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抱怨不起任何作用 - 不抱怨的力量
1樓


抱怨不起任何作用

不抱怨的力量


生活充滿抱怨,反而掩蓋眼前的美好? 學習掃開情緒垃圾,採取行動,人生立刻改變,豁然開朗! 憂慮、抱怨,幾乎是現代人最熟悉的一件事,在職場上,抱怨更是少不了的一環。茶水間、社群網站上,到處蔓延著對老闆的批評,對同事的不滿。 有調查顯示,63%網友曾在Facebook上抱怨工作上不如意的事;更有高達74%的人不打算將主管加入Facebook好友名單,為的就是要在上頭暢所欲言。 中國的智聯招聘網則透過5千多人參與的網路民調發現,65.7%的上班族表示自己一天抱怨1~5次。特別的是,調查中指出,就算大家都知道「抱怨是不起任何作用的」,還是忍不住邊上班邊抱怨,不由自主成為職場中的「哀怨一族」。 連帶的,處理團隊中的抱怨,也成了管理者棘手的課題。


2年前,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即指出,美國夏威夷大學心理學家伊蓮.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發現:「人類會以驚人的速度模仿他人的臉部表情、聲音以及姿勢,就像是高效的海綿一樣,融入他人經歷的生活。」所以一旦組織內出現一個喜歡抱怨的成員,壓力和負面溝通模式就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染給其他人,惡化工作環境氛圍。 不抱怨≠逆來順受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不能抱怨,難道心中有不滿,連說說也不可以嗎? 事實上,不抱怨並不等於不批判;也不是要你逆來順受、忍氣吞聲,而是學習如何把無濟於事的情緒垃圾,轉化成改變現狀的積極力量。 適當且適量的抱怨,是一種抒發意見的方式,確實可以藉此消除一些心理上的緊張感。聯合心理諮商所資深心理顧問鄔榮霖指出,一般人在面對問題時,傾向責怪別人而非自己,那是想要「藉此降低內疚,讓心裡舒服一點。」同時,透過語言的發洩,「可以讓情緒有個出口,不會悶出病來,」鄔榮霖說。 


另外,有些抱怨可以提醒自己或他人,某些事情可能需要改變了。例如,當你開始埋怨睡眠不足、身體疲憊或壓力太大時,也許就是該調整生活節奏的訊號出現。 不過,如果你不只是偶爾發發牢騷,而是習慣性的愛抱怨,而且事情不分大小、好壞,都可以成為你抱怨的素材,那麼,你可能正在對你的職涯發展、人際關係、身體健康,埋下危險的地雷。 影響職場評價! 只凸顯自己無能、他人無辜 台灣佳能公司總經理蘇惠璋曾遇過一位女性員工,離職前到處跟同事訴苦,認為自己長得沒有另一個人漂亮,因此老闆才不喜歡她。「沒有主管會做這樣的事啊,我也只能讓她離開,不然怎麼辦?」蘇惠璋無奈地說。


蘇惠璋表示,辦公室裡總有一些人對什麼都不滿,不是說主管不公、同事不支援他,就是感歎別人過得都比他好。「他講的都是自己心裡的感覺,但不見得是真的。」他說,一方面,這些抱怨的強度,不見得與客觀事實相符,再者,也不能把工作當成個人情緒渲染的管道。 喜歡抱怨的員工,通常覺得這樣做可以凸顯自己的無辜或別人的無能,但從主管的角度看,往往剛好相反。台灣愛普生品牌暨企業事務部協理王玲玟就認為,抱怨多的人通常視野比較狹隘,關心自己多過於想了解別人,所以一旦怨言傳到她的耳中,「多少會影響我對他的評價,」王玲玟坦言。 真實的狀況是,沒有一位老闆喜歡說長論短的員工,長期來看,這樣的人很難被放在組織的關鍵位置上。 此外,愛抱怨的人通常不容易有好人緣,但問題是:本人很難察覺。「不抱怨運動」發起人、美國牧師威爾.鮑溫(Will Bowen)有個極佳的譬喻:抱怨就像口臭,從別人口中發出時,我們非常敏感,避之唯恐不及;但從自己口中發出時卻渾然不覺,儘管,旁邊的人都已經覺得快熏死了。 影響人際和健康! 別人避你,疾病找你 鄔榮霖指出,抱怨者會有一種「受害者心態」,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不只心情低落,還會產生無力感。於是,只要一抓到機會就說個不停,言語負面,表情哀怨,希望從別人那裡取暖。只是,最後往往事與願違,反而變成人際關係的災難。 


