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管理理論的主要學派
by 趙永祥, 2021-08-14 10:06, 人氣(1874)


                     管理理論的主要學派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人類便有了群體活動,發揮了群體功能,因此有管理之出現,但一直到任類社會漸形增大複雜,管理方法才為人所重視。最找是政治和軍事上的領導階層體會到管理的重要性,而慢慢地重視有關人力和物力的計畫、任用、指導、控制等方法。然而,管理理論之大量而密集的發展,則始於工業革命時期。


  最初發展出來的管理理論,一般稱為傳統管理理論或古典學派,其中又分為科學管理和行政管理。爾後又陸續有行為管理、計量管理、系統管理、權變管理等各種不同的管理理論出現。這些管理理論的不同學派都提出了種種不同的概念、原則和方法,其目的均在於說明管理的意義和如何做管理研究,其中有些告訴我們管理的工具、程序,有些則強調人的層面。綜合了解這些管理理論可以讓我們從不同觀點來瞭解組織、業務和人的作用,使我們能適應環境而選取適用的概念、原則和方法,有效地解決實務中的管理問題,因此,我們將對這些管理理論的不同學派加以介紹。


〈科學管理學派〉

  科學管理理論之起源,是基於工業革命後工廠對於生產力提高的需求。此時期由於人工供應的不足,乃深覺提高工作效率之重要性。其管理理論主要在於研究工作方法、工作步驟,以及工人操作技術等之分析與改善。


  這項管理理論的主要代表人首推泰勒(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他是一位美國的機械工程師,因為係從基層工人做起,故深知當時由工人自行依照經驗及本身技能決定生產方法所導致工作延誤的嚴重性,而決心運用科學方法加以改革。泰勒有一些頗具創意的實驗,包括基本生產組織、差別工資理論,以及當時鋼鐵工業基本作業程序之發展,如金屬切削、銑鐵塊的搬運、鏟掘等項;由於進行金屬切割實驗,泰勒在十年內用了數以千磅計的金屬,最後終於能對不同的切割機器、原料,訂定初期適宜的進料速度及運轉速度。


  泰勒的後繼者很多,如巴斯(Carl Barth),甘特(Henry L. Gantt),愛默森(Harrington Emerson),吉爾布萊斯夫婦(Frank and Lillian Gilbreath)及其他許多人士等,均在泰勒的一般架構及哲學中繼續研究。此項理論為有關工作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理性研究的方向;其所強調的專業分工和動作時間研究兩者,正式工作效率的基礎。他們主張工人的聘用應輔以科學化的遴選和訓練,正是今日人事任用理論的基礎。


  總之,科學管理學派的精神及在於將科學方法應用到管理問題上,並主張宗握方法應由管理階層採科學的原則和程序決定。


〈行政管理學派〉

行政管理與科學管理同為古典管理學派的主要理論,如前述,科學管理學派發源於工業革命後工廠對於生產力提高的需求,而行政管理學派則係源自同時期新興大型組織對於管理的需要,亦即,此學派的理論重點不是工作的方法而是管理的原則。


這項管理理論的主要創始人為費堯(Henry Fayol, 1841-1925),他認為管理並非個人生來具有的天賦,而是可藉後天學習而得的一種技能。其研究主要在探求管理的原則,從管理實務出發建立一套管理的理論,作為管理者的行為準則。


  費堯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項基本原則,他認為這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礎,這十四項原則即分工、權責對等、紀律、指揮一元化、命令統一、共同利益優先、員工報酬、分權制度、指揮的連續性(不得越級指揮)、秩序、公平、雇用安定性、主動進取、團隊精神等,時至今日,仍然適用。另外他也提出管理作業具有五項基本職能,即計畫、組織、指導、協調、控制等。由於他及其後起者的這些理論主要均將管理視為一個繼續不斷的程序,故這項理論又稱為管理程序理論。


〈行為管理學派〉  

此種學派之理論認為管理並不僅是傳統管理論中所提到者而已,他們認為科學管理過分強調工作,而行政管理則僅重視管理程序,兩者都忽略了組織的重心-人,此項代表人物有歐文(Robert Owen,1777-1858),傅莉特(Mary Parker Follett, 1868-1933),梅育(GeorgeElton Mayo, 1880-1949) ,麥葛瑞哥(Douglas M. McGregor,1906-1964)等。歐文認為工人產出的品質和數量,深受其職務內、外環境的影響,因此,管理者必須關切其員工的利益,而且,他對員工所做的投資也必能產生重大的報酬。他是第一位探討組織中人的問題之第一位先驅,只是因當時管理理論尚未萌芽,傳統管理理論仍未出現,加上整個環境對此觀念之認知不足,故未產生重大影響。


