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日本文化與社會 > 討論區 > 討論
井上伊之助 行醫山地部落-以愛報仇 ( 作業4 : 對台灣有影響力的日本人及其事蹟)
1樓


井上伊之助(1882年-1966年),亦有泰雅族姓名德密嫩·烏豆夫 (Tminun Utox)、漢名高天命,生於日本高知縣,除了是基督教神職人員外,也從事醫療服務。[1]

井上伊之助的父親於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前往臺灣花蓮從事樟腦採收,後於太魯閣事件中,與數十位政府官員一起遭台灣原住民殺害。[2]為此,井上伊之助於神學院畢業後,以教化及服務的理念,前往臺灣的原住民部落進行傳教及醫療工作。後因一生對臺灣原住民的醫療工作貢獻良多;因此在臺灣,被稱為「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3]慈濟月刊稱呼井上「以愛服仇」。


附件
2樓

謝緯191632日-1970617日)臺灣南投縣南投市人,外科醫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為第二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譽為「臺灣史懷哲」。1947年起,擔任臺中縣南投區名間鄉赤水教會義務傳道三年。1949228日受封立為南投基督長老教會牧師。1950年到1951年參與門諾會的山地醫療團,巡迴於各山地部落行醫。起初每個月醫療團補助他美金60元,幾月後,他告訴團裡的牧師說自己將來不再領此津貼,還常在巡迴醫療旅途自掏腰包,招待同行的美國友人。

比較台日: 兩位同樣在日本統治下出生、讀書、升學、結婚、生子、同為神職人員,一樣對原住民看病醫病,井上衣之助把父親背傷的憤恨力量改為教化及服務理念「以愛復仇」。謝緯為原住民不支薪的醫病拿藥,甚至最後也是在救治病患路上因疲勞駕駛喪命。兩位同樣為原住民付出許多、都盡心盡力地在服務病患,且都不求回報。

附件
1. 未命名2.jpg (196 KB)
3樓
☞☞☞老師您好,由於您說過不能將個人觀點留言在下方,會讓你誤以為作業沒有完整度,但是目前文章的狀態是無法編輯的,也無法如您上課時所說的直接刪除重打一篇,況且同學也已經在下方留言回覆,於是我直接重打一篇於留言這裡,麻煩您忽略上方那段描述,如果造成老師您的不便,真的很不好意思
附件
4樓

☞☞☞老師您好,由於您說過不能將個人觀點留言在下方,會讓你誤以為作業沒有完整度,但是目前文章的狀態是無法編輯的,也無法如您上課時所說的直接刪除重打一篇,況且同學也已經在下方留言回覆,於是我直接重打一篇於留言這裡,麻煩您忽略上方那段描述,如果造成老師您的不便,真的很不好意思


井上伊之助1882年-1966年),亦有泰雅族姓名德密嫩·烏豆夫 (Tminun Utox)漢名高天命,生於日本高知縣,除了是基督教神職人員外,也從事醫療服務。

井上伊之助的父親於台灣日治時期初期前往臺灣花蓮從事樟腦採收,後於太魯閣事件中,與數十位政府官員一起遭台灣原住民殺害。為此,井上伊之助於神學院畢業後,以教化及服務的理念,前往臺灣的原住民部落進行傳教及醫療工作。後因一生對臺灣原住民的醫療工作貢獻良多;因此在臺灣,被稱為「原住民醫療服務之父」。慈濟月刊稱呼井上「以愛服仇」。

