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第8大題的兩小題之心得(陳弘笠/10510123
1樓

1. 兩篇中文文章二擇一

文章一:你所堅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

 

每個人從出生到現在經歷過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學習過各種人生深奧的道理 這些經歷的過程中,各自有了自己的個性跟做人的原則,但原則真的是原則嗎? 還是只是自己過度的偏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待人處事的原則,用這個標準來處事看他人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常理,就好比心中有一把尺,用來測量別人的所作所為是否為合理。但是,有人有去審核過自己心中的那把尺是否真的是直的,還是它其實是彎的或歪到已經無法測量事情?

 

我們總是用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去審視他人,當兩人心中的尺長的不一樣時就會發生衝突,這是雙方都會高舉自己心中的尺說: 這是我做人的原則,但有多少人會在此時抬頭看看自己心中那所謂的原則是否已經彎曲成了偏見

 

那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原則是否彎曲呢?

我個人覺得原則是要「能被接受的」,自己的原則是要自己堅持的且大多數人是能夠接受的,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是未來,是要有大多數人接受或是曾經被接受過的,所以當我們懷疑自己是否把偏見當原則時,不妨問問身邊人的觀點吧。

 

另外,原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因為環境或因為狀況特殊時可能會有所變化,不然就可能會變成「固執」了,唯一不變的還是能讓大多數人能接受的,而不是一種不通人情或冥頑不顧的作法。

 

有原則的人會讓人覺得你有「個性」,太過偏見的人會讓人覺得你有「病」,做人處事要有原則,但切記不要去傷害別人,比如以暴制暴、以牙還牙的這種衝動原則,或是到冥頑不顧的程度以致原麻煩到別人或是人困擾,這時就該靜下心好好審視自己心中的那把「尺」了。


 

2. 馬雲:給準備創業者的精彩影片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是一名不管在生意還是做人上都很成功的企業家,許多創業者都深受他的演講而有所啟發。

 

看完他的影片我還自己上網搜尋了他其他在別的地方的演講,我發現說他在每一場演講中都有提到企業家最重要的就是誠信

 

其實不管做任何事情誠信都非常的重要,一個有良心的企業家絕對不會去把生產失敗的商品或瑕疵品賣的消費者。我們之前的功課有討論過初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但是馬雲的一場演講說到他覺得這是一種欺騙的行為,為什麼要把商品賣給一個不需要這項商品的人呢?這無疑是一種消費詐騙。

 

他的這番話那我省思許久,我們站在銷售的角度上我覺得先把產品賣給更多人賺取更利益是一種行銷手段,又或者說我們只是在蠱惑他們去買一些他們根本不需要的商品而已。

 

創業初期還有一件很重要事情就是產品一定要做的好而且做的穩,先求好品質賣得好口碑,讓品牌在市場有了知名度了想擴大商品種類或投資規格再慢慢增大,就有如馬雲所說:至少天塌下來還有一樣產品是穩掙錢的。

 

馬文的影片真的讓我受益良多,我們要當的不是一個只想著掙錢的生意人,而是要當一個懂誠信」、有「良心」的企業家。


附件
2樓

弘笠,你好

你在心得中提到:
我們總是用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去審視他人,當兩人心中的尺長的不一樣時就會發生衝突,這是雙方都會高舉自己心中的尺說: 
這是我做人的原則,但有多少人會在此時抬頭看看自己心中那所謂的原則是否已經彎曲成了偏見

 

那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的原則是否彎曲呢?

我個人覺得原則是要「能被接受的」,自己的原則是要自己堅持的且大多數人是能夠接受的,不管是過去、現在或是未來,是要有大多數人接受或是曾經被接受過的,所以當我們懷疑自己是否把偏見當原則時,不妨問問身邊人的觀點吧。另外,原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因為環境或因為狀況特殊時可能會有所變化,不然就可能會變成「固執」了,唯一不變的還是能讓大多數人能接受的,而不是一種不通人情或冥頑不顧的作法。


以下是老師要與你分享的幾點回饋


1. 凡事做自己,以至於我在很多事情上面會有自己堅持的原則,我一直認為這是好事,能夠讓我不為了別人的話語、行為而改變自己,但是一路下來,發現了很多事情,老師我經常從別人與學生身上看到所謂的堅持他自己的偏見,這並不是件好事,不過我覺得我可以從他身上學習到如何堅持正確的原則,而不是堅持那自我中心的偏見。

2. 在團體中,做人處事上必須內方外圓,即使自己已經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其他的幹部有提出想法,並且被大多數人認可就應選擇變通,不執意不變,食古不化, 以免讓團隊成員認為你非常專致不夠圓融

3. 不管以後你能不能成為一位傑出者,都要先把自己的基礎給準備好,善於溝通,腳踏實地去付出該有的努力,一定會有成功的機會再等待準備好的我。

4. 其實很多事都是過程最重要,
記得馬雲曾經說過:我們不斷在失敗中學習成長,哪一樣失敗不是失敗。
誰說沒有成功就是失敗?
重點在於

我們在這些失敗的過程中一定會學到一些教訓,因此也不須怨天尤人。

Keep moving.






附件
3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