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後殖民文化論 > 討論區 > 討論
日治時期台灣之家庭常備藥: 以仁丹、中將湯及龍角散為例 ( 報告4)
1樓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104/碩士/人文學門/台灣語文學類
研究生:郭欣妮
指導教授:吳玲青 
 
 
 
本論文以研究者自幼家中擺放之家庭常備藥為構想之起始,討論藥品進入台灣家庭生活的開始,以日治時期之三種家庭常備藥--仁丹、中將湯、龍角散為主軸,分析藥品在總督府藥事環境規範下,一一傳入台灣的過程,並且討論藥品與疾病的連結,以及在國家政策底下,藥品呈現的特色,最後並討論家庭常備藥在日治時期的意義以及消費階層。
仁丹發明之初,強調可以治療梅毒,其後「惡疫預防」的觀念與國家政策預防醫學概念不謀而合。中將湯強調治療女性子宮疾病,合乎日人對於「強國保種」概念的推展,龍角散則在預防醫學概念底下展現咳嗽良藥的特質,強調可以預防各式呼吸道疾病。以上三種藥物,反映出藥品與時代背景及國家政策的連結。在藥商的行銷層面,研究者則從《台灣日日新報》當中五花八門的廣告窺知仁丹與旅行遠足的關聯性,以及日治時期有關社會生活的各項宣傳;中將湯廣告則可以看出日治時期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然而不論藥品廣告當中的女性形象如何變化,終究還是回到家庭中彰顯女性價值,以符合當時國家政策。龍角散廣告則運用不變的咳嗽及感冒形象,配合著歷史背景的發展,從廣告當中,確認其為家庭常備藥的地位。以上五花八門的藥品廣告內容當中,藥品之售價、效能以及行銷手法皆透過圖像以及文字呈現。
當研究了家庭常備藥品在日治時期的發展之後,研究者藉由藥品之藥價及當時物價,以及日治時期臺灣人生病時選擇因應疾病的方式,來推斷這些常備藥的消費者,分析消費階層與藥品之關聯。最後從日治時期仕紳日記當中,舉例說明這些家庭常備藥在仕紳階層當中的服用方式與服用時機,得知日治時期的家庭常備藥雖然並非普羅大眾可以消費,但是家庭中常備藥品的習慣可說是已具有初步的雛型。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