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交易成本是悄悄吃掉獲利的大怪獸
by 趙永祥, 2014-06-11 16:10, 人氣(1949)


交易成本是悄悄吃掉獲利的大怪獸


指數型基金是唯一獲得巴菲特及多位名人共同推薦的商品,成
本低、績效容易掌握,最適合什麼都不懂的小額投資人
  

國內一般股票型基金的年度總費用率大約為1.75%,而指數型基金的年度總費用率大約只有0.85%。每年約 0.9% 的費用差距對於投資人來說,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我們假設一對 三十多歲的上班族夫妻,每月的薪資總共有 6 萬元。為了退休後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品質,每個月準備 2 萬元,在次年年初就一次用 24 萬元來購買基金。如果這筆錢分別投資在指數型基金與股票型基金,兩者每年平均有 10% 的上漲幅度。此二種基金的年度績效表現原本是相同的 10%,若還要扣除不同的費用率,可以得出以下相關數字:

  他們如果選擇指數型基金,退休時可拿回約 2,464 萬元;
  如果他們選擇的是股票型基金,只能拿回約 2,053 萬元。
  二者相差了 411 萬元,足足是該夫妻五年多的薪資!

  大家或許好奇,為何一年只相差不到 1%,前二年相差還不到 1 萬元,為何 30 年後績效的結果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其實,答案就是:複利與成本的效果。

  以報酬率來說,時間是投資人的朋友;但以成本來講,時間卻是敵人。

  【比成本:指數型基金,勝出】

  鐵證,股票型基金歷史績效不代表未來收益

  觀察國內股票型基金近三年的績效表現:
  2007 年前十名的基金,到了 2008 年竟然只剩一檔仍名列前十名當中,總平均名次大幅滑落至66名。

  2008 年前十名的基金,到了 2009 年沒有一檔基金名列前十名,而且總平均名次更是巨幅滑落至 140 名。

  2009 年前十名基金,到了 2010 年只剩一檔名列前十名當中,總平均名次是 92名。

  因此我們常聽到的投資警語:「以往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的收益」,還真有幾番道理。大家雖然都想選中會跑贏的馬,但期望上一年度的好成績能延續至次年,在基金方面好像不一定能成立。

  相對的,指數型基金因為是追蹤大盤指數,所以績效更容易掌握。

  以「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分析,2008 年與 2009 年的績效雖然小幅落後大盤,但數字都不大,分別為 0.3% 與 0.9%,都還不到 1%。但在 2010 年,該基金的績效就超越了大盤達 3.12%,平均這三年的績效共超越大盤 1.04%。

  全部股票型基金在同期的平均績效是落後大盤 2.73%。

討論
編號標題回應最後發表
1229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