無病呻吟久了,別人看到你,「就像看到蟑螂會害怕一樣,覺得那張衰臉又來了,」王正慧傳神地形容道。 因此,如果你發現中午都沒有人找你吃飯,同事的聚會也很少邀請你,不妨做個檢視,自己是否臉上經常寫滿壞情緒,讓人退避三舍。 除了影響職涯發展及人際關係外,負面言語與悲觀思維也會傷害身體健康。 首創「正向心理學」學門的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長期研究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異。他曾在《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書中援引一項研究指出,悲觀者得傳染病的機率比樂觀者高出兩倍,看醫生的次數也多兩倍。 而另一個癌症患者存活率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診斷一開始就抱著無助心情的人,死亡率很高;相反的,擁有戰鬥意志,覺得人生有趣、很會享受人生的人,存活率非常高。



塞利格曼明白點出:「免疫系統是連到大腦上的,而心靈的狀態跟大腦有關係,因此,情緒和思想會影響到身體的疾病,其實並沒有什麼神祕可言。」 於公於私,抱怨都很不可取,但它又偏偏是人性中難以完全去除之惡。如何減少它產生的頻率,進而轉化成向上提升的動力,自然成為想要打造快樂工作、成功人生的必要課題。基本上,可以掌握4個原則: 


1. 不要靠抱怨來取暖 辦公室中經常見到3、5人聚在一起,把公司或主管當做「共同敵人」,藉此建立「同一國」戰線,覺得這就是友誼。 但靠著「一起抱怨」做為基礎的關係,其實是非常脆弱的。畢竟,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被背地攻擊的對象。真正的戰友,應該建立在彼此打氣,一起奮鬥的目標上,那才經得起考驗。 此外,科學研究也證實,愈常和朋友聚在一起抱怨的女性,沮喪與焦慮的症狀反倒會愈嚴重,值得所有女性注意(見右下)。 

2. 達到「安全劑量」後,解決問題才是重點 抱怨會讓人成為情緒的囚犯,忘記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鄔榮霖在臨床上常會碰到個案一進門就說個不停:找不到工作、另一半外遇、小孩不聽話……。到後來,他都會提醒對方:「你有沒有發現,你抱怨那麼多次,還是停留在原地?」工作依然沒著落,另一半還是不回頭。 因此,多數專家的建議是,為抱怨設定一個「安全劑量」。例如,真的有事不吐不快,那麼,向對方要求個20分鐘,然後說完就動手解決問題。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在無意義的怨言上,更別因此停下手邊的工作。 

3. 換位思考,多一點體諒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某個人,最大的原因是:你不是他,不了解他的想法。因此,我們只能憑個人的臆測和好惡,來揣度對方的用心。 所以,當你想開口發洩不滿時,請先試著「換位思考」,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他做出這個令你抱怨的決定,背後理由是什麼?如果你是自己口中抱怨的部屬,你又會怎麼想?想清楚之後,你可能就罵不出來了。 

4. 練習正向思考與轉念 不抱怨並不是刻意壓抑情緒,而是藉由先停止負面的語言,讓自己歸零。接下來,將不滿轉化成正向的念頭,然後針對抱怨的事情,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塞利格曼曾提出「習得的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與「習得的樂觀」(learned optimism)等學說,意思是指,人會對於遭遇到的生活事件提出解釋,也可以選擇他要的思考方式。「你怎麼看問題,決定了你會從沮喪中解脫出來,還是讓沮喪更加嚴重,」塞利格曼說。



