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中國政府如何應對產能過剩和僵屍企業(即無力償債公司)問題
by 趙永祥, 2016-05-18 10:21, 人氣(1223)

中國政府如何應對產能過剩和僵屍企業(即無力償債公司)問題


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在2016511日中的報導,中國第一季度實現創紀錄的信貸增長,推出一系列前重後輕的基礎設施專案,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日報》週二刊登了國家主席習近平1月份的一篇講話稿。習近平在講話中稱,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是工作重點。這是對最近以刺激措施促增長的經濟政策的委婉批評。當前中國經濟,在政府最近大規模放鬆銀根之後,高層對於適當的刺激力度存在分歧。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銀行業信貸規模達到創紀錄的人民幣4.6萬億元,超過了2009年初金融危機嚴重時期的規模;第一季度財政支出同比增長15.4%,而年度目標為增長6.7%

在今年510日《人民日報》文章中暗示:中國政府可能會加快速度應對產能過剩和僵屍企業(即無力償債的公司)的問題。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政府承諾將在幾年內把鋼鐵和煤炭行業的過剩產能削減約10%,同時減少180萬個工作崗位。行業分析人士稱,這只是使供需達到更好平衡狀態所需採取措施的一小部分。


習近平在他的講話稿中稱,經濟增長放緩不應成為不解決問題的理由,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翻版,中國不是需求不足(這一點從大量中國遊客赴海外瘋狂購物可以看出),而是中資企業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鑒於習近平掌控中國多數主要經濟資產,有關對他的講話所指物件的看法不一。


在經歷了三年來習近平強硬的領導風格、大手筆的反腐行動以及對經濟壟斷的打擊後,中共最高層內部出現了分歧。現在出現更多公開爭論,刺激措施帶來的風險已經成為現實,決策者在踩油門的同時也在刹車,因此汽車搖搖晃晃,但也有一種想法是,只要不失控就能夠得過且過。筆者認為,導致官方所釋放資訊不一致的另一個因素是日益複雜的體系。儘管習近平最近試圖使中共、中國媒體和政府機構的口徑一致,但比起10年或20年前,社交媒體、智庫、海外平臺和高校提供了更多資訊披露和表達異見的管道。


最終,經濟走軟的壓力(比如債務不斷增加、產能過剩和社會不穩定風險加劇)往往會引發不滿情緒,使中共一旦不能掌握好平衡所面臨的風險加大。標準普爾評級服務公司(Standard & Poor's Ratings Services)稱,中國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目前估計為280%,高於2007年的160%。自1990年以來,沒有哪一個新興經濟體國家債務增長如此之快而未發生銀行業危機的。


中國政府確實難以重獲全球信賴,因為其很難進行實際的去杠杆化操作,去杠杆或引發金融危機。中國現有債務的利息與GDP之比為20%。中國政府是在走鋼絲。2013年,中國政府曾承諾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而在去年夏季股市大跌時政府卻出手大力干預,去年8月又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推出新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令人擔心可能爆發全球貨幣戰。中國應如何應對其債務習慣尚有相當程度之挑戰,甚至提到有可能引發債信危機。


Written by 趙永祥 博士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7-May-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