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位置: 後殖民文化論 > 討論區 > 討論
日治時期的臺灣漢醫藥 ( 報告4)
1樓

日治時期的臺灣漢醫藥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101/博士/人文學門/歷史學類

研究生:賴郁君

指導教授:許雪姬

關鍵詞:日治時期醫生漢醫漢藥藥種商廢醫存藥


醫藥學為漢民族固有的傳統醫藥學說,也是世界上優秀及珍貴的傳統醫學之一。過去有關臺灣漢醫藥的學術研究,主要是在日治時期醫療史研究的篇章中略微提及,並未深論;或者是在有關杜聰明之研究中順帶論及漢醫藥問題,無法完全觀照整個漢醫藥的發展情形。故本文透過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漢醫藥政策的研究,以期了解臺灣漢醫藥的發展過程及其面貌。進一步探討分析日治前期漢醫藥在防疫、公共衛生政策推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日治後期漢醫藥產業、學界、官方的作為,對漢醫藥復興的影響。
殖民統治的施政目的以增值母國的經濟利益為主,醫療衛生事業乃福利事業
,並不是其統治的目標,因此日治時期的醫療事業的建置並不完備;加上臺灣總督府對傳統的漢醫藥並未完全禁絕,即採取「廢醫存藥」的政策,以及臺灣社會漢文化的基礎,使得漢醫學得以依附漢藥業而延續下來,提供中下階層醫療與上層階養生保健所需。
臺灣總督府為將漢醫業納入西醫體系之下,以確立西醫體制的發展,建立了漢醫業的證照考試與醫事制度,但醫藥業管理政策的背後思維是立基於西洋醫學知識,因而形成形式上的管理,進而漢醫與西醫逐漸形成一種優劣、上下的層級位階關係,此現象一直延續到戰後,影響著臺灣中西醫的地位關係。
再者,日治前期,殖民政府掌握的醫學技術是粗淺的,統治技巧也尚未成熟,因此防疫過程中,漢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地方仕紳配合,義務協助醫療衛生活動的進行,使得防疫工作有效發揮作用。日治後期,產、官、學三方在各自的需求下,展開一連串漢醫業復興作為,也為日趨沒落的漢醫業與漢藥業注入一股再興的力量。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