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金剛經》:「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by 趙永祥 2019-07-10 17:23:02, 回應(1), 人氣(1571)


  《金剛經》:「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談到佛陀在《金剛經》中所教的「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中的布施。換句話說,我只講了布施,但還不是布施波羅蜜多,以上我所講的還是著相或住相的布施。

舉一例子說明:譬如我現在與一群佛教蓮友分享我對「《金剛經》的研究」之體悟,雖然也可以說是法施或布施,但是我心中有一個我在講,有聽眾在聽,有我在分享「《金剛經》的研究」念頭,我從10:00開始講,10:30要停止,這就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有時我還會生起以下念以下念頭:我的國語口音準不準?或我會不會講得太深?甚至會想到底有多少人在聽?諸如此類等都可以稱為「住於相」或者「著相」。所以我講《金剛經》雖然是布施,但並不是《金剛經》中的「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中的布施波羅蜜多。

簡而言之,「波羅蜜多」是到達彼岸,也就是已渡過了生死苦海而到達彼岸。而著相布施所得的果自然是著相的果。什麼是著相的果?就是還在六道輪迴中的果,可能昇天,也可能是下世富貴如意,這種布施所得到的果是生死果,尚未解脫,還有墮落的可能,這並非佛陀教導我們的究竟目的。因此佛在《金剛經》中強調「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也就是所謂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的布施。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相,所以概括地講,佛陀所強調的是要我們學不住相布施。

那麼要如何才算是不住相布施呢?

第一,我們要弄清楚,不住相布施並不是說沒有相,或者不行布施,你還是要努力的行於布施,行布施就一定有相,這個關鍵在不著或者不住。要對相不著,對相不住。什麼叫著或住呢?你只要記得一個簡單的原則,凡是有分別、有相對的觀念,就是有住有著。

 

舉目望去,到處都是相,如果你覺得這個相好看,那個相不好看,那麼一有了分別就是著了相。如果你覺得這個比那個值錢,一有了相對的比較也是著相。因此,如果你說你所做的任何好事都是為了子孫好,讓子孫有福報,這不但有人我之分,而且有好壞相對的比較,所以也是著相。還有一點我要強調的,如果你說我心中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這樣你也著了相,是著了空相!這個著有和著空雖然很難懂,但非常重要。

普通我們講著相,大都指著「有」而講,譬如善惡、好壞、多少、都指著「有」。著「有」還有辦法補救,如果著了「空」就麻煩了。

現在我們來談談什麼是空:

有的人一講到空,就認為什麼都沒有,都是空的,既然什麼都沒有,就不必在乎,變成消極或隨心所欲的做起壞事來,殺人放火等。可是他忘了,雖然說是什麼都沒有,他這個我還存在,因果還是控制著他呀!所以六祖說:「這等人不足與語。」佛經中也說:「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所以我們研究佛法,特別是研究般若,一定要先明白佛經裡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我們所感覺到的相,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剎那在變,非永恆存在的,是不可捉摸,因而給它一個名詞,中文譯成「空」。

《金剛經》中佛陀說的不住相布施,不是空無所有,不是沒有相,不是叫你不要行布施,而是要你更積極的行「不著相」布施,不要對你在布施時的相起分別心或計較心。
回應(1)

人生體悟與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這幾句話含義極豐富,布施有有相布施、無相布施。

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謂的人天小果。

無相布施的福德,佛用虛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

《金剛經》所著重的是無相布施。通常說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其實不只是以外在為施捨對象才是布施,在自身修行中,還可以有更深入,更廣泛的布施意義。

如六波羅密中
布施捨貪
持戒捨瞋、貪、放逸
忍辱捨瞋
精進捨懈怠
禪定捨散亂
般若捨兩邊空、有見

捨就是布施,波羅密多就是於法行無所住,亦即對萬法的表相不起執著。
各位,要知道煩惱及貪瞋痴都因取著相而生,所以於法無所住,實是大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