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流動的父權:流動農民家庭的變遷
by 邱琡雯, 2016-10-27 18:11, 人氣(1722)
金一虹(2010)流动的父权 : 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4期

摘要:

持續規模化的流動已成為中國農民家庭變遷的重要結構性力量。流動帶來的去地域化,侵蝕和破壞著血緣、地緣關係高度重合的中國父權制家庭,但其所致的家庭制度變遷不僅具有解傳統作用,同時也是一個傳統重構的過程。父權制家庭在解構中延續和重建,是體制約束、市場主導和父系父權自身延續的需要三重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一流變的家庭形態不僅為「身在城市,根在農村」的流動農民提供了低成本生存發展的基礎,也以其特有的彈性適應能力,成為應對農村社會因變遷而生的矛盾衝突的緩衝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起到了消解社會緊張的作用。

關鍵詞:父權制家庭  解傳統   傳統重構   去地域化

一、問題的提出

9億中國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一億多農民在民工潮中離開了鄉土。他們中的一部分流動進城務工,最終將成為城市居民,而生養他們的農村也將部分走向衰亡。這一史無前例的大流動不僅打破了農民日常生活的地理邊界,也打破了原有地緣組織和基於其上的關係,流動已成為影響當今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因素。農民身份的轉換和「村落的終結」,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一過程中,家庭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組織,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變遷。家庭的變遷不僅直接改變微觀的社會組織結構,而且將在宏觀層面影響社會的生產/再生產系統,影響這一社會再生產系統被整合進中國現代化工程中的方式。因此,研究流動對農民家庭結構產生的影響,其意義將超出家庭範圍。

探討農村家庭的現代變遷,不能不涉及家庭現代化理論。現代化理論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將傳統與現代相對立的理論假設。傳統是作為現代化的障礙而存在的,如帕森斯所指,「傳統主義」妨礙個人的主動性、阻礙職業成就和職業流動,因此現代化必然經歷一個解傳統化的過程。

傳統被解構亦如鮑曼(Zygmunt Bauman)所言,是「現代性的永恆特徵」。家庭現代化理論是將現代化理論的基本框架、核心範疇和理論預設運用於家庭的部分,其所著力描述的,也是傳統家庭在現代化過程中被解構的不可避免的命運

古德(WilliamJ .Goode)在其經典之作《世界革命和家庭模式》中,即將社會變遷對家庭的解傳統化概括為:傳統家庭(通常指擴大或聯合家庭)趨向於夫婦式家庭、夫婦式家庭因高度流動而傾向於新居制和雙系制、個人價值高於世系和家庭的延續、性別平等主義傾向以及對傳統和習俗的貶抑。

家庭現代化理論視夫婦式家庭為最適合現代工業化體制的家庭形態,並認為解傳統帶來的家庭孤立化可以使家庭成員免受傳統擴大家庭強制性的親屬關係的束縛,因此能滿足工業社會對職業流動和地域流動的需要。儘管家庭現代化理論因其結構功能主義傾向和忽視變遷的差異而受到批評,但在當下家庭變遷的研究中,現代化將使傳統家庭制度解構的認識仍有很大的影響。
發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