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趙博士財經分析之26 FinTech 金融科技已成為中國直接金融體系主流
by 趙永祥, 2017-03-17 07:37, 人氣(1516)

趙博士財經分析之26

<FinTech 金融科技已成為中國直接金融體系主流>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直至80年代,中國店家還習慣使用算盤珠算,90年代許多銀行業還要求員工通過基本珠算考試。然而現今算盤化作一種象徵,融入中國許多線上金融公司的名稱及標誌,可見趨勢改變之快。中國都是金融科技(FinTech)的領頭羊,中國電子支付規模占全球總量50%,線上借貸規模佔75%,中國最大FinTech公司螞蟻金融服務,隸屬於阿里巴巴集團,市值達六十億美元相當於瑞士銀行。
FinTech在中國前途似錦,動搖舊有銀行體系,使其更有效率且對於消費者及小型企業更加友善。當然它也面臨諸多限制,銀行業的反擊、政府規範的增加,全世界都在看中國如何因應。
中國FinTech崛起主要在於三個方面:行動支付、線上小額借貸、投資。

一、行動支付

約十年前中國開始轉向無現金消費,中國中產階級在網路起飛的年代成長,造就一大群習慣網路消費的消費者,智慧型手機出現更加速此趨勢,今日中國95%的網路使用者透過手機上網,大多不曾擁有過電腦。
目前中國支付品牌百家爭鳴:BAT裡面阿里巴巴有支付寶、騰訊有微信支付,百度有百度錢包。競爭激發創新,以如何連結App與零售商為例,QR code如今在餐廳、商店處處可見,只要打開微信支付或支付寶掃描即可完成付款。此外,使用者只要展示專屬的條碼,店家便可掃描收費,用戶間也可互相轉帳。根據中國工信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有65%的手機使用者(4.25億人)將手機當作錢包,是滲透率最高的國家,去年行動支付額達到5.5兆美元,為美國市場的五十倍。

二、線上小額借貸

在中國,國營銀行主宰金融體系,所以當然重國營企業資金而不重小額借款。評價信用風險機制有缺失讓銀行更不願借款給個人,個人借貸只得尋求當鋪或願意提供資金但收取高額利息的「灰市借款人」。
線上購物平台發展出借貸功能,就是針對這個痛點;以顧客交易紀錄及個人資料作為信用評價的依據,消費者得以在阿里巴巴及京東商城等進行一萬人民幣以內的小額借款,銀行忽略的小企業也能受惠。然而線上借貸目標是購物平台能掌握的顧客,本質上仍是謹慎的;才在更大風險的是P2P借貸(個人對個人借貸)的使用者數量開始竄升,2011年時只有214位貸款人,到了2015年竄升至3000人以上,然而初期相關法令寬鬆導致詐騙、違法借貸模式層出不窮,如今超過三分之一的P2P借款公司已倒閉。
P2P借貸仍在中國扮演重要角色,借貸金額從2014年的300億人民幣成長28倍,至今達到8500億,幸虧市場競爭激烈,P2P借貸企業的利率低於灰市借款;在其他國家,P2P借款公司從線上放款,而中國最大的網路投融資平台「陸金所」則不遵循此模式,因為缺乏客戶的信用評價,陸金所在兩百個個城市建立超過五百個據點,選擇與客戶面對面接觸。

三、線上投資

上述的線上借貸將貸款切割成小單位,分散投資人風險,這點指出中國FinTech發展的第三個重心,投資。中國經濟起飛後,第一批產生「投資」觀念的白領階級,年齡普遍較為年輕,更信任並願意以網路平台管理資產。這給了線上投資市場發展一個好機會;阿里巴巴在2003年推出「餘額寶」,用戶可以將支付寶裡用不到的錢轉到「餘額寶」,阿里巴巴便運用這筆資金投資,提供高於銀行三個百分點以上的利息作為回報。這種投資模式風險低,短短18個月內吸引1.85億人,總投入資金六千億人民幣。2014年騰訊跟著推出與微信連結的「理財通」,同時「陸金所」更推出多元化的理財選擇,包含私人借貸、共同基金、保險等等。
該如何衡量FinTech對中國的影響?
與國家金融體系相比,資金規模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然而FinTech的確在中國建立金融里程碑,舉例來說,線上支付佔了三分之二的非現金交易,遠高於金融卡及信用卡;來自線上金融服務的競爭壓力促使國營銀行進步,除了改善顧客線上的使用體驗,更重要的還有改變經營模式,將重心從基本吸收存款轉向資產管理。
隨著FinTech在中國的快速崛起,相關法規也日益嚴格與完整,例如個人不得向P2P貸款人借高於20萬人民幣,對於業者,中國央行要求資訊全面公開化,所有電子支付都須接受主管機關檢視。
結語
中國式創新的金融科技經驗甚至開始向海外擴展,微信支付在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開通,阿里巴巴的螞蟻金服則投資印度Paytm、收購泰國電子支付商Ascend。中國的FinTech發展,銀行業如何因應衝擊並與其共存共榮值得關注。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7-March-2017    抒于 學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