講堂,「還至本處」,在規定的地方吃飯,「飯食訖」,飯吃完了。「收衣
缽」,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來。然後有一個動作,「洗足已」,還打水洗腳。

  所以我說這一本經是最平實的經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
要洗腳,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腳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鋪一鋪,抖一抖,弄得整整齊齊,也沒
有叫學生服侍他,更沒有叫個傭人來打掃打掃,都是自己做。生活是那麼嚴謹,那麼平
淡,而且那麼有次序。由這一段看來,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
不像其它經典那樣,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剛經,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
樣。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他卻指定一個最低貧民出身的弟子優波離尊者,執法管紀律,
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所以在現實的生活裡,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個非凡神聖的
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by 趙永祥 2017-06-24 19:16:26, 回應(1), 人氣(3500)


              《金剛經說甚麼》開始段

                          南懷瑾 講述


金剛經說甚麼開始段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
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
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
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
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
不同而已。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
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
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
觀念意識裡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才會
得益。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
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甚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現在
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
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
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
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注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
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
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
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
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
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
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
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
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
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
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
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
想道是甚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
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
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裡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
佛,腦子裡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
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
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
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
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
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
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難
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
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裡,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
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
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的
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裡無雲萬裡天。
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裡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
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
道,甚麼都空掉,甚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
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
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
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
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
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
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
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
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
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
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
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甚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
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
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
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
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
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
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們曉得,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
就變成了文字。中國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叫做中文,英語系統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是英
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們的思想、言語的記號。文字有它的境界,我
們大家都讀過書,都認得字,可是很少有人變成真正的文學家﹔因為優美的句子出不來,
沒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語成章,話一講出來就是文章,每一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
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剛經在中國,為甚麼那麼吃得開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譯了很
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調,形成了中國
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此外還有維摩經的文字,也都很特別,是另
創一格的文字意境。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
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
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
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

    少時學語苦難圓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
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
據我所知所見,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字也不認識,
悟道以後,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師見過一個和尚,本來是一個剃頭師傅,挑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
在滿清的時侯,剃頭的孩子不準參加考試,限制極嚴。可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
甚麼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一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
尚,有人叫他楊剃頭。一般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書
裡﹖他說:這在第幾頁那一本書嘛!我老師年輕的時侯很調皮,故意去問他紅樓夢上一
句話,他都能回答得不錯,那怪極了。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抽鴉片,想戒也戒不掉,後來
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你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
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
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鴉片了。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
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
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麼一回事。
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
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
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
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
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經上經常講方便,假使我手裡沒有紙,請你給我一張方便方便,這可不是佛學的
方便。東漢的霍光大將軍,是大元帥,也是大宰相,東漢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
是歷史批評他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讀書太少,處理國家大事,在知識見解上,
沒有恰當的方法,所以是「不學無術」。

  術,不是手段,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
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
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
於方便般若。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
隻眼睛。這位菩薩代表甚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
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
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
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
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般若的眷屬又是甚麼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
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
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關於這方面,我暫時不作詳細的報告,因為金剛經的本身內容,
就提到了這五樣事。

  現在我們已經曉得般若所包涵的內容這樣多,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能譯
音了。般若的內容,包含了悟道之願,換句話說,這個修道的道願,本身就具備了這麼
多的內容。

    
無堅不摧

  現在我們手裡的這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甚麼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剛兩個字呢﹖金
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
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
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
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
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裡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
「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拿古代的梵音
念,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念的二百六十個
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兩個
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現在我們講的這一本經,如果照含意來說明經名,就是: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
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如果我們照舊式廟子裡
的講經方法,這個經的題目,一天講兩個鐘頭,連續講一個月也講不完。事實上,那一
種講經的方法非常好,解釋得非常詳盡,由文字教育開始,甚麼叫經﹖這個經字就可以
講一個禮拜。甚麼叫金剛﹖又可以講上一個禮拜,因此一個題目講完了,個把月過了,
金剛經的邊在那裡啊﹖那叫做無量無邊。現在我們不採用那個辦法,我個人的個性,也
是不大適合那種講法,所以我們採取簡單明了的解釋。


    
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現在說到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的父親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當和
尚了,他的媽媽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還俗,跟她結婚,後來生了這個兒子。以後
這位公主自己卻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應,我好好的出家當和尚,你逼著我還俗結婚,
現在你卻要出家。所以這個故事真可以編寫成一部小說。

