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淺談《金剛經》六度波羅密中的 [般若波羅密](Part II)
by 趙永祥 2019-05-26 19:20:40, 回應(0), 人氣(504)



        淺談《金剛經》六度波羅密中的 [般若波羅密](Part II)

雖然對於有情之苦生起深深的悲憫和同情,但不會因此陷入悲傷而無法自拔,不會因此對行善生起懈怠。雖然菩薩對那些值得高興的事感到歡喜,但不會因此對所緣境散亂掉舉,浮想聯翩。這種歡喜依然是平靜的,依然是安住在空性中。雖然菩薩要利益所有眾生,自己的一切都可以佈施出去。但為了幫助眾生獲得利益,乃至很小的利益,從來都不會輕易放棄。菩薩所以會有以上這些能力,都是因為具備了空性智慧,這樣才能將相違的事善巧地調和起來。

  菩薩在修行過程中,每修一種法,都會出現同等的障礙。比如修慈悲時,障礙就是貪著;修喜心時,障礙就是散亂;修平等舍時,障礙就是冷漠。菩薩因為具足智慧,就有能力克服這些障礙。正如《贊所應贊》中所說:菩薩的修行既能安住於空性,同時又能隨順世俗,廣泛利益眾生。平常的人,或是偏空,什麼都不想去做;或是偏有,什麼都做得很執著。而菩薩既要認識到一切了不可得,又要看到因果的無盡相續,積極利他,這都要依智慧進行抉擇。 

  菩薩認識到世俗諦的一切有為相皆無自性,即使微塵都了不可得,但對所證得的空性則不需要捨棄,因為一切都沒有離開空性。同時菩薩也認識到緣起因果絲毫不爽,方能二諦圓融,不舍於法性,亦隨順於世俗。對這些不具智慧者看來極其矛盾的事,可在具備空性慧的菩薩來說,不但沒有任何衝突,而且是相順的。事實上,這些本來就不衝突,只是因為眾生的錯覺才造成衝突。

  《贊所應贊》中還說:在不同經論中,對於同一件事的開許或遮止,佛陀有時會這麼說,有時會那麼說,其實這些並不矛盾,而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機者施設的教法。在菩薩乘和解脫乘的經論中,或在顯宗和密宗的經論中,開許和遮止都有很多不同規範。有些人同時受了兩種戒律,或修學兩種法門,希望尋求佛陀所說一切經教的密意。對於缺乏智慧的人來說,這樣做難免會遇到矛盾。而對於善巧通達佛法奧義的人來說,這些是不相違背的。之所以能夠這樣,也是般若慧的作用。

  《攝度論》說:如果沒有智慧而希求果報,佈施的體就不能清淨。最殊勝的佈施就是以無我利他之心而行佈施,而要圓滿無我利他佈施,離不開智慧。如果離開空性慧,佈施難免著相,最終只是培植福田而已,只能感得增加財富的結果。又說:如果沒有智慧觀照,就不能清淨地持戒。沒有智慧觀照的持戒,或是開遮不明,或是持得執著,這樣的持戒反而會增長煩惱。論中又說:因為被錯誤知見及過失干擾其心,不能認識和相信安住於忍辱的功德,這樣就會善惡不辨,就像無道的國君一樣。論中說到:空性為一切智者所讚歎,沒有比它更為甚深和微細的。而且這是欲塵所不能障蔽的,如果缺乏智慧,就無法通達空性。一個人如果不能精進修習聞慧、思慧、修慧,他的見就不能清淨。

  怎樣才能增長智慧呢?首先就要根據自己的水準和程度,從適合自身根機的經教開始聞思。《攝度論》說:那些沒有聽聞經教和什麼都不懂的人,是不會知道怎麼修行的。如果沒有聽聞佛法的基礎,怎麼會有正思惟呢?想來想去都是建立在妄想的基礎上。所以,應該精進聞法,如理思惟,依法修行,這樣才能獲得正見,開發智慧。

   佈施時對施者、受者和所施物生起分別執著,認為這是實在的,是屬於所知障的範疇。而對財物慳貪吝嗇,不願佈施,則屬於煩惱障的範疇。如果要遠離所知障和煩惱障,必須依靠空性慧,除此別無他法。空性慧的成就是以聞思為基礎,所以,聞法是修行中的重要內容。

  如果對聞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認識,對於惡知識所說的“善和不善的思惟都是分別,應該捨棄”之類的話,就不會受到影響了。因為我們知道,佛法典籍中並沒有這樣說,善知識也沒有認可這些說法。如果沒有般若智慧進行抉擇,只是對佛法有一點點信心,很可能聽到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看到別人哭,你也跟著哭;別人笑,你也跟著笑。就像流水一樣,跟著別人所說的,一會兒以為是東,一會兒以為是西。因為不知分別而以為都是正確的,就會沒有主見,隨著這些說法而轉。

  慧的圓滿成就,還是要配合六度來修。如果自己能夠成就智慧,也能夠幫助他人成就智慧,就是慧的佈施,其他也是同樣。學慧而能不犯戒,是慧戒。學慧而不懼苦,是為慧忍。學慧而精進不已,是為慧進。一心學慧,是為慧定。學慧而了達三輪體空,通達無我,是為慧慧。

  六波羅蜜中的前五種,並非佛教所特有,比如佈施,佛教固然宣導佈施,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如此。那麼,世間的佈施與佛教的佈施有何區別呢?世間的佈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又世間佈施有相則有限,佛法佈施要不住相,無相則無限也。

  那麼,造成兩種佈施差別原因在哪裡呢?簡單地說是般若。

凡人般若未能開發,以妄心住相佈施,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佈施,三輪體空,不住境相,佈施就成為成佛的資糧。

所以世間的佈施等行不能稱曰波羅蜜,惟有在般若引導下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才是成佛資糧,始可稱波羅蜜。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26- May-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