醫療與傳教事蹟:
  井上伊之助19歲時,他的父親在花蓮太魯閣地方「賀田組製腦所」遇害的慘案,促使他決心來臺傳基督教的福音。他說:「殺我父親的人處於令人憐憫的狀態,我讀了馬太傳第九章,決心捨身救濟他們,希望他們早日普浴神光,悔改蠻行,成為善良的神的子民。」
他於1911年渡臺,當時,臺灣總督府對山地採取圍堵政策,
井上伊之助透過關係直接向蕃務本署總長大津麟平申請入山傳教,由於此舉與理蕃政策牴觸而沒有獲准,改以「新竹廳醫務囑託」身分,進入山區部落從事醫療工作,但是被禁止傳教。
  來臺後
井上伊之助立即開始住進部落,有些部落設有簡陋的醫務所,但是很多部落不但沒有醫務所,而且從來沒有醫生或傳教士進去過。他先後在新竹縣山區的卡拉排社、白毛社、眉原社、馬列巴社,以及1930年霧社事件起義後倖存者300多名被監禁的川中島(清流),擔任醫療與撲滅瘧疾、傷寒等傳染病的工作,同時在禁令之下,偷偷地以祈禱的方式向泰雅人傳播福音。
  當時山區頻頻發生所謂的「蕃害事件」或「蕃情不穩」的狀態,而井上服務的部落附近槍聲不斷。他前往深山巡迴診療病患,所遇到的危險除了洪水崩山等自然災害與「蕃害」之外,還有痢疾、腸炎、瘧疾等風土病的傳染。他和妻子長期居住於潮濕的山區,本人感染了瘧疾與慢性坐骨神經痛。妻子也因為腎臟發炎,被人用擔架抬到山下入院治療,另一次感染傷寒而被送進傳染病醫院。3個子女(12女)先後因為疑似傷寒及不明原因的發燒症狀,都在未滿30歲的年齡相繼在臺灣病亡。
  井上背負著十字架,忍受著子女病逝,本人長期受病魔之苦,仍不懈怠,一心一意等著總督府開放山地傳教的禁令,好讓他能前往父親被馘首的「太魯閣蕃地」向太魯閣族進行傳教與醫療的工作。
  從1939年起,井上發現他57歲的病軀和精神狀態,已衰弱到不堪山上生活的程度,多次向總督府申請調往花蓮太魯閣地方,但是仍沒有結果。
  他回憶1930年曾到威利社原址(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探訪父親彌之助遇難的地點,卻發現頭顱斷落,血流成河的戰跡地,野草萋萋,僅存一根用水泥砌成的紀念柱,無法確定屍骨葬處、強忍著眼淚向紀念柱發誓:「無論如何要再來太魯閣地方、以愛報怨,為加害者的後裔謀求幸福。但願他們的雙手捧著聖經與聖歌集的日子早早到來!」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其他日人一起被強制遣返本國以前,
井上伊之助無法如願調往太魯閣地方服務,最後以65歲高齡捧著3個子女的骨灰離台時,他沉痛地發出一段感慨的話:「30多年來我一直生活在臺灣,身上卻充滿著罪過,屢遭失敗又走入歧途,所以是屬於罪人之類,幸好神藉著基督的愛赦免了我所有的罪,讓我藉傳教之便救濟信神的眾人。……我現在以披麻懺悔的心情回頭看南方之島,祈禱16萬名高砂族與650萬名漢族同胞幸福,都能沐浴到基督的愛,到處都能聽到基督教福音。」
  
井上伊之助返日後繼續從事傳教工作,終於1965年病逝,享年83歲,日本「亞洲善鄰醫學協會」曾高度評價他在蠻荒之地奉獻的偉大事蹟,把他與畢生奉獻於非洲土著醫療工作的德國醫師、傳教師兼諾貝爾和平獎受獎者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相提並論,譽為「亞洲的史懷哲」。

個人觀點:井上依之助的父親在台灣被人殺害,他從原本要報仇的心態卻能轉變成行醫救助原住民,以及在第二次大戰結束時期,身為日本人的他得被遣送回國,而他為了能在台灣繼續行醫療服務竟然自行將名字改為高天命,覺得其行為讓人敬佩,甚至讓我覺得他真的很偉大,如果是我那肯定是無法做到以愛報仇的行為!他簡直是個菩薩阿!

「神用我們作肥料,要讓福音的種子,在台灣山地部落裡結實長大。」---井上伊之助


附件
1. 井上伊.jpg (164 KB)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