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金剛經》修證體悟之十: 研讀《金剛經》自會放下一切執著
by 趙永祥, 2021-07-15 10:26, 人氣(922)




           《金剛經》修證體悟之十   


研讀《金剛經》後對「追逐世間功名」與「財富」心境之突破



《金剛經》修行體悟之一 

   研讀《金剛經》自會放下一切負擔

一則修行體悟與諸位分享 


以佛的智慧來看世間,無論是我們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環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質、自然等一切現象,全都是因緣所生。而緣起緣滅之間,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緣起性空」法則。

「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變化,其中並沒有一定不變的元素,到最後徹底瓦解時,就變成了「空」。實際上,不用等到壞滅,在變化的過程中,當下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實。例如,某樣東西雖然現在很漂亮,但它不斷在變化,美麗不斷地消失,並不可能永遠保持漂亮的外觀,從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著眼,它的本質就是空的。因此,「空」並不是指所有的現象都不存在,而是從不斷消長的變化中體現它的空性,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例如,在美國東部,一到秋天,隨處可見一整片黃色、紅色的葉子,彷彿油畫般美麗。然而,一幅油畫完成以後,大概能夠保存幾十年、幾百年不變,可是真實的景色經過一、兩個星期,就全部改變了。花朵也是一樣,原本是紅色的花,當它枯萎之後,就會變黃、變黑,最後灰飛煙滅,這樣的過程顯現這朵花也沒有不變的自性,而是隨著因緣而產生各種不同而變化。由此可見,所有鮮豔美麗的花草都會逐漸失去它的色澤,直到最後完全乾枯、化為泥土,並不能永遠都維持美麗,所以它們並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

人類也是一樣,或許有人會以為,我們這一輩子是男性,就永遠都是男性;這輩子是女性,就永遠都是女性。但其實這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如果把時空範圍擴大來看,人死了以後,下輩子是男或女是說不定的。又例如,小孩雖然年紀小,但「小」並不是他的自性,當他隨著時間漸漸長大成人之後,就不再是小孩子了。因此,人並沒有不變的性質。我們的身體以及所處的環境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其中連我們生命的主體「識」,也是沒有自性的。

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以這種角度、觀點來看世間,這個世間就沒有什麼非追求不可的東西,也不會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討厭、煩惱和放不下的。
因為因緣一直在改變,一切都是暫時的現象,當好的狀況出現時,要知道它會漸漸失去,所以不需要太興奮。
從另一方面來說,好的現象可以使它變得更好,壞的現象也可能使它好轉,即使再壞的狀況發生,最後也不過是一無所有,但是一切本來就是空的,所以並不要緊。


當我們以無常的觀念為著力點,就會看到萬物的自性都是空的,並沒有任何真實不變的東西,因此佛教說「五蘊皆空」。
既然五蘊皆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而因緣所生的東西又是沒有自性的,如此一來,還有什麼苦可言呢?

佛陀未成道前,感受到世間無常、八苦、種姓階級制度、貧富不均等苦的逼迫,令他感到困惑,於是出家修行要找生命真相。

在《金剛經》與《華嚴經淨行品》經典中,佛陀日常的六度生活,最後找到「緣起法」,讓眾生離苦得樂

個人親身例子與慧昭法師分享:

自己曾在2009年7月在一次全國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


「與星雲大師接心」課程中

我當場請教星雲大師,


「請問大師,在娑婆世界中,人生如何才能獲得解脫?」


星雲大師回答:

「到底是誰綁了你?無人綁您,你為什麼要解脫?只要您願意放下,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您就解脫了」


人生應如何解脫?

當天我如醍醐灌頂,當下了知答案就在自己



明白了「緣起性空」的智慧,我們就能夠接受苦而遠離苦,而離苦本身就是樂。
這種快樂並不是吃飽喝足、接受感官刺激或麻醉後所感覺到的快樂,而是讓我們放下一切負擔,並且從這些刺激中得到解脫的快樂,我們稱之為「寂滅樂」。

寂滅樂是滅苦以後真正的快樂,在這種情形下,並沒有相對的苦與樂,而是超越了苦與樂以後的境界。
這是智慧與精神層面的快樂,也是一種清澈的快樂。

簡單的講,在研讀《金剛經》後,有關

心境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滿著虛妄和真實的矛盾,

心境突破後,是虛妄與真實的統一。


「應無所住」在佛法術語中就是智慧或般若,

「行於布施」即是修福。


後序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柔軟的、忍辱的,既能看得開,又能放得下。

我們用慈悲心面對與接受眾生,然後用慈悲、忍辱、柔軟和智慧心來處理事情,處理完後就把問題放下。有什麼辦法能讓人不再有恐懼心、憂慮心或是慌張的心?

我建議多念「觀世音菩薩」,這是觀音法門中最好的修行方法。

大家可以一起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扮演著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世間的物質享受吃得完、用得光,所以是不可靠的,但是,學會了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卻是非常有用,讓你離苦得樂,一生受用無窮。

吾人若已經有大乘的根機,才能用般若的智慧來擺脱一切境緣。

以大慈悲心包容眾生;以柔軟心忍辱一切


趙博士 合十

2021/07/15  抒于 學海堂

            
討論
編號標題回應最後發表
8661
0
0
7859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