  鳩摩羅什十一、二歲的時侯,已經可以說悟道了,三十多歲就到了中國大陸。當時
是南北朝時代,為了請這位學者來,消滅了三個國家,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樁震
撼的事件。研究當時的歷史很有意思,鳩摩羅什這樣一位大法師,這麼有學問的一個人,
各國都在爭取他,甚麼經濟、政治,一概都擺在後頭不管,因為爭請鳩摩羅什,一國消
滅了另一國,第三個國家又消滅了第二個國家,這個故事講起來話長,可以講上一兩個
禮拜,現在簡單說明,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為止。

  金剛經前面的發願文等,我們都不加介紹了,由於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別要向
女性道友介紹一下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是武則天這位女皇帝所作。武則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剛經的,有人說,云何梵偈子
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以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關於這個偈子,在佛教文學方面,稱得上是一個大手筆。寫這種大文章不能夠寫得
輕佻,也不能夠寫得幽默,要很嚴謹才行。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如何可以得到清淨、長壽,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
望活得長,究竟怎麼樣才能真正活得長﹖長到甚麼程度呢﹖這裡是提問題,換句話說,
這個經典本身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得到生命永恆不滅的那個本來。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大堅固力也是我們人類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們要
用甚麼辦法,那一種因緣,才可以得到堅固的力量﹖人世間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堅固。
壽命也是不堅固的,頂多活到一百年兩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
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上經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統
要分散。發了財,鈔票來了,終歸有不發財的一天,錢也有消散的一天。權利拿到手,
總會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來也總會有毀壞的一天。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
不破的﹖這個大堅固力,倒底有沒有﹖你們要去找。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我們研究金剛經以後,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
能夠脫離三界苦海,而到達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這些等等的問題,希望佛能打開最微
妙秘密的法門,統統告訴我們。

  現在我們看的金剛經,只分為三十二章,金剛經原始翻譯的時侯,根本沒有分章分
品。原始的佛經是一篇連下來的文章,沒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後世所作。金剛經分成三
十二章,是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的。這個編輯人是誰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們
研究中國文學,有一部非讀不可的書,就是「昭明文選」,這也是國文系必讀之書,就
是梁昭明太子所編輯的各種名文。

  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類,以及標題,都是昭明太子的傑作。標得的確
很好,每一節裡的重點,都用標題說明。譬如第一章法會因由,就是說為甚麼有佛講金
剛經這件事。譬如今天我們講這本經,也有一個因由,因為蕭先生、崔先生他們這五、
六位發起的,我是受別不能不來講了,這也就是我們這一次的法會因由。

  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
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念金剛經。為甚麼念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
訴我念金剛經很好,我就念金剛經。因為在學校裡,也不敢敲木魚,怕被人家說神經病,
偷偷的弄一本金剛經,到會客室去念。前怕狼,後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
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忽然覺得我沒有了,我到那裡去了﹖不知
道啊!以後我就不念了,後來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經對我的經驗,有這樣奇妙。在歷
史記載中,更有非常多的感應。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
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念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
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
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裡。至於說,你們要做科學的研究,感應是個甚麼道理,我
可以跟你講科學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講佛學的課,不是講科學的課,暫時就不討
論了。
by 趙永祥 2017-06-23 22:51:47, 回應(8), 人氣(2363)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五

      讀誦金剛經心可收<心無所住 不生法相>之效果

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於護念。怎么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了,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哪裡?就是善護念。

因講到善護念,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何謂[念]?

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護念,他護一個什么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么不高興,連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於護念。怎么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學佛就是證道,釋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淨。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淨,如如不動。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第三品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無法。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23-June-2017    抒于 學海堂
by 趙永祥 2017-06-21 14:29:14, 回應(0), 人氣(1502)


現今社會許多人都活顛倒!
(短短2分鐘的影片)

https://youtu.be/JC_MoQ--06Y
by 趙永祥 2017-06-18 10:19:44, 回應(4), 人氣(2025)


  《金剛經》根本修行重點在於「生淨心」

        佛光山副住持兼禪淨法堂堂主 : 慧昭法師


我個人認《金剛經》的根本重點在於「生淨心」,詳細的說明則可分三要點:

1、具有完整的修行理論架構

2、廣破一切執著

3、依空顯有,從俗契。即行六度,修無量的福德智慧而契入第一義。


(一)生淨心

先來談金剛經的根本無上心法「生淨心」:生淨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為《金剛經的無上根本心法。如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段說可說是金剛經的整個重點所在,也是金剛經最重要的六根修行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裏教導諸大菩薩要如是「生清淨心」,也就是要時時善護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屬於眼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聲生心,耳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香生心,鼻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味生心,舌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觸生心,身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法生心,意根的修行方法。為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因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


