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by 趙永祥 2016-09-28 16:06:15, 回應(0), 人氣(1852)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文/星雲

一、總說(四)

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學菩薩道;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堪任人間佛教的責任,才堪弘揚人間佛教。

當今的佛教徒,都希望成佛,在經典裡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光是信仰的完成,就要一大阿僧祇劫,那是多少時間?因此,佛教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在念佛、求佛、拜佛而已,應該是在行佛。所謂行佛者,要經過千生萬死、千錘百鍊,慢慢才能與佛相應,才能悟道;如果到了悟道的階段,還怕佛道不能完成嗎?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因為學佛最終的目標雖然是成佛,但是「佛果」在「眾生」身上求,學佛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人道」到「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菩提心也是諸佛菩薩度眾的重要動力,就拿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為例,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慈悲,文殊菩薩大智大慧的般若,普賢菩薩大修大行的行持,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自我、救度眾生的願力,這才能代表今後佛教能普及社會、為人所接受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如果不能把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發揮,只在祈求、香火的尊重上著力,那對人間佛教的發展是起不了積極作用的。

為了把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加以發揚,藉以推動人間佛教,我曾以「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為題,把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與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相互結合。因為人間憂悲苦惱等問題(苦)要解決,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世間眾生貪瞋痴等無明業障(集)要解脫,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因為眾生要修學各種重要法門,因此「法門無量誓願學」(道);最後信仰的目標是成就眾生獲得圓滿的大解脫,因此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滅)。



#人間佛教的發展方向

現在的佛教所需要的,應如過去太虛大師、慈航法師都曾提倡的「今後佛教的發展寄託在教育、文化、慈善」。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發展也歸納了四點:第一以教育培養人才,第二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

雖然世間在教育、文化、慈善各方面,也有做到培養人才、維護社會安定的作用;但是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共修,更超越社會世俗的行事,因為佛教講究無相、無我、無著、無求,呈現一個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的世界,這才是佛教不同於一般社會之處。



#自我修行生命更上層樓

因此,人間佛教積極從四聖諦延伸而開展四弘誓願、六度行門,不但是自我修行,也提供了人生解脫的方便,讓生命進入更上一層樓的境界,同時也讓人間佛教成為「行解並重、古今一體」的佛教。

之所以把大乘菩薩的「四弘誓願」與「四聖諦」的根本佛法相互結合,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認為佛教不能光是坐談理論,佛教更應該起而為人間解決問題。因此,佛法不能只是以「苦集滅道」來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還必須要有願力、修行和實踐,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四聖諦」的內容──要斷集、除苦;要修道、圓滿,從而達到人生的解脫之境。而如何從理解「四聖諦」,進一步實踐「四弘誓願」,便成為人間佛教重要的精神內涵與實踐之道。用「四弘誓願」的力量去救度眾生,人間佛教才能為今後眾生所接受,才是未來世界的光明。



研究佛教不能光作比較

另外,這裡還要特別提出一點,就是常見一些研究佛教的學者,只憑著個人思想理念,把這個教派與那個教派互相比較;印度的與中國的比較、最初的與現代的比較,這本經與那本經、這個教授和那個教授,比較來、比較去,你說我的不究竟,我說你的不透澈。其實這都是在褻瀆佛教,把佛教分裂得支離破碎,其結果到底是不是佛陀的本懷呢?
在我們覺得,這已經褻瀆了佛教的尊嚴。我們有看過世界上有人敢對耶穌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做這樣比較、研究的嗎?實在說,學者們不宜用這種態度來討論這種聖言量,你們是在做研究,但是卻讓佛教受到很大的傷害。佛教講究信仰、悟道,不是研究、比較,一個宗教一切依據聖言量而不容許有許多的異說。


