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日本文化與社會 > 討論區 > 討論
1樓
事蹟:
1916年12月,在日治期間於大稻埕六館街(日治時期港町二丁目,今南京西路、西寧北路交界,即合作金庫附近,亦曾為大阪郵船株式會社辦事處)成立「人類之家」,並附設「稻江義塾」,初期即分社會部與兒童部,並教育附近貧苦家庭失學子弟,尤其初期收容的、十之八九都屬中國籍不能進公學校就讀的兒童;亦提供飲食以減低罹病率及死亡率,人類之家(日語:セツルメント人類之家)幫助窮人,其兒童部為稻江義塾(日語:稲江義塾 いなえぎじゅく),提供台灣兒童教育,並提供兒童收容所。「人類之家」1928 年(昭和3 年)因市區改正需求,被要求由港町遷移至下奎府町三丁目(今建成公園附近)。

觀點:
對於這位日本人我感到非常特別及驚訝,在那殖民時期大部份日本人普遍看不起台灣人,但是這位稻垣藤兵衛就跟別人不一樣,不但主動成立人類之家,還特別關照及注意弱勢兒童進而去幫助他們,他雖然是一位日本人,但是對台灣的關愛與理解卻超越了族群,甚至比台灣人更付出,稻垣藤兵衛向來標榜「人類愛」,他的信念已跨越族群的藩籬,儘管當時個人風評兩極,台灣人認為他是奇怪的日本人,也有人認為他是不切實際、不自量力,但他始終不為所動,持續貢獻於臺灣社會的改革運動及社會救助組織。


附件
1. DYTBW.jpg (24 KB)
2樓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董事長李家同堅持「不能讓窮孩子落入永遠的貧困」的理念,提出對窮困孩子的願景目標。
李家同教授多年來默默地扶助弱勢學童,不僅是德蘭兒童中心的長期志工,更創立博幼基金會,招聘教師從事課輔工作,從南投出發,至今已擴散至全台各地,李教授驕傲地說,從博幼基金會出來的的孩子,在社會上的競爭力一點都不輸一般人,畢業後的起薪,不論是高中或大學,都比一般學生來得高,證明了偏鄉弱勢學生,缺乏的只是一個好的教育,用教育就可以翻轉他們的人生。

比較日臺:
稻垣藤兵衛的人類之家與李家同的博幼基金會,
最大不同處是前者是日本人對臺灣人;後者是臺灣人對臺灣人,
但當然可以肯定的是善良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在當時日本殖民時代背景下,
稻垣藤兵衛在臺的舉動因不合日本人們所認知,所以不被諒解.甚至被惡言批評;
而李家同所創辦的基金會所幫助的對象是臺灣兒童,也就不會被說臺灣人說什麼,
[幫助的對象是別國人而不是本國人]面對這質疑該如何辯駁?該如何堅持?也是一難題呢.

附件
1. 下載.jpg (8 KB)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