何謂「相」?一切有法(緣起法),每一法的當下都具有:體相用。

何謂:就是一切法的體性,一切法當體即空(空性)-諸法畢竟空無自性-無我

何謂:一切法暫時存在的形態,如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異滅,宇宙間的星球及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這種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等暫時存在的形態,就稱相。所以色有色相,聲有聲相,香有香相,味有味相,觸有觸相,法有法相,但不管是什相,包括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們都只是暫時存在的,因此都是虛妄相。

何謂:是運動,也就是一種作用。

例如以意根緣法塵(法相)來說,我們不應住法生心,這是屬於意根的修行方法。話說以前美國加州大學的橄欖球隊,有一次跟某一所大學的橄欖球隊在進行冠亞軍爭霸戰,當時整個球場觀眾爆滿。當上半場激烈球賽進行時,加州大學某一位橄欖球員抱到球就開始衝,當他達陣得分時,發現全場觀眾鴉雀無聲,大家都瞪大眼睛看著他,到底發生什事?原來他衝錯邊了,讓對方得分。當上半場球賽結束後,球員紛紛回到休息室,在加州大學球員休息室,沒有人講話,練也不知道要講什話?只是那位擺烏龍的球員在那邊一直哭。當距離下半場球賽還有三分鐘時,加州大學的練講話了,下半場的球員原班人馬不換!

當距離下半場還有二分鐘時,球場的音樂響了,加州大學的球員紛紛回到球場,只有那位擺烏龍的球員還在休息室沒有上場。這時練就問他不上去?

這位擺烏龍的球員就說了:「!我現在那有勇氣上去,我上半場擺烏龍讓對方得分,我對不起,也對不起我們的球員,更對不起支持我們的觀眾!」

練:「有沒有錯?上半場才剛結束,還有下半場呢!」這位擺烏龍的球員聽到練的話,心想:對!我還有下半場!他就衝上去了!據說當天在球場上觀看下半場非常精彩球賽的觀眾,發現有一位命三,一直得分、一直得分,這位球員是誰呢?就是上半場擺烏龍的那位加州大學的橄欖球員!

在我們這一生,有些是事情是很無奈的,譬如過去我們曾經被人家傷害過,或我們傷害過別人,或是我們自己傷害過自己,但過去都已經過去了,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我們就不要一直拿過去不如意的事情來懲罰自己!

如果一直想到過去不如意的事情,這就是意根緣法塵

所以在此提供大家人生幸福之道:


(1)  不要拿自己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2)  不要拿別人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3)  不要拿自己的過失去懲罰別人。


這就猶如上半場已經結束,我們就不要一直執著不放,重點是要把握人生的下半場,因在我們生命還未結束時,我們人生的下半場都還未開始,因此要能把握人生的下半場!

禪宗以心傳心,心心相印,所傳的是什心?印的又是什心?就是「生淨心」。

六祖壇經:「如來入涅槃,法流東土,共傳無住,即我心無住,此菩薩。」所以金剛經:「若菩薩心有所住,即非住。能大師當初聽五祖大師講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大悟,並且說「何其自性本自淨」,所以「淨心」就是無住生心。能大師所說的「無念」,就是在講這個法。無就是無所住,念就是生其心。

不過,有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的:

《六祖壇經》的「無」與《金剛經》的「無所住」意義大約相同;

而「念」與金剛經的「生其心」就有所差別。

金剛經的「生其心」乃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從發願廣度三界一切眾生中來降伏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煩惱;而惠能大師卻把詮釋如佛性,因而提出自性無邊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即著重在自性自度。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大家應該要能善於分別。

善護清淨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般若,生其心是方便,般若是道之體,方便乃般若所起的巧用。成佛的兩大要素即般若與方便,缺一不可。一般聲聞緣覺大都只偏於無所住的部;而一般菩薩大都是偏於生其心的部分。一直要到八地(不動地)菩薩才能把無所住與生其心取得平衡,而到了佛果位,才能究竟圓滿無住生心。即般若與方便的究竟圓滿。

總之,善護清淨心是《金剛經》的根本無上心法,也是南宗禪的心法,更是整個大乘佛教的根本究竟義。如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所說的守本心,也是在講這個法、惠能大師所說的無念、天台宗的中道實相觀、密教的大圓滿、大手印等,都在講這個法。而這個法就是金剛經的無上根本心法.....

by 趙永祥 2017-06-18 08:42:06, 回應(0), 人氣(1649)


                 《金剛經》說什麼  


                              國學大師南懷瑾 宣講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并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觀念意識裡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才會得益。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什麼叫般若呢?大致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寧可譯音再加以註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欲不同,氣字上面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只好翻音,然後再加註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了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表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了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侯佛法裡頭,佛字就代表了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裡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辭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了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辭,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表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了這個東西才認識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這些年來,有許多外國同學研究如何翻譯境界兩個字,我說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勉強強可翻譯成現象,但是那仍屬於自然界的觀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註解,很難翻譯。譬如修道見道的境界,藥山禪師就講:「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裡,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又譬如唐人詩說:「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的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里無雲萬里天。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