妄自論斷只會造成傷害

中央藝術學院田青教授曾說:「學者研究佛學,不能成道;修道的人,要奉行佛法,才能成道。」確實如此!不能讚美佛法、沒有佛法的受用,就不要談論佛法;佛法的行事可以討論,佛法的根本義理可以研討、探究,但不可以論長道短的批評。如果我們不能互相尊重、包容,了解、體諒,只憑著自我的立場、思惟,批評、褒貶,妄作論斷,沒有從對佛教的信仰出發,所說的言論只有傷害佛教,不能為佛教的未來建設廣大無邊的信仰,這是非常可惜的。
因為佛法不是在文字裡,佛法是在心裡,在宇宙的空間裡,在信仰裡,如果說不懂得信仰裡無上的佛陀、淨化的佛法,也沒有條件來議論佛教。

總之,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基於知道佛教的流傳,有時間、地點、生活、習慣、文化的不同,大家要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合作,不要排斥,讓人間佛教包容一切。


#尊重包容世人皆有佛性

也因此,我們提出人間佛教以人為尊,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心的信仰,當然,此間有深淺不同,有廣狹、類別不同,不必要求大家都是一致。我們要知道,世界上有七、八十億人口,真正說,每個人的心中對宗教都有高低程度的不同,說來應該就有七、八十億的宗教。

例如,崇拜土地公的,他的心中就是土地公的宗教;崇拜城隍爺的,他的心中就是城隍爺的宗教;崇拜媽祖、耶穌的,他的心中就是媽祖、耶穌的宗教等等。實際上,真正的宗教,等於學生在學校讀書一樣,會有一級一級的分別,光是菩薩就有五十一位階,光是羅漢就有四果的分別;因此,雖有層次不同,我們能諒解,但其最高的目標、目的不容輕視,應該要普受大家的尊重。

佛陀雖然昭示世人皆有佛性,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或有不同,經過歷代的祖師和各地的教派,也把佛教分成了人乘的佛教、天乘的佛教、聲聞的佛教、緣覺的佛教以及菩薩道的佛教。在我們認為,人天乘的佛教是入世思想的佛教,聲聞乘、緣覺乘是出世思想的佛教,大乘菩薩道是調和入世和出世的人間佛教。



#  生活寶典圓滿完成人生

因此,今天對於入山修道的苦行者,我們也尊重他是人間佛教;對於弘化傳教的熱心人士,我們也認為他們是人間佛教;對於奉持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佛法,甚至只要能信仰,能對於社會有貢獻的,我們都認為他是人間佛教的信者、行者。
人間佛教是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因此在這段總說之後,後面將分為幾個章節,陸續介紹佛陀最初傳教的內容、佛陀的人間生活、佛教發展到各地的情況,以及到了現代如何總攝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我們也希望為人間佛教做出一套「生活寶典」,讓人的一生,從出生、入學、成年,到結婚、創業,甚至老了、病了、往生,都能有佛法的指導,都能在佛法裡圓滿完成人的一生。


#回顧展望回歸佛陀本懷

我們之所以要把人間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做一個多面向的回顧與展望,主要也是希望藉此提供教界大眾,對人間佛教的思想內涵、精神特質、發展脈絡及弘化方式,都能有個清楚的認識與了解,並且回歸佛陀的本懷。你不回歸佛陀本懷的佛教,難道要把佛教分裂成惡道眾生的佛教嗎?還是外道的佛教嗎?還是神權的佛教嗎?我們提出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主要希望佛教界的大德們能共同信仰,共同昇華,共同和佛陀同在。

大家共同服膺在一個人間佛教之下,一起來弘揚人間佛陀的教法,讓人間佛教重新尋回佛陀的本懷,讓佛陀的慈悲、智慧之光,再度普照寰宇,真正為人間帶來光明與希望,這就是「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主要意義與目的。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但〈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


一、總說

二、佛陀的人間生活

三、佛陀人間的根本教義

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

五、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現狀

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已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


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人間佛教》學報‧藝文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星雲大師的相片。
星雲大師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