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日本文化與社會 > 討論區 > 討論
1樓
小林躋造 (1877年10月1日-1962年7月4日)
生於廣島縣廣島市。畢業於海軍大學校,1913年開始長期駐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美國等,參與過日內瓦裁軍會議,1930年以後歷任海軍次官、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軍事參議官等。1936年3月轉為預備役大將,同年在海軍的積極運作下,於9月2日出任台灣總督。以「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原則統治台灣。而所謂皇民化運動,包含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改信日本神道教並參拜神社……等。
個人觀點:
雖然從歷史上來看,皇民化運動是當時日本政府為了促使台灣人更加對日本政府效忠、以至能從台灣提取更多資源的一種政策。但從另一方面而言的話,說日語、穿和服、改信日本神道等……,與當年秦始皇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和其相似?都是從語言、制度、乃至文化上全面的同化。在政治上而言,這是一種從殖民地升級為海外領土的象徵。而這些文化上的同化,影響了台灣數十年,至今仍持續影響著台灣人的生活習慣、乃至文化思維。而我的爺爺,正是皇民化運動下接受日本教育的學生,我在他身上看到一種以日本人為傲的民族優越感。是以,我想,現今台灣的崇日情節可能與此有些許關聯。
附件
1. 小林躋造.jpg (72 KB)
2. 小林躋造.jpg (72 KB)
2樓

人物:

孫中山18661112日-1925312日),名幼名帝象譜名德明載之日新逸仙室號品蘭堂。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廣東省東莞縣長安鎮上沙村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是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之創始人。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日文平假名なかやま きこり),廣為人知,後轉化為後世常用慣稱「孫中山」。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12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1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40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

 

事跡:

軍政經改革 
1952428日,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122日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台灣建立了軍事安全保障,隨後展開了各項改革、建設台灣的措施,包括: 
義務役:依照日軍顧問團白團建議,在台推行徵兵,使台灣每個成年男子皆入伍服兵役一段時間,以具備足夠兵力與中共解放軍抗衡,甚至反攻大陸。 
土地改革:實行「三七五減租」改善租佃制度,「公地放領」將公有土地移轉為現耕農民所有,「耕者有其田」徵收放領私有耕地,創設自耕農戶,使台灣農村復興,並實施「平均地權」規定地價,照價徵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所得用來擴大社會福利建設,促使農村人力和資本向城市工商業移動,實現了孫中山建國大綱「平均地權」的理想。 
地方自治:制定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使各縣市以下各級政府首長與民意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 
國民教育:實施九年國教,擴展高等教育,建立技職教育體系。 
發展各項經濟建設,擴大社會福利建設:興建國民住宅,辦理低利貸款,鼓勵貿易、私人投資。 
維護與發揚傳統中華文化,整理保存文化遺產,矢言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和「反共復國的自由基地」。 

 

台日比較:

小林躋造當初運作皇明化運動初衷在於讓台灣人更效忠於日本政府,透過語言、教育、信仰方面深入洗腦台灣人民,從思想層面控制人心,從同學爺爺的自身經驗來看其影響確實頗為深遠,讓不少生活於那個時代的人波及良多,至今骨子裡多少留有以日為豪的氣骨。而國父孫中山卻恰恰相反,所作所為都是以台灣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從改善人民的生活、教育方方面面為出發,只為讓台灣走向更好的方向。前者以自身國家利益為主,名義為台實則為慾,後者是以民生為出發,以人民利益為己任。


附件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