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日本文化與社會 > 討論區 > 討論
千千岩助太郎的臺灣原住民建築學 ( 作業4 : 對台灣有影響力的日本人及其事蹟)
1樓
簡介:
       千千岩助太郎(Chijiiwa Suketaro, 1897-1991)被公認為台灣日本時代高砂族原住民住屋之研究泰斗,在建築學、建築教育、建築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登山界具有崇高地位。千々岩助太郎在台灣22年(1926-1947),曾是台北工業學校(今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科教諭14年,最後當到校長;並在日本統治最後一年,創立台灣第一個大學級建築科系:成大建築系,主持修護台灣最重要史蹟赤崁樓,也是台灣的前輩登山家。

       千々岩助太郎也曾勘察全台灣漢人古建築宗廟大宅、南洋南島語系民族土俗建築、台灣荷西時期考古,惟並未像高砂族原住民住家考察而為外界所知;再加上日本時代,他主持台灣建築會誌編輯工作報導日本時代新建築,他幾乎會是完整的台灣建築史學的第一位建構者,可惜1945年日本戰敗,1947年離開台灣,引揚歸國,未能成其願。

       千々岩助太郎雖是植民統治集團的一員,但是,他有族群平等、崇尚多元文化、關懷弱勢的概念,這在現在已是普世價值,但當年還不是。終戰直後,他引揚歸國,仍關心台灣、心繫台灣原住民族,盡其個人所能,照顧提攜在台期間所認識的學生及台灣原住民,這值得台灣人民尊敬。他在台灣考察記錄,是復原台灣原住民文化重要根據,是他留給台灣人民珍貴的遺產。
我的觀點:
       我認為千千岩助太郎博士能夠對臺灣原住民及臺灣傳統廟宇建築有這麼深的研究實在非常不容易,在臺灣日治的時間裡,而且還是在當時資訊不發達,交通不方便的時代,能夠這樣研究一個不屬於他國家的文化建築,要有怎麼樣的毅力才能做到就連對現在該領域的學者也無法比擬的呢!而且千千岩助太郎博士在教育方面對臺灣學生也是非常不吝嗇的給與機會提拔,為臺灣培養了許多建築界的優秀人才,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由他學生所設計的城市地標。
附件
2樓

李乾朗

李乾朗(1949年-)臺灣臺北市人,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傳統建築研究者、古蹟審查委員、古蹟維護志工、古蹟修護研究者、畫家。

事蹟:

    自中國文化大學畢業後,李乾朗至金門服役。服役期間,他以既有學識研究和多日接觸當地建築經驗集結出版《金門民居建築》一書。該書為1970年代少見的傳統建築書籍,甫出版即受矚目。李乾朗首開田野調查手法紀錄古建築,也以通俗手法描繪古蹟。另外,李乾朗本身的美術底子和自由主義的思想,亦影響李乾朗對古蹟的看法。

    1980年代,回母校任教的李乾朗展開對古蹟維護的熱忱。此階段他於雄獅美術出版的各類書籍皆受矚目。1981年,文建會的成立,是臺灣傳統建築與古蹟維護的轉捩點。文建會陸續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維護如迪化街、林家花園、臺灣博物館、赤崁樓與安平古堡等重要古蹟,李乾朗在過程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1994年,文建會擺脫官方維護傳統古蹟的制式方向,並朝「社區整體營造」方向來拯救臺灣傳統建築,而這種藉由民間力量的新思維亦為李乾朗所提倡。除了官方介入與修復,也藉由民間捐助來維護古蹟的「官辦民營」方式,雖偶招來圖利商人批評,不過於2000年代後,仍為臺灣維護傳統建築的主流。

 

日台比較:

    同樣都是研究台灣傳統建築,但對千岩助太郎來說研究的是非本國的傳統建築,而對李乾朗來說研究的則是本國傳統建築。兩者差異,李乾朗在研究台灣傳統建築時除了內心的熱情、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外,還有最明顯的差異「愛國心」。強調「愛國心」並不是在說千岩助太郎不愛國,而是說我覺得對一個人來說,要研究跟自己關係沒那麼密切的事物時,除非那樣事務有吸引他的地方,不然是無法持久的,更別提千岩助太郎引揚歸國後,仍關心台灣、心繫台灣原住民族,盡其個人所能,照顧提攜在台期間所認識的學生及台灣原住民。

附件
1. 李乾朗.jpg (128 KB)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