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日本文化與社會 > 討論區 > 討論
1樓
明治29年(1896年)巴爾頓受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來台灣擔任衛生工事顧問,濱野也以助手身分同行,來台擔任土木部技師。明治32年(1899年)巴爾頓在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後因病返回東京,濱野則留在台灣繼續上、下水道的建設,期間長達23年,陸續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台南等台灣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建設,大正8年(1919年)離台至神戶擔任技師長。
個人觀點:
在人的一生中水是不可或缺的東西,日本政府在台灣,投入大量的金錢和人力,改善了衛生環境和完成了上下水道,使台灣邁向近代化,這是台灣人的大福氣。當時台南市的人口約六、七萬人,在山上鄉建立的淨水場貯水量,卻可供應十萬人使用。如此徹底解決了飲用水和排水的問題,這可以說是一種極有遠見的規劃。

附件
1. 01-41.jpg (32 KB)
2樓

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權力上層人事結構「年輕化」、「本土化」和「專業化」。所謂「本土化」是,「要多起用臺灣省籍優秀人材」。臺灣省籍官員比例增加,如林洋港謝東閔邱創煥李登輝等。蔣經國致力推動基礎建設,例如翡翠水庫石門水庫十大建設南北高速公路臺中港北迴鐵路原子能發電廠等)。

蔣經國在行政院長任內,於健全都市發展重要措施中指示:「為有效發展各地之公共給水,應即成立全省性之自來水公司,統一經營,同時加速實施全省自來水長期發展計劃,以期集中有限人力與財力,提高投資效益,減低營運費用。」濱野彌四郎則是完成基隆、台北、台中、台南等台灣主要都市的水道計劃

附件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