「萬里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麼都空掉,什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們曉得,文字本身就具備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語;因為把我們言語記錄下來,就變成了文字。中國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叫做中文,英語系統人的言語思想符號就是英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們的思想、言語的記號。文字有它的境界,我們大家都讀過書,都認得字,可是很少有人變成真正的文學家;因為優美的句子出不來,沒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語成章,話一講出來就是文章,每一句話都很優美,很漂亮,因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剛經在中國,為什麼那麼吃得開呢?是鳩摩羅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譯了很多經典,其中金剛經以及法華經,影響中國文化極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調,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種特殊優美、感人的佛教文學。此外還有維摩經的文字,也都很特別,是另創一格的文字意境。後來玄奘法師等人的翻譯,在文學境界上,始終沒有辦法超過鳩摩羅什,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樣的讀書學文字,並不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家。同樣的修道,有些只能夠成為修行人,而不能夠成佛,這與文字般若是絕對相關的。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也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

    少時學語苦難圓  祇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這是指普通人而言,據我所知所見,有幾位大和尚,並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字也不認識,悟道以後,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師見過一個和尚,本來是一個剃頭師傅,挑個擔子在鄉下到處走,在滿清的時侯,剃頭的孩子不准參加考試,限制極嚴。可是這位剃頭的大禪師悟了道,什麼都懂,無所不知。他也有一個廟子,是方丈圓寂時侯,護法給他的。有人叫他楊和尚,有人叫他楊剃頭。一般讀書人去考他:楊和尚我有句話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書裡?他說:這在第幾頁那一本書嘛!我老師年輕的時侯很調皮,故意去問他紅樓夢上一句話,他都能回答得不錯,那怪極了。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抽鴉片,想戒也戒不掉,後來只有去求這個楊和尚,楊師父啊,你來幫我剃個頭。剃頭的時侯鴉片煙癮發了,鼻涕、眼淚直流,很痛苦,這位楊剃頭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說:「脫了!」就是解脫,頭也幫他剃好了。從此以後,這個人也再不抽鴉片了。 


  這些是講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後自然發生,不是憑我們的聰明來的。聰明是想出來的,想出來的沒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記憶力也特別高,不光是年輕的事想得起來,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這個話,你們諸位聽了,大概覺得很稀奇,的確有這麼一回事。所以蘇東坡有一首詩說:「書到今生讀已遲」。要讀書要早讀,這一輩子的書是為來生讀的。悟道的時侯,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經上經常講方便,假使我手裡沒有紙,請你給我一張方便方便,這可不是佛學的方便。東漢的霍光大將軍,是大元帥,也是大宰相,東漢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歷史批評他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讀書太少,處理國家大事,在知識見解上,沒有恰當的方法,所以是「不學無術」。

 
  術,不是手段,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別人,自然有他無師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藝術。譬如說看佛經,他能夠用特殊的一種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用一種方式表達出來,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屬於方便般若。 


  我們都看到過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千隻手,每一隻手中有一隻眼睛,頭上有三隻眼睛。這位菩薩代表什麼呢?一個人有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睛,你說這個人辦法多不多?當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個會魔術的人,隨手抓一個東西,都可以變一個魔術,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眷屬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我們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

 
  般若的眷屬又是什麼呢?我們都曉得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關於這方面,我暫時不作詳細的報告,因為金剛經的本身內容,就提到了這五樣事。 


  現在我們已經曉得般若所包涵的內容這樣多,沒有適當的字可以翻譯,所以只能譯音了。般若的內容,包含了悟道之願,換句話說,這個修道的道願,本身就具備了這麼多的內容。

    

無堅不摧

  現在我們手裡的這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什麼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剛兩個字呢?金剛,在金屬之中最堅固,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所以叫金剛般若波羅密。金剛經有五六種不同的翻譯,我們慣用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一種。有的翻譯,上面加「能斷」兩個字,意思是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聖成佛。所以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可能鳩摩羅什認為,這種能斷的精神,已經包含在經文裡了,所以經名不需要特別再加上去。

 
  所謂「波羅密」,一般的翻譯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後加一個多字,成為般若波羅密「多」。這個「多」字是尾音,現在的音來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達」。「多」就是「達」的音。我們大家慣唸的二百六十個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常常有人把它稱為「多心經」,因為西遊記上,把這兩個字與上面切斷了,變成多心經。

