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當代台灣修女與比丘尼皈依生涯之比較研究
by 邱琡雯, 2019-08-09 07:42, 人氣(1301)
當代台灣修女與比丘尼皈依生涯之比較研究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106/博士/人文學門/宗教學類
研究生:林淑理
指導教授:蔡怡佳

本研究旨在比較現代台灣修女與比丘尼的皈依生涯,希望從比較能更瞭解皈依現象,促進宗教間的瞭解與交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先釐清皈依的概念,瞭解皈依的理論與議題,以及天主教、佛教的皈依觀與女性修道史作為研究的基礎。然後,以深度訪談獲取十位研究參與者(包括五位修女、五位比丘尼)的皈依故事,以宗教現象學來瞭解皈依的現象,並以紮根理論的不斷比較法分析
從皈依研究的發展與理論中,選擇藍柏(Lewis Rambo)的整體理論整理、分析資料,參考顧仁(Henri Gooren)的皈依生涯理論,作為分析架構,最後以卡諾(Dale Cannon)的理論,整體分析研究參與者走向終極實在的途徑的異同。

研究結果發現,科際整合的皈依理論是現代學者常採用的取向,本研究支持皈依多數是漸進皈依(本研究佔80%),青少年或成人早期是初次皈依的重要年齡,領洗/皈依三寶後仍持續皈依。
本研究參與者生長的大脈絡受1949年前後,許多修道人士逃難或隨政府來台,在台灣積極傳教/佈道的影響。她們家庭宗教信仰主要是民間信仰與在家佛教,家庭經濟小康,生活和樂,她們經由社會網絡接觸新宗教。
修女組經由教理講授進而領洗,比丘尼組則在參加活動或寺廟舉行皈依儀式時皈依。初次皈依後,修女組多數感受到基督的召叫,很快決定修道,而比丘尼組經過較長時間的考慮,才決定出家。
有80%的父母反對她們修道,不希望她們受苦,老而無依。經過不斷溝通,仍有20%在她們修道後才同意。修女組依據天主教法典規定的培育歷程,而比丘尼組的培育歷程變異較大,受大戒即成為宗教師,在此前後她們接受佛學院或師徒式培育。
成為終身成員後,研究參與者度團體生活方式,加強修行,也從事委派的工作,以服務僧團與社會。

從走向宗教的途徑來看,在成長期,她們以理智與情感接觸宗教,探索階修女組接受教理講授偏向以理智認識新宗教。初次皈依後,修女組較集中正行的途徑,而比丘尼組較多元。在培育期,她們接受宗教傳統的修行訓練,在奉獻期持續修行與服務奉獻的工作。

研究發現皈依經驗是一種見證,幫助她們肯定生命的意義,作為服務的基石。比較皈依經驗時,發現兩個宗教的女性修道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可做為宗教間互相瞭解與交談的基礎。從分享與交談中彼此互相學習,肯定自己的傳教使命,並以合宜的方式宣講/弘法。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後續研究、宗教追尋者、宗教機構與女性修道團體提出一些建議。
發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