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不一樣的童年:中國農民工子女調查報告
by 邱琡雯, 2016-10-08 07:26, 人氣(1287)

內容簡介

書中通過案例全面分析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在家庭、學校、社區、同輩群體中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的獲損情況,提出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多方治理的建議,從實質上推動了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的解決。

王開玉,男,安徽鳳陽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直宣口「四個一批」拔尖人才,現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顧問、黨支部書記,安徽省社會結構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慈善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任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結構階層實證研究、中國現代化研究。
本書研究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突現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記述這些孩子「不一樣的童年」,體現了「以人為本,關注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觀。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農村人口為80739萬人,仍占總人口的63.9%,與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相比,城鎮人口總比重上升了9.86%,這說明中國正在經歷着一個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遷移的過程。「農民工」正是中國在由傳統的農業農村社會向工業化城市化的現代社會轉型,由計划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中出現的一群為中國的城市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中,各國都有一個把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為城市市民的過程,而中國則走出了一條農民進城務工轉化為新市民的路子。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生活狀況是世界城市化的進程中的特有現象,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建設中,中國共產生了約1億的農民工。農民工已經成為中國廣大農村聯系城市的紐帶,他們把農民勤勞淳朴的作風帶進了城市,為城市的建設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他們又把在城市里學會的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帶回農村,加速了農村的現代化發展。農民工對實現中國城鄉間的功能整合、利益整合、關系整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決好他們的子女教育問題關系到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順利進行。

農民工的隊伍是相當龐大的,因而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相當重大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到1.2億,隨父母進城的農民工子女則有近2000萬,留在農村的農民工子女也不會低於這個數字。流動人口群體主要是由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所組成,約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安徽省也是人口流動的大省,全國幾乎每10名打工者中就有1名是安徽人,到2004年底,安徽省流動人口規模近1000萬,並且每年還以相當的速度增長。這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家庭孩子的生活狀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迫於城市生活費用的高昂,將孩子們留在農村,或由祖父母監管,或寄宿在其他親戚家,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或「空巢兒童」;另一種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讓孩子跟在父母身邊在城市里不停地輾轉流動,我們稱之為「流動兒童」。這兩種家庭模式下的兒童都面臨着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他們成為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社會弱勢群體。

為了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政府和相關部門也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發〔2003〕19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3〕78號)等,中央政策出台后,各地方政府也結合各地的實際出台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同時在學術界,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從自身的研究角度出發對解決這一問題都進行了多項研究。《不一樣的童年》熟練地運用了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以個案訪談為主,通過詳細、生動的社會學語言描述,為讀者展現了一幅農民工子女生活狀態和教育狀況的素描圖

同時以兒童權利問題為切入點,以兒童的交往圈為主要分析工具,圍繞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因素的轉變,大到社會結構的變遷,小到父母、老師、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因素的變化,通過建立兒童權利的「需求-滿足」模式,來分析農民工子女在家庭、學校、社區、同輩群體中的生存權、受保護權、發展權和參與權的獲損情況,同時將農民工輸出地和輸入地的兒童放在同一個模式下進行分析,即做比較性研究,從而有利於對這一共同問題的全面分析。這是一幅珍貴的素描,按照社會學研究中「真實、全面、准確、深刻」的要求,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基礎性的研究資料。

該課題組從社會結構等深層的學術視角對我國的農民工子女的生活現狀進行了准確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先后選取了安徽省肥東縣白龍鎮、肥西縣高劉鎮、鳳台縣尚塘鄉、舒城縣張母橋鎮、霍山縣與兒街鎮、旌德縣瑞士村、南陵縣奎湖村、桐城市徐河鎮以及安慶市宿松縣9個流出地的空巢村作為了解留守兒童的調查點。安徽省是全國勞務輸出大省,而課題組選取的這9個點又是安徽省內極具代表性的區域,能夠較為准確地概括出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狀態;在選取留守兒童個案的同時,課題組選取了「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城市——江蘇省無錫市、浙江省寧波市以及安徽省合肥市和蕪湖市,在農民工的流入地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

《不一樣的童年》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對兒童問題的關注放在中國社會變遷的大背景下,立足於政府和各種社會團體、機構對農民工子女的關注加以記錄和描述。全書包括100個個案、9篇調研分析和4大塊對策研究,在對策研究中強調了政策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整合多種社會資源,形成保護合力的觀點。這樣有事實、有理論、有觀點的著作是不可多得的,對研究和諧社會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要解決好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包括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只有解決好這些矛盾,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本研究的意義不僅體現在解決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活等問題上,而且對社會學學科的發展也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書的主編承擔過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省會城市社會階層的研究,並較早地出版了有關中國中等收入者研究的專着,本書實質上是這些項目研究的深入。

我相信,在一批批基層的社會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們的基層社會學研究必將會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二〇〇七年三月

目錄

原版序言 
再版序言 
上篇中國農民工子女調查報告 
第一章研究總論 
導言中國農民工子女研究課題的由來 
第一節社會生態學理論視角下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和 
流動兒童 
第二節研究方式的闡述 
第三節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 
第四節學校生活和學校教育 
第五節社會生活和社會教育 
第二章四市九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與教育狀態分析 
導言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童年 
第一節留守兒童的社會心理分析——安徽省肥東縣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第二節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以安徽省肥西縣高劉鎮為個案 
第三節發掘留守兒童的積極因素,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安徽省霍山縣留守兒童的調研和思考 
第四節特殊的成長環境:既有「小皇帝」的待遇,又有 
「棄兒」的感覺—
—安徽省舒城縣張母橋鎮農民工 
子女教育狀況調查 
第五節生活在孤獨鄉土上的孤獨孩子——來自安徽省南陵縣的調查報告 
第六節關心和教育好留守兒童是教師的神聖職責——對安徽省 
宿松縣和旌德縣留守兒童的調查 
第七節讓留守兒童在全社會的關愛下幸福成長——安徽省 
鳳台縣和舒城縣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第八節最受農民工歡迎城市的「新市民活動」——江蘇省無錫市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調查 
第三章農民工子艾融人城市的對策分析 
導言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 
第一節建立社會關懷網絡 
第二節培育新市民教育與農民工家庭及子女 
的城市融入狀況 
第三節探索寄宿學校、「代管家長」 
第四節培育專業的社工和義工隊伍 
下篇農民工子女調查十年跟進研究 
第四章學校教育:全方位照看 
導言盡量做到留守兒童的學校生活和業余生活的全覆蓋 
第一節從一般性寄宿學校建設到全方位寄宿學校建設 
第二節倡導以公平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方式 
第三節推進民辦教育的發展 
第四節老師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管家長」 
第五章社會力量:多方支持 
導言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和社會力量的支持作用 
第一節從關注到行動:媒體帶動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 
第二節從我做起:公益活動與志願者參與 
第六章落實家長監護權:愛的本源 
導言家長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主體 
第一節家長責任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缺失 
第二節留守兒童的問題並非是經濟問題而是需要家長用心培養 
第三節家長監護權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七章法律與制度保障 
導言父母履行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權是應盡的法律責任 
第一節政府在綜合治理系統化的解決上不斷邁出新的步伐 
第二節推進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城市融入 
第三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第四節政府購買服務與促進社會力量的整合 
附錄國內首部反映留守兒童現狀的專題片 
《不一樣的童年》策划文案 
參考文獻 
編后記從鄉土中國到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學承擔 
索引 
本書作者



發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