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三:如何利用《金剛經》如實修行?(趙永祥博士)
by 趙永祥 2017-06-14 15:29:50, 回應(4), 人氣(2315)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三

   如何利用《金剛經》如實修行?


讀頌《金剛經》,除了要懂得經義外,還要將經上所說的修行方法,與所應悟的境界相配合,才是正解。就是說,不只要懂得名相及經義,還要能從經文及名相瞭解後,知道如何加以實踐。有時候光懂得名相,還不能真正了解《金剛經》,要能從修証上、心地上、逆境中、證量上去印証《金剛經》所說的道理。這就華嚴經所說的 “信、解、行、證” 修行證道四大步驟。

如何利用《金剛經》來修行 茲分享如下

金剛經與大般若經的要義 
解說《金剛經》,當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起。《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金剛經》是第五七七卷。《大般若經》是講如何修証般若智慧,智如目,行如足,修行者要以般若智慧,才能度到彼岸。

《金剛經》全名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因般若智慧有如金剛鑽石一樣堅硬明利,故能斷一切修行人在修行中所現起的業障、積習。《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教導如何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過、超越一切修行上的境界。

《金剛經》在五時判教中,是屬般若期 (相當於大學課程)。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終無說一字。世尊所說法,是方便之說,從小學生、初中、高中、大學方便教導,不講並不知道佛法過程是如何修成,不用一些語言文字不能說明讓初機者了解,故乃行方便之說。《金剛經》說:不要說佛有所說法,不要有這種觀念,何以故?若說世尊有所說法,即為謗佛。真正的佛法修行,不離一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一乘佛法只有用心去體證,證後離一切相,不即不離,故不必言說。有所說也是權宜設施而說。

世尊在世時,依眾生根機不同,五時說法: 華嚴期、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法華涅槃期。對小學生、初中生,先從外境諸緣斷掉,再來修內心不執著外境。初期都是教一些基本的法門,是屬於「阿含期」。「方等期」是修小乘禪觀,快要跨入大乘的根機,本期間大部分所說都是屬於大乘的佛法了。高中的佛法有境界、也有所執著,譬如世間禪的四禪八定、八背捨、九次第定、十遍處等,這些都是修行過程之間會出現的禪修境界。

有以上的禪定修證,若不向此等行者說明心量的空、無相,不能去執取一切境,此等行者就會執取其境而住於色界、無色界等天界的果報中,終究未能得解脫三界之境。因此到大學時,是屬「般若期」,要把這些修證境界體悟後超越或推翻掉,修行過程之間所修證到的,一到「般若期」都要把它化空、不執著,以般若智觀一切境,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到最後導引大眾入「法華期」,此期所講的經典是屬於研究所課程了。華嚴期是相當於拿到博士學位後(明心見性)後,教導如何斷除無始無明習氣,以達究竟果位的法門。

我們常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就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裡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的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的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里無雲萬里天。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禪師們因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個和尚住茅蓬的時侯,就寫了一副很好的對子:「萬里青天開笑口,三間白屋豎拳頭」。 
  

像彌勒菩薩一樣,哈哈大笑,就是我們喜歡塑的一個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麼都空掉,什麼都喜歡。三間白屋就是三間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裡海闊天空。像這一類的文字,就描寫一種境界,但也並不足以代表悟道那個境界。

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 
  

此外,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至於我們沒有修道的人,有什麼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眾生所有的苦惱境界。

如古人詩中所講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煩惱,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頭髮白了,這就是人生苦惱境界。所以古人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因為他的境界、氣派、胸襟與眾不同。這種不同的境界從那裡來呢?從實相般若而來,是道體上所產生的,自然而來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的行相,離不開「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這個觀念,以此修證就可以證到「空有不二」的境界,這就是《般若經》的重要境界。

般若波羅蜜多是能知能離,能做能離,能證能離,最後達到「不即不離」,以「無所有、不可得」的法門來修行,因自性本淨,諸法無住,這種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學一法,即能通達一切法,這就是般若波羅蜜法。菩薩雖處世間,對世法能不染,一切法不落兩邊。

經云: 

若能觀法無所有、不可得,是為般若波羅蜜多。

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就是有所覺知,但是不去相應。

已經有大乘的根機,才能用般若的智慧來擺脱一切境緣。執一切境,非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為般若波羅蜜。」要得菩薩道解脫者,都應該要修般若波羅蜜,不要去執著你修行過程之間的一切境界。在修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是要審慎觀察,對一切境界抱著無所有、不可得的心態,這樣子就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

對一切有相、無相,都要以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的觀念來看破它,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4-June-2017    抒于 學海堂
            
回應(4)

我們的人生隨時有境界,痛苦的時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還沒有來的時侯,腦海中又隨時出現痛苦的威脅,這是苦惱的境界。高興的時侯,又越想越得意。

尤其年紀大的人,不大喜歡想未來,因為前面的路程太遠了,沒有力氣走了,專門回頭想少年時代的事。有時侯自己坐在那裡想起來,還搖個頭笑一下,回味那個境界。

上述這些都屬於境界,所以境界是可以意會但卻不可以言傳。

如何利用《金剛經》如實修行?

學佛的人長期以《金剛經》如實修行沒有煩惱,

學佛的人長期以《金剛經》如實修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學佛的人長期以《金剛經》如實修行自在隨緣,什麼都好

學佛的人長期以《金剛經》如實修行處處退讓,愈退路子愈寬,退到後面即見金色光明大道 

學佛的人長期以《金剛經》如實修行,心決定是清淨平等。

心若是清淨平等,般若智慧就現前,無論你是生活、工作,你都會得到圓滿

長期以《金剛經》如實修行可以獲得身心安樂並自在隨緣,即是真圓滿 


常自問: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修什麼?

即是修清淨心。

心若清淨,你有智慧隨緣,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就超凡入聖。 





宇宙之間那一事物不是由眾緣和合而生。

有情的人類、動物固然是眾緣和合而生,無情的植物、礦物等也是眾緣和合而生。有形質的物體是眾緣和合而生,無形質的思想事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生。

所以一切眾生之類是指宇宙間一切的事物思想。因為眾生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無論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變化,並非永恆。如夢如幻,但也不是沒有,它們都是不生不滅的本性,在這不生不滅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虛妄的各種相,名為眾生。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其實就是要使這一切眾生都回歸不生不滅的本性。

所以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佛陀教我們應發廣大的心願,這正和各位常念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一樣是發大願.................



個人親身例子與有緣眾生分享個人在佛光山的一次深刻體驗:

自己曾在2009年7月在一次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

「與星雲大師接心」課程中

我當場請教星雲大師,

「請問大師,在娑婆世界中,人生如何才能獲得解脫?」


星雲大師回答:

「到底是誰綁了你?無人綁您,你為什麼要解脫?只要您願意放下,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您就解脫了」

人生應如何解脫?

當天我如醍醐灌頂,當下了知

人生如何才能獲得解脫?

答案就在星雲大師的這一段觀機逗教的回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