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by 趙永祥 2021-04-08 23:30:56, 回應(0), 人氣(436)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雖然人們談到死都覺得是件很喪氣的事,但是我們自出生就精進不止地向死亡邁進

也是不爭的事實。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但是鴻毛與泰山的分水嶺在那裡?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若是聞到念阿彌陀佛能出輪迴、生淨土的道理,

就像唐朝張善和臨終地獄相現,懺悔念佛而往生西方,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

最佳例證,而他也能算「重於泰山」了。

古人說:「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改字」,他一念懺悔念佛往生,豈止脫掉了輪迴長河

裡一件千瘡百孔的衣裳而已,他所示現的一念得生,更是往生的公據、成佛作祖的階梯。

我們既知「死生既至終難免,天地雖寬豈可逃」,換一件生命的衣服,

給人的警惕與教訓,是如此嚴峻,就應了解慎終追遠之不可忽視,且不僅是

「喪盡其禮,祭盡其誠」而已了。其小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也是「追遠」;飯食已訖,一箸一器必安放整齊,亦是「慎終」。

其大至弘揚淨土法門,教人臨命終時,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慎終」;

發弘誓願普度眾生,以報多生累劫養育之恩,是「追遠」。

若能確實做到上述所說,就不枉費一生為人了,正所謂:

「此 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但十法界不出一心,生死那有二致。知道本性無生無死之後,才知生知死,

這就應了孔夫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真實修行須從心性悟入,

從忠信立身,從懺悔起行,「多生罪暗,懺炬能消」。既然不出一心,

從現在開始就得從改心下手,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有過勿憚改,以期

障雲盡而慧日明。人道不修,他道更難修,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能不

戒慎恐懼嗎?

最淺的一心不亂即可往生

有很多人不願求生西方淨土所持的理由是,

《阿彌陀經》上說,要一心不亂,

才能往生西方,似乎是難以達到的境界。其實一心不亂的功夫淺深差別非常大,從最淺的「事一心」,名之為「功夫成片」,到等覺菩薩的「理一心」,都是一心

不亂。雖然破四十品無明,成為等覺菩薩,不是末法時期凡夫一蹴可及的,

但最淺的功夫成片,即所謂相似的一心不亂,確實是每個博地凡愚都可做到的,只看我們肯不肯如夏蓮居老居士所說的「真幹」罷了。

相似的一心不亂,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正錯誤的行為。修行的根本在存心

而不是早晚課念給佛菩薩聽,尤其千萬不要做些

「枷上添枷,鎖上添鎖,鑊湯之下增柴炭,劍樹之上助刀鎗」之事!

功夫成片是什麼境界呢?功夫成片並沒有斷掉煩惱,它只是像石頭壓草

一樣伏住煩惱,不讓煩惱起現行而已,所以實際只達到「初果向」的境界,

並沒有證到初果,只是有初果的一點氣氛,但已經能帶業往生了。然而,

帶業只是帶舊業,不帶現行。永明延壽大師在〈四料簡偈〉中說: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有淨土」是指發菩提心,生信發願,

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而不是指唯心淨土,也不是指雖修淨土,但心念娑婆

塵勞,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弘揚佛法,

教化眾生。這些都不算「有淨土」。除了伏住煩惱,還必須有欣求西方之願。

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若念佛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溼,但心中不願去西方極樂世界,

臨命終時,也還是該怎麼生死就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就怎麼輪迴,終歸是

「漫漫長夜無見日時,波波劫海無到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