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佛陀教化對社會企業的啟示
by 趙永祥 2019-05-29 21:50:18, 回應(0), 人氣(522)


佛陀教化對社會企業之啟示


                                                         作者: 星雲大師


  「生涯規劃」可以說是人生的企業,因為從人一出生到受教育、成家立業,乃至面對老病死亡,都是生生不息的大事業,需要詳細的計劃和努力,並付諸實踐,才能實現理想的人生。佛教的人生也是如此,為了超越生死輪迴,要精進的修行,去除貪瞋癡煩惱,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累積成佛資糧。這樣的企業人生,舉例來說,就像為了明年的收成,今年就應該事先規劃如何播種、除草、施肥、灌溉,瞭解天時、地利、人和的關連性,才能有好收成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可以說是偉大的企業家,他誕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成道在人間,教化在人間,不但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完成自己修行佛道的事業,更自覺覺他,以方便善巧、契理契機地說法度眾,有所謂「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的次第,這便是佛陀掌握時空因緣,順應眾生根機以及弟子的需求,而對自己四十九年說法生涯的規劃。他有計劃地宣講三藏十二部經,使佛法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利益後世廣大的眾生。

 

  佛陀對於弟子在佛法修持上的肯定也屢見於經典上,例如《法華經‧授記品》,就是佛陀授記弟子將來成佛的企劃事業;對於菩薩,在《地藏經》中,佛陀也授記地藏菩薩和主命鬼王,將來過無數劫,當得成佛。同樣的,企業主對於員工也應協助其規劃生涯,不斷進修,莊子曾說:「吾生也有涯,學也無涯。」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邁進,要確保企業的生命力,不被淘汰,不休息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企業成員提升自己的同時,也促進企業的進步。

 

  佛法如源頭活水,是淨化心靈,謀求人生幸福的企業;也是解脫輪迴,脫離苦海的企業。在現實生活中,從無形的心靈事業到具體的組織事業,佛教又如何影響企業呢?以下就企業內部的溝通、人際關係、時間觀、企業目標,提出佛法對企業的啟發和運用。

 

  1.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人的真心本性能夠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我們為人處世,若能橫遍十方--廣結善緣,才能有所成就。此外,這是一個溝通的時代,能以「敬重」、「信賴」與上司溝通,並以「尊重」、「信任」與部屬來往,還要「上情下至,下情上達」,如此上下交通流暢,才可說是處事上的「豎窮三際」。

 

  2.群我和諧,皆大歡喜


群我關係的和諧是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在僧團中有所謂「叢林以無事為興隆」,端賴六和敬規範大眾的身口意;而菩薩度眾以六度四攝為法寶,方便而善巧,和諧而無諍。企業成員若能以六度自化,以四攝化他,企業的內部必能和樂團結,同心協力,共同為企業奮鬥。

 

  3.把握當下,計劃未來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瞭解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能激勵企業人積極的工作態度,活在當下,掌握先機,確實完成工作。因為企業成員懂得管理時間,不但能帶動企業的進步,更能避免個人因堆積或錯失而活在追悔中。「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談到修行,佛教對未來計劃的時間觀,總可以是三大阿僧祇劫,甚至無量阿僧祇劫。可見一件事情的成功,最初必須具備前瞻性的眼光,最終要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才能成就。相同的,世間的企業要永續的經營,對於企業的未來,領導者勢必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立定長遠正確的目標,掌握先機,健全制度,知人善任,與時並進,才能不被淘汰。

 

  4.心甘情願,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入世的核心思想。有人以為宗教對企業乃至對社會的影響,僅是參禪打坐,安定身心;或是提供假日休閒的好去處,其實那是不瞭解佛教的生活性,不明白娑婆世界即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國淨土。菩薩以眾生為修行的道場,所以,只要與眾生身心有關的事務,都是菩薩弘法利生的範疇,而且總是心甘情願地為眾生服務;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緣起的真理,透過對世間實相的瞭解,能幫助企業家做出更睿智的決策;透過對生命價值的省思,會發現原來企業的經營是可以超越利潤的追求,進而福利社會,造福人群,這就是菩薩利他無我的精神。例如佛光山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工作信條,及「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的理念,而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佛法是用來實踐,應用在生活上的,因此,法水三千,任取一瓢,都能得到無上的妙用。

 

  世間成功的企業家經營企業,不僅要具有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更要有創辦事業的理想和精神。為了成就事業,必須去偽存誠,言行一如;如果想進一步利益社會大眾,更要有堅毅不移的信念,凡事實事求是,一步一步地實踐理想。而佛教徒的企業經營則在於大我的完成,希望能為人間社會留下建設、發心、奉獻;為朋友留下親切、服務、善緣;為生命留下信仰、證悟、功德。將一切的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信徒。



資料來源: 星雲大師全集  佛教叢書 8-教用

               「佛教」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