 
  現在我們講的這一本經,如果照含意來說明經名,就是: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如果我們照舊式廟子裡的講經方法,這個經的題目,一天講兩個鐘頭,連續講一個月也講不完。事實上,那一種講經的方法非常好,解釋得非常詳盡,由文字教育開始,什麼叫經?這個經字就可以講一個禮拜。什麼叫金剛?又可以講上一個禮拜,因此一個題目講完了,個把月過了,金剛經的邊在那裡啊?那叫做無量無邊。現在我們不採用那個辦法,我個人的個性,也是不大適合那種講法,所以我們採取簡單明瞭的解釋。

    

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現在說到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他的父親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當和尚了,他的媽媽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還俗,跟她結婚,後來生了這個兒子。以後這位公主自己卻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應,我好好的出家當和尚,你逼著我還俗結婚,現在你卻要出家。所以這個故事真可以編寫成一部小說。

 
  鳩摩羅什十一、二歲的時侯,已經可以說悟道了,三十多歲就到了中國大陸。當時是南北朝時代,為了請這位學者來,消滅了三個國家,這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樁震撼的事件。研究當時的歷史很有意思,鳩摩羅什這樣一位大法師,這麼有學問的一個人,各國都在爭取他,什麼經濟、政治,一概都擺在後頭不管,因為爭請鳩摩羅什,一國消滅了另一國,第三個國家又消滅了第二個國家,這個故事講起來話長,可以講上一兩個禮拜,現在簡單說明,向諸位報告到這裡為止。

 
  金剛經前面的發願文等,我們都不加介紹了,由於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別要向女性道友介紹一下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是武則天這位女皇帝所作。武則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剛經的,有人說,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云何以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關於這個偈子,在佛教文學方面,稱得上是一個大手筆。寫這種大文章不能夠寫得輕佻,也不能夠寫得幽默,要很嚴謹才行。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如何可以得到清淨、長壽,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長,究竟怎麼樣才能真正活得長?長到什麼程度呢?這裡是提問題,換句話說,這個經典本身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得到生命永恆不滅的那個本來。

 
  「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大堅固力也是我們人類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們要用什麼辦法,那一種因緣,才可以得到堅固的力量?人世間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堅固。壽命也是不堅固的,頂多活到一百年兩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上經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統要分散。發了財,鈔票來了,終歸有不發財的一天,錢也有消散的一天。權利拿到手,總會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築起來也總會有毀壞的一天。世界上有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不破的?這個大堅固力,倒底有沒有?你們要去找。

 
  「云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我們研究金剛經以後,如何瞭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夠脫離三界苦海,而到達常樂我淨的極樂世界;這些等等的問題,希望佛能打開最微妙秘密的法門,統統告訴我們。

 
  現在我們看的金剛經,只分為三十二章,金剛經原始翻譯的時侯,根本沒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經是一篇連下來的文章,沒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後世所作。金剛經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時代編輯而成的。這個編輯人是誰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們研究中國文學,有一部非讀不可的書,就是「昭明文選」,這也是國文系必讀之書,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編輯的各種名文。

 
  金剛經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類,以及標題,都是昭明太子的傑作。標得的確很好,每一節裡的重點,都用標題說明。譬如第一章法會因由,就是說為什麼有佛講金剛經這件事。譬如今天我們講這本經,也有一個因由,因為蕭先生、崔先生他們這五、六位發起的,我是受彆不能不來講了,這也就是我們這一次的法會因由。 


  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我在讀中學階段,每天早晨四點鐘就起,練拳運動以後,首先唸金剛經。為什麼唸呢?我一點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訴我唸金剛經很好,我就唸金剛經。因為在學校裡,也不敢敲木魚,怕被人家說神經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剛經,到會客室去唸。前怕狼,後怕虎,一下子就唸完了。有一次我唸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忽然覺得我沒有了,我到那裡去了?不知道啊!以後我就不唸了,後來才明瞭其中的道理。此經對我的經驗,有這樣奇妙。在歷史記載中,更有非常多的感應。抗戰八年,出門在外,跟家裡父母分離,生死不可知,那時我只有一個願力,每天晚上睡覺以前,一定要給我父母唸金剛經、心經。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願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經驗上知道,感應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諸位報告到這裡。至於說,你們要做科學的研究,感應是個什麼道理,我可以跟你講科學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講佛學的課,不是講科學的課,暫時就不討論了。


The website linkage is as follows.

http://conci63.pixnet.net/blog/post/92504033-%E4%B8%80%E4%BB%A3%E5%AE%97%E5%B8%AB-%E5%8D%97%E6%87%B7%E7%91%BE-%E8%AC%9B%E8%A7%A3%E9%87%91%E5%89%9B%E7%B6%93%EF%BC%8C%E4%BF%AE%E8%A1%8C%E4%BA%BA%E5%BF%85%E8%AE%80%E8%AA%B2

by 趙永祥 2017-06-17 16:27:41, 回應(8), 人氣(4127)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四

     長期讀誦金剛經之效果是否真如經典所說?

