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的置身--一個詮釋性的研究
by 邱琡雯, 2018-05-21 09:48, 人氣(1448)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的置身--一個詮釋性的研究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90/碩士/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區域研究學類
研究生:石佳儀
指導教授:童春發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內的一群教會青年,這些年輕人,皆出生在基督教庭,並且自我認同為基督徒。本論文的主要發問即為:是什麼引力相互交織作用著,使得這群人選擇生活在教會環境中且自認為基督徒?面對這個問題,我首先指出,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於其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以個人獨自面對的方式,或是經由與其他信仰夥伴共同參與活動的途徑,其宗教情懷總是或淺或深地,或浮現或隱藏地存在著。由於存在著宗教情懷,在某些時刻,他們傾向於將自身的處境或遭遇,「經驗為」(experiencing-as)具有某種宗教義涵。


其次,從「信仰環境對個人行動和思想類型的規範」這個角度切入,我們得以看見長老教會本身的組織規模,足夠支撐起一套信仰教育的系統,這套信仰教育系統事實性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為自身宗派內的信徒安排了適當的團體歸屬。而這種制度上的設置,的確在某種程度上規制了非第一代基督徒的行動,並且塑造他們的期望。此外,不論是信仰環境作為個人信仰的底景、集體信仰理想在個人心中具體化而成為個人的信仰理想,或者是長老教會龐大的組織建置,在某種程度上它們皆預先定義其信徒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可能的行動範圍,這些現象皆預設了某種信仰共同體的存在,而個別的信仰者在這個信仰共同體裡面,其個人之記憶得到了保存與更新。換句話說,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會從先於他們存在的宗教傳統採集某些語言概念,用之理解自身、期待自身。在研究中我們也指出,那些環繞於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身旁的信仰夥伴,對其觀點、信仰和行動方向的形成等各方面,具有相當大程度的影響。


儘管非第一代基督徒有服從信仰傳統規範之可能,被其信仰環境定義但他們也具有突破傳統信仰生活形式之能力,因而創造出不同於傳統規範之論述。不論他們是向著教會傳統提問,亦或是對著自己的信仰提問,就某種意義而言,這些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都在做著某種反身觀看的動作。他們原本穩妥地生活在一片「理所當然」的假設體系內,毫不思索地踩著某些假設而行走、而與人交談。但是總有某些時刻,他們會回過頭來,觀看自己平時賴以生活思考的某些假設,這種看見,將使得原先的「理所當然」不再是「理所當然」。儘管有些時候「某些思想會穿透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最晦暗的心靈,告訴他們可以做出非常不同的事來」,比如「離開」,他們最終還是屈服於信仰環境的各種作用,選擇「留下」。

他們之所以不離開教會,選擇「留下」,除了信仰環境對他們的浸染規制之外,還因為活著必然會遭遇的絕對處境使然。這群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跟一般人一樣,面對欺身晃動不明的事物時,會使用語言概念加以掌握理解﹔對於死亡這種基本焦慮的侵襲,會躲到眾人當中,將恐懼組織起來,以平靜毫不感覺刺痛的態度迎向它﹔此外,在外力衝擊下導致紛雜失序的心靈,也會尋求某種可供依靠歇息的「避難所」。當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落身於混亂失序、死亡逼近等根本處境時,會傾向於從基督教那兒尋求可供面對因應之依憑,包括基督教的概念、基督教的經文、以及基督教的信仰夥伴。


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出生在基督教庭這個事實,使得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過著由基督教語言編織而成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他們對其所信仰的終極實在(the ulitimate Real)有著語言未給出之前的深深依賴,在不提及終極實在(the ulitimate Real)之名時,也知道祂無時無刻的保守帶領。然而這種沉在生活底層的默會之知,如果一經語言挑明,很容易給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帶來某種「不適隔閡」之感。儘管如此,為了「認」這份信仰,「持守」這份信仰,在某些時候他們必得搬運信仰語言將早已明白了的、歸屬了的「默會之知」說出,而就在說出的同時,他們卻也經驗到某種「疏遠」。於論文最後,對這一群非第一代基督徒青年,我揭露其在無可歸之處渴望歸的根本置身,除了回轉向終極實在(the ulitimate Real)的渴望之外,我們也看見他們某種回到教會團契生活中的渴望。

 


發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