因此,不幸的事發生時,你可以說「我真倒楣,人在倒楣時,做什麼都沒用」,也可以說「厄運很快就會過去,生命中還有很多事比這件事重要」,決定權操之在你。 福禍相依,相信「有福」就找得到 轉念,可以讓你在工作上勇敢突破,也可以讓你在生命裡找到更好的出路。 現任立法委員、人稱「罕病天使」的楊玉欣,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因罹患「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全身肌肉持續性萎縮,醫生宣布她最終將會全身癱瘓,器官衰竭而亡。 楊玉欣無法自行站立、睡覺得仰賴另一半幫忙才能翻身,手指頭連彈鋼琴的力氣也沒有,鞋子必須買大3號,才塞得下她坐輪椅一整天,血液不流通導致水腫的雙腳。 聽起來很悲慘,但楊玉欣卻笑笑的說,她最擅長的事就是:「讓負面、不滿的情緒瞬間轉化掉,去想我還有這麼多事可以做,(當立法委員)機緣難得,很珍惜。」 楊玉欣對生命充滿熱誠,除了工作上的成就外,也與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孫效智擁有美滿婚姻。多年來,她已養成一個習慣:看向已經擁有的幸福,而不去訴說自己的苦難與不足。 「我相信福禍相依的道理,有個禍發生了,一定會有個福在那裡。若你相信一定有,你就會去奮鬥,就會找得到!」楊玉欣神情開朗地說:「你會找到災難背後的祝福是什麼。」 另一個因為停止抱怨,讓生命、工作都找到巨大能量的人是王正慧。 不抱怨、往前走,便有絕處逢生的力量 原本擔任中視新聞中部特派的王正慧,在40歲那年,穩定的生活突然出現變化。她的先生罹患血癌,死亡的陰影籠罩全家。更雪上加霜的是,中視正逢經營權易主,她陷入隨時可能被裁撤的危機當中。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她在先生的堅持下報考博士班,希望將來覓得教職。 同時照顧病人、兩個小孩,還要工作、準備考試,讓王正慧心力交瘁。於是,她開始怨天尤人,「怪啊!怨啊!為什麼讓他得這個病?為什麼公婆不來幫我?為什麼運氣這麼差?」王正慧回想道。 她一度陷在埋怨的漩渦裡無法自拔。直到有一天,她突然驚覺,抱怨沒能為她解決任何問題,於是,她做了一個重大決定:「不再花力氣抱怨,往前走就是了。」 很奇妙的,絕處開始逢生。 她順利考上博士班,提前從中視退休,花了4年就拿到博士學位,而且,在流浪博士充斥的情況下,竟然也順利找到教職。 此外,她先生過世後,一位友人同情孤兒寡母,捐給她一筆為數不小的股票。她認為生活還過得去,把錢拿去買了房子,奉獻給教會使用4年。沒想到,她在買房子的期間,認識一位房屋仲介,開始帶著她買賣房地產,慢慢地,她成為包租婆,經濟狀況反而比以前還寬裕。



人生的走向,完全出乎王正慧意料之外,對此,她心有所感地說:「如果不是為自己抱怨的事,起身力行去採取一些行動,不會有今天。」 聽起來很傳奇,但這只是驗證了不抱怨確實具有強大的正向力量。當你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讓你怨恨的事情上時,等於把焦點放到其他地方,自然可以看到平常看不見的新事物。 認真說起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抱怨很簡單,開口就行,而且還會上癮。但是,所有的專家都告訴你,抱怨只會讓你愈來愈不快樂,好事不但不會上門,人緣、工作還可能日趨暗淡。 因此,從今天開始,停止抱怨,運用一些小技巧轉移你自己及他人的怨氣,不用多久,你就可以感受到這股正面的力量有多強大了。 


愛抱怨的人通常不容易有好人緣,但問題是:本人很難察覺。 抱怨就像口臭,從別人口中發出時,我們非常敏感,避之唯恐不及;但從自己口中發出時卻渾然不覺。 當你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讓你怨恨的事情上時,等於把焦點放到其他地方,自然可以看到平常看不見的新事物,再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台灣愛普生品牌暨企業事務部協理王玲玟觀察,抱怨多的人通常視野比較窄,也很容易影響主管對他的評價。 與病魔對抗了20幾年的現任立委楊玉欣,早已學會瞬間轉化負面情緒,她相信福禍相依,習慣看向已經擁有的幸福,而不去訴說自己的苦難與不足。 


台灣佳能公司總經理蘇惠璋認為,上班族不該毫無節制的抱怨東抱怨西,也不該把工作當成個人情緒渲染的管道。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王正慧在生活出現變化時,曾抱怨上天不公平,卻發現沒能解決問題。放下怨懟,勇敢迎向命運的挑戰後,生活與工作反而出現曙光。 向朋友抱怨,是好事還是壞事?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心理學家雅曼達.蘿絲(Amanda Rose)等人曾在《發展心理學月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上發表研究,發現花太多時間和朋友一起抱怨的女性,焦慮與沮喪的程度會更高。 研究人員推測,女性花太多時間關注抱怨的細節,會放大問題,從而變得更焦慮。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早期亦曾提出類似發現。他指出,碰到不如意的事,男性會去做點什麼事(如運動、甚至打架),但女生會不斷地想及說,不停反芻(rumination),最後變成鑽牛角尖。也因此,女人得憂鬱症的比例比男人高出2倍。 

所以,不要習慣性地找人抱怨東抱怨西,你誤以為的友情,可能正是讓你愈來愈沮喪的元兇。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