長期讀誦金剛經之個人親自體悟

有所感:長期讀誦金剛經

是否有感應?要先瞭解以下幾項問題

1. 要看你是用什麼心態讀誦『金剛經』?

2. 要看你對『金剛經』的經義了解有多深?

3. 看你讀誦『金剛經』的時間有多久?

4. 看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照著『金剛經』之經義躬身力行?


如你在日常生活中依『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內容力行有幾分?才能決定你因讀誦『金剛經』所獲得的功德資糧有多少?並非一概而論。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明白『金剛經』的經義而懵懵懂懂的讀誦『金剛經』,是不會如『金剛經』所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是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因為『金剛經』的經義甚深、甚深,不是初學之人看得懂的,就是看過一遍或數遍『金剛經』的講義,也不會深入通達『金剛經』的經義。一定要看過『大智度論』,才會稍為理解『金剛經』的經義。以前筆者最初看過演培法師所著『金剛經』的講義與印順論師所著『金剛經』的論著以及諸禪師語錄,以為已經對『金剛經』的經義非常了解,但是再看過『大智度論』及「諸般若經典」後,再去讀誦『金剛經』,才覺得對『金剛經』的經義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而且隨著我們對大、小乘佛法的體解越深入,你再去讀誦『金剛經』時,又會對『金剛經』的經義有更深一層的領悟!

     因此隨著我們對『金剛經』的經義的理解經年歲月的層層體悟不同,而形成在讀誦『金剛經』時所獲得的功德資糧又不同

    『金剛經』的經義所說為什麼讀誦『金剛經』之人會獲得極大的功德果報的原因何在?如『金剛經』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記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讀誦『金剛經』之人之所以會獲得極大功德果報之重要原因

就在於依『金剛經』的『經義』『依教奉行』,就是在行、住、坐、臥之間皆依據『金剛經』的『經義』『聞憶在心』並且去力行、去受持,在動、靜之間都不敢忽忘『金剛經』的『義理』,儘量依『金剛經』的『經義』在日常生活間去實踐,這才叫做 『依教奉行』,『讀誦並且受持』『金剛經』的『經義』!

尤其有部分讀誦『金剛經』者常誤會經文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是指凡夫眾生,在不認識、不能體會經義下,只要於偶然機會裡讀誦金剛經中的一句一偈,對其生出一念清淨信心,就是經中所說:「一念淨信心」。這是大大誤解經文所說乃至一念對經文生起淨信心的甚深義!

現在約略解釋金剛經所說乃至一念對經文生起淨信心的甚深意!如金剛經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經中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並不是說凡夫眾生,在不認識、不能體會經義下,只要於偶然機會裡讀誦金剛經中的一句一偈,對其生出一念清淨信心,就是經中所說:「一念淨信心」。

    當知經中無論說「能領悟全部經義者,或者是能對經句生出「一念淨信心」的眾生,均是能夠體悟、覺悟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無壽者相的真諦的,而且宿世曾經修過無量福德的。進一步說,經中無論說「聞是章句者」,乃至「一念淨信心」者,皆是建立在:

1今世所修善根因緣,即「持戒」、「修福」的基礎上。如經文說: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以此做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的真憑實據:最實在的能對金剛經生出信心的現世善根因緣。)


2)宿世逢佛出世所修福德、持戒、智慧善根深厚的基礎上,即經文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已經在宿世曾經逢遇無量千萬諸佛出世,供養過無量諸佛,聽聞無量諸佛說法,追隨無數諸佛在家或者出家持戒、修行及修出世之福。」

  

3)必須具備今世熏習佛法善根因緣與宿世所種見佛、供佛、聞法、修法善根(熏習十八空義的善根),才能在今生聽聞、重覆讀誦、體解金剛經時,對經義生起「一念淨信心」,雖然是「一念淨信心」,已經為未來續種佛道深厚善根,今世受用無窮!

何以故?

因為對金剛經的「一念淨信心」是由頓悟一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經義而開展的。故知經文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非指僅是對經文只有生出凡夫的一念清淨心相信之義,若是一念相信經義之後,後續念念之間皆不再持續淨信經義,就不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念淨信心」。因為「一念淨信心」是具備今生反覆熏習一分空性慧照的「清淨智信之心」的因種(十八空義的因種),何以故?

