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後殖民文化論 > 討論區 > 討論
時間與他者 後殖民全球化的“當下” ( 報告2)
1樓
 

         

陳春燕(Chun-Yen Chen)

英美文學評論 ; 13期 (2008 / 12 / 01) , P119 - 155

繁體中文

 
當代全球化研究所帶動的理論空間轉向,已經不容忽視。例如以一些社會科學家爲首的論述中,明確主張要發揮空間知識型,以此避開時間思維取向的歐洲中心主義(因他們以爲,時間思維將自然導致線性時間觀,而線性時間觀乃歐洲史觀的產物)。在這個邏輯下,後殖民論述因爲重視對過去殖民歷史的反思,經常被視爲一種時間思維,換言之,是一種過時的思考。本文將檢視這個命題的得失,進而提出一種關涉「後殖民全球化」情境的時間思維,以其作爲倫理議題的討論平台。文中將討論幾位近年來特別以時間性爲論述重點的理論家:巴巴(Homi K. Bhabha)是最早從時間性切入後殖民性及離散情境關係的論者之一;哈若圖寧(Harry Harootunian)省視當代人文論述往空間思維傾斜之後所產生的盲點;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身爲當代新空間理論巨匠,晚年卻有「節奏」之說,從時間性觀點串聯他稍早的關鍵理念,例如「空間生產」、「日常生活」,他同時也是哈若圖寧特別點名參考的理論家,且他所提的「日常生活」概念亦可呼應巴巴曾經提過的類似主張;至於恰夸巴提(Dipesh Chakrabarty)則是提出一種可以參照弱勢論述的後殖民全球化「當下/同時」概念(contemporaneity)。本文討論時間性,除了大膽假設時間是當代倫理思考的有效切入點,亦希望間接觀照若干後殖民全球化研究的相關議題。首先,時間思維可以補強目前流行的「全球/在地」辯證模式,更小心處理諸如宗教、神聖經驗等有關「絕對差異」(radical difference)的問題。其次,時間性思維,亦可回應一些全球化理論提出的「域外消失」的說法,主張時間亦可被視爲某種域外。此外,重新整理後殖民等論述對時間性的思考,亦可將後殖民論述從它們經常被詬病的「對過去歷史執迷不忘」的缺點中釋放出來,因爲更細緻的關於時間性的談法,談的便不再僅限於歷史主義所界定的歷史概念,而是一個更寬闊的時間光譜。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