  傅莉特則是第一位將心理學引介到企業環境中的管理思想家,他主張有關人群關係的問題必須以科學方法處理,因此極力鼓吹將社會科學的理論用到企業管理上。他認為一位有效的領導人應能激勵員工,也應能協調其各項計畫、行動,以及工作關係。


  梅育是行為管理理論諸位代表人中最為人注目的一位,他已在西方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所做的一系列研究,提醒管理者必須重視員工的社會環境。他指出員工之社會環境對生產力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員工的社會需求乃強大激勵因素,其研究也促使管理學開始探討有關人性激勵的理論,使得人的因素在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環境中,受到更多的重視。


  麥葛瑞哥是一位工業心理學家,其X-Y理論指出了管理學上對待員工的傳統思想和現代思想的區別,X理論採最差的人性觀點,認為員工皆是消極被動的;Y理論則採取最佳的人性觀點,認為員工皆會積極主動地執行其任務。管理者對人性所持的不同觀點,常會影響其部屬的行為,同時也會影響其所採行的管理方式。


〈計量管理學派〉

  前面所述行為管理學派的理論,強調管理應基於人,組織必須滿足員工的人性需求,這些理論促使管理者必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組織的工作環境,已得到較佳的管理績效。而計量管理學派的有關學者則有另一種主張。計量管理學派又稱管理科學學派,其重點主要在於運用計量方法或數學分析方法等科學工具來解決管理問題。這項理論的起源是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許多科學家和實務專家們參與了許多科技專案之研究,這些研究的結果,主要雖是用來解決軍事及科技上之問題,但其甚多可應用於管理環境中,因此,乃首先由大型企業導入解決其管理問題,並逐步推廣到其他企業去。


  計量管理的方法主要為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包括線性規劃、動態規劃、整數規劃、賽局理論、存貨理論、等候線理論、動態模擬、網路理論等主要的數學方法,另外如財務分析,生產排程、計量經濟模型、決策理論,也都是常用的計量管理工具。


〈系統管理學派〉

  由於組織的環境相當複雜,前述各項管理理論均未能涵蓋所有組織要素,因此,系統管理學派便應運而生。所謂系統,是指多項相互關聯的部分項目,共同構成為一整體項目,以求達成一定目標或執行一定計畫;而系統管理之前提則為組織管理者必須了解該組織的各項作業系統。將組織視為一個系統,則其所屬的各部門均可視為執行各項相關任務而形成的次系統,因此,欲了解組織系統的運作,必須先了解其各部門的運作,即各部門如何構成一整體系統。任何一個次系統發生變動,都會對其他次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管理者必須了解整個系統,以及各次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某一次系統的績效改善往往可能導致另一次系統的績效惡化,因此,組織管理者在引用系統管理學派的理論於其實務環境,便須持整體的觀點,求整個組織系統的績效提升,而非一次系統的績效提升。


〈權變管理學派〉

  系統管理學派提醒管理者應以整個組織觀點來從事管理活動,求整體之改善或最適化,而非局部之改善會最適化。而權變(Contingency)管理理論則酌眼於組織環境之差異,與其採取之管理策略和行動的關係,他的主要論點是,管理者所採行的任何行動措施和方向,均需視其所面臨的有關情勢而定。


  所謂權變管理其實是一種統合的管理理論,他告訴管理者在面對某一情勢或問題時,必須找出一種最能適合於該特定情勢或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也即是科學管理、行政管理、行為管理、計量管理、系統管理等各種學派之方法的一種。亦即,權變管理會在某一情勢之下,主張採用科學管理,而在另一種情勢之下,則主張採用行為管理,其採行理論或方法之基礎則為各特定情勢之特徵。


  權變管理學派對於問題的處理方式,主要是先分析問題,其實為逐一列明問題出現時的各項相關情勢,在一所處情勢研擬可行的行動方案,最後則分析各項行動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選出較適合之行動方案。因為其強調因應情勢而管理,而組織所處之情勢也都各不相同,所有管理問題都應分別找出其不同之解決方法。因此,這項理論似乎也在提醒組織管理者,並無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管理理論可資引用,為由綜合了解各種理論,在審慎辨明情勢,才能採取適當行動,使組織有效地運作。



趙博士
20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