因為經文說:

「是諸眾生:即對經義生出一念淨信心的這個人,在一念淨信經義的當下是對:『無復我相(悟我空之理),無人相(悟人空之理),無眾生相(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空無自性之理)、無壽者相(斷身見)、無法相(悟法空之理)、亦無非法相(悟世俗法無常、苦、空、無我的真諦)』實際修行中有所體悟而感得。」

 

結語 

個人的修行體悟是,能夠對金剛經的經義一念生出(覺悟)淨信心之人,從此以後會在日常生活中,對我相的執著、人相的計較、眾生相的貪染、壽者相(自我生命、色身)的貪愛、法相的執取和對非法相的不捨之情將會有所覺醒與看淡、看破!果真如此才是對金剛經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心」的真諦,這是宿世慧根甚深,今世又深具「般若慧見」的利根禪修者才能做得到!

以上陳述是個人的幾點感受與體悟











**************************************************************************************************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6-June-2017    抒于 學海堂
   
by 趙永祥 2017-06-17 11:52:19, 回應(0), 人氣(1401)


                宣化上人的《金剛經》修持

◎宣化上人     開示  於 1980年12月1日

 

你們要知道,你們這個師父很辣,不是甜的,有時辣到我的弟子眼淚、鼻涕一股腦兒都跑出來了。告訴你,我怎樣學得這麼辣? 我十六歲便開始為人講《金剛經》,經上講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去四肢,而心不生瞠恨。從那時候我便發願效法,一心去修這個忍辱法門。我知道自己生來性情那麼辣,這麼剛強,最宜修忍辱法門。一旦下了決心,考驗就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本來不罵我的人也罵我,本來不打我的人都打我;本來對我最好的朋友,結果專門來攻擊我。於是我自己就想:“我為別人講《金剛經》,說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而不生瞠恨。現在這些人只是罵罵我、攻擊我,還不致割斷我的四肢,我若不能忍辱,還講個什麼《金剛經》?”

 

於是就下定決心要忍辱,無論誰對我不客氣,甚至要害我,也都忍受了,結果終於能夠不為境界所動。其實,這些人並不是要來害我,而是反面來教化我,看看我是否能接受這種考驗。誰罵我,我便向他叩頭;誰打我嘛!我就睡著了給他看看!在家的時候便時常受這種打擊;出家之後,善知識更是往來不絕,左右前後的出家人,沒有一個瞧得起我,都視我為眼中釘,都給我氣受。有個出家人看我上一支香,便破口大駡:“你出什麼家?連一支香也不會上,真笨!還說出家!”

    

這時我心裡想:“嗯,考驗又來了。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去肢體,也不生瞠恨,現在我尚不致如此。好吧,向他叩個頭!”於是就向這個人叩頭,謝謝他幫助我。那時候,無論出家、在家的善知識,都不斷地來幫助我,但我對他們不曾生出絲毫瞠恨心。每次都是迴光返照:“一定是我在往昔沒有幫助他們,現在他們反來幫助我,應該感謝他們才對。

 

諸位現在明白了嗎?你們的師父就是這樣的一個師父,是專門修忍辱行,專門受人家氣的師父,專門忍人不能忍,讓人不能讓。這樣的人,有什麼出息呢?可是你們很不幸,遇上這樣一個沒有出息、這麼愚癡的師父,還要跟我來學習。既然要跟我學,我就不能不把我過去的經歷和盤托出,我是從修忍辱行這條路走過來的。諸位學佛,不要聽了很多佛法而不能行,要躬行實踐,依照佛所教的去身體力行。耶穌提倡“愛敵”,越對他不好的人,越要去愛他。佛教是提倡“怨親平等”,對誰也是一視同仁,不分親疏厚薄。學佛的人若不能躬行實踐,那麼學到什麼時候也只是皮毛,不能得到真正的大利益!

 

切記!切記!學佛的初步,一定要修忍辱!就算他人真地要把你殺了,也不應該生出瞠恨心。我們甚至要比忍辱仙人所修的行門,更進一步。但也不是說:“忍辱仙人被人割斷四肢而不生瞠恨,現在你可以割去我的身體,我也不生瞠恨!”這是跟人學的,不是出於自己,又落到第二義了。要真正依教修行,不要說單割斷四肢,甚至粉身碎骨,我也不生瞠恨!所以往往有人譭謗我,或者對我不客氣,我也不生瞠恨心



by 趙永祥 2017-06-17 11:41:08, 回應(4), 人氣(1889)


《金剛經》意在生清淨心、不妄念、勿執著
慧昭法師(佛光山副住持)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出坡作務、
語默動靜中落實。對自己直下承擔,肯定我是佛,
對別人尊重包容,
對待一切眾生平等無私。
不論是喜、
樂、憂、傷,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全心珍惜當下,才會向前有路。

 「發心服務、發願度眾,是佛光山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正如星雲大師闡釋《金剛經》宗旨:『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證而修』。」
佛光山佛教堂禮請佛光山寺副住持慧昭法師主講「金剛經的重點與主要思想」,慧昭法師以「金剛經的價值與地位」、「金剛經主要重點」、「金剛經主要思想」等議題,與百餘位信眾侃侃而談中國佛教成佛經典《金剛經》。

 「『空』就不用布施修行、無佛可成了嗎?」
慧昭法師一語道破大眾對《金剛經》錯誤認知,
星雲大師曾說:人間佛教,不捨善法」,古德云:「菩薩體空,進德修業;凡夫談空,步步行有。」
《金剛經》意在生清淨心、不妄念、勿執著,修行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出坡作務、語默動靜中落實。

 慧昭法師分享人生幸福之道:「不拿他人過失懲罰自己、
不拿自己過失懲罰自己與他人」,即是《金剛經》所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的六根修行;慧昭法師以橄欖球員放下比賽失誤的沮喪,重拾信心打出完美下半場,贏得最後勝利的實例說明,不論是喜、樂、憂、傷,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全心珍惜當下,才會向前有路。

 「有緣度眾生,無緣自修持,常行諸善法,善護清淨念,
不退菩提心,皆共成佛道。」慧昭法師分享學習《金剛經》心得,並以白人婦女教育小孩,尊重其它膚色人種的時事勉勵大眾:「對自己直下承擔,肯定我是佛,對別人尊重包容,對待一切眾生平等無私。」

 
「決定一個人的心情,是心境,不是環境。」
慧昭法師引用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說明:「凡事隨緣,佛法就在生活中。」慧昭法師在演講中善用譬喻、禪門公案及歷史故事,將艱深的經文單純化,讓與會大眾明瞭經義,心生歡喜。信徒玉芳坦言:「字字句句都聽進心裡!」一旁的大姐補充說:「感謝法師重點整理與講解,否則那麼殊勝的經文,都只會念卻不瞭解,更別說對生活的妙用了。
by 趙永祥 2017-06-14 23:05:45, 回應(0), 人氣(1493)


一位有智慧的長者與我分享一則短文: 

「你炫耀什麼就容易失去什麼!」 

看完此部影片之後,我獲得幾項人生重要啟示

個人有所感,分享如下
佛說:你炫耀什麼就容易失去什麼!

人有三種重要內容不可說:


1、自己的功德好處 ;

2、他人的惡處不善 ;

3、自己未來的計畫。


炫耀自己——這會引來人天和鬼神嫉妒,想著法子來破壞你炫耀的地方。

你炫耀什麼就容易失去什麼!

也許你會說:炫耀也是誠實的,又沒有誇張,為什麼不可以?

然而,因為你用自己的驕傲,傷害了別人心中的驕傲。別人被你傷了,還會對你好嗎?

炫耀漂亮,就要小心以後漂亮被破壞;
炫耀有錢,就要小心以後富有被破壞;
炫耀成績好,就要小心以後考不上;
炫耀自家小孩如何,這個千萬不要,容易招忌並增加敵人!

你得給小孩子少樹敵,讓人天鬼神不要嫉妒他,而是護持他才對的。

炫耀什麼,就要小心將來失落的地方在這裡;


法師比喻是這樣的:你有了寶珠,你到處給人看,魔就特別想破壞你的寶珠。

人什麼情況下會毀壞自己的功德呢?——就是:炫耀自己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炫耀自己得到的好福分。

儒家說:一個人的禍福,要看他謙虛還是驕傲。

人,不要隨便說未成之事、計畫之事。

因果,說了就變。和人間的恩怨一樣,說破因果,會變本加厲,或者遭遇報復。還沒做完畢的,說穿了是個忌諱。

密宗善知識就勸人不要隨便說未成之事、計畫之事,這也算隱私。除非做成了、痊癒了、化解了,可以適當說一些,而且隱姓埋名。

佛曾說過:「狂性頓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裡面講的,意即說你這個狂妄自大的心、你這個好高騖遠的心,你那種看不起人的心哪!那種只知道我是最聰明的人,只知道我比誰都好。

比如有個人長得像個醜八怪,你看他怎樣說:『啊!我真美麗呀!』你看,這個執著多大呀!如果你把這種執著,這個狂心歇止了,便即刻得到菩提。

何謂「菩提自在」?

是覺道、就是開悟,開悟就離成佛不遠了,

因此,你能把狂心野心與好喜誇耀之心停歇,這便是人生自在,無入而不自得之道。

影片連結



Prev12345678910Next Go: /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