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金剛經》修證體悟之六: 如何利用《金剛經》面對口舌是非?
by 趙永祥, 2021-02-01 08:19, 人氣(1063)


  《金剛經》修證體悟之六

   如何利用《金剛經》面對口舌是非? 


讀頌《金剛經》,除了要懂得經義外,還要將經上所說的修行方法,與所應悟的境界相配合,才是正解。就是說,不只要懂得名相及經義,還要能從經文及名相瞭解後,知道如何加以實踐。有時候光懂得名相,還不能真正了解《金剛經》,要能從修証上、心地上、逆境中、證量上去印証《金剛經》所說的道理。就是華嚴經所說的 “信、解、行、證” 修行證道四大步驟。

當聽到旁人講是非、說冷嘲熱諷的話,我們會覺得格外心寒、難過。此時,我們應以何心境面對? 

 

「如何面對口舌是非?」 


以下內容是學佛近三十年之人生體悟,提出與諸位好友分享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對許多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當無法以體諒包容的心去看待時,便容易產生磨擦、互相批評,種種是非於焉產生。報紙經常報導父子、夫妻、朋友因為口角衝突而互相傷害,甚至殺害;言語傷人的力量可見一斑。

 

古人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

 

佛法也強調身、口、意三業清淨,方得建立圓滿的人格,可見慎守口業之重要。

 

 

所謂口業清淨,便是去除四種不好的語言習慣:

一、惡口──粗惡、誹謗、令人煩惱的話;例如髒話或尖酸刻薄的言語。

二、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等破壞他人和合的話;例如用不當言語,挑起雙方的仇恨、猜忌。

三、妄語──虛妄、欺騙、不實在的話;例如不肖商人將劣貨謊稱為上等商品賣出。

四、綺語──華而不實,令人心生邪想的話;例如黃色笑話或言不及義、賣弄口才的話。

 

 

說上述四種不清淨的語言,未來必定招感惡報:

1. 惡口者常聞惡聲,並多諍訟。

2. 兩舌者易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3. 妄語者多招誹謗、口氣臭、常為他人所騙,縱說實語人不信受。

4. 綺語者語無人信、表達無法清晰、令人明瞭。

 

明白這些道理後,應當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斷除口業的根源。一句話、一個行為,其實都是心念的呈現。當念頭充滿貪、瞋、癡時,所說的語言便不清淨。所以生活中,要時時刻刻保持覺性,經常思索、檢討自己的言語是否恰當。避免說明事情時,妄加感受或情緒,而引起不必要的傷害,甚或破壞了和諧的關係。

 

 

當我們面臨各種口舌是非時,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念?讓心不隨境起舞,從而造作惡業,讓自己也落入口舌是非中,是生活中重要的課題。

我們可以從四個不同的方向來思惟;當觀行成就,面對種種境界自能忍心不動,從而感化他人。

 

一、 對境不起心

 

煩惱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心念作不了主,心隨境轉,讓外境控制了我們的喜怒哀樂。只要常常訓練這念心,保持清淨,不隨便起心動念,提升覺察、覺照力,定力日久功深,面對是非、順逆境界自然能忍心不動。即使起心動念,也能很快返照,不至於念念相續。

 

二、 對一切惡口的眾生發起慈悲心

 

眾生出於無知而造口業,日後自受惡報。今日我們得聞正法,明白因果的道理,更該起一份慈悲心看待,學習諸佛菩薩不忍眾生苦,一次又一次教化眾生,身語意業永無疲厭的精神。

 

三、 深念世間無常幻化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本是生滅法,沒有一件事永恆存在;有形有相、無形無相的事物皆不免無常。惡念、惡口也終究是無常。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的順、逆境界,當時那念快樂、哀傷、氣憤的心如今早已了不可得;反觀現在所處的是非逆境,本質亦虛妄不實,也終將煙消雲散。

 

四、 自我反省檢討,虛心接受批評

 

他人所言是真實的,便要真心改過;如果是不實的,心也要放下,莫要耿耿於懷,一味地責怪或排斥。唯有平心靜氣看待自己,虛心接受,人格才能真正提升、進步。世間萬事皆有其因緣,苦樂順逆境界都是業力的呈現。

 

《達磨二入四行觀》中的報冤行提到:

「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

 

若能如此思惟,便能甘心承受,當下自在;即使受到冤枉,也不會怨天尤人。



        世間所有一切現象都不是永恆的,都如過眼雲煙。無論是逆境或是順境,或是種種的狀況,都只是暫時的現象,都是會改變的。改變的時候,這個事件就不存在。既然它經常改變,那就不是永遠不變,今天是這樣,明天可能變成那樣。有的人心很急,希望它馬上就改變,但這就像是種下的果子,時間到了它才會成熟,沒有熟的果子是不好吃的,但熟過了頭,也不能吃。這也就是說,種種的狀況是暫時的現象,沒有成熟的事不要急著做,而已經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了,這就是空。

      如來座指的就是一切法、一切的事物、一切的現象,都是暫時的;但是,不要因為一切都是暫時的,就不做了。譬如,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我還是要吃飯;雖然我這個身體是暫時的,但還是要維持,以便好好運用它,用它來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的、柔軟的、忍辱的,既能看得開,又能放得下。我們用慈悲心面對與接受眾生,然後用慈悲、忍辱、柔軟和智慧心來處理事情,處理完後就把問題放下。有什麼辦法能讓人不再有恐懼心、憂慮心或是慌張的心?我建議多念「觀世音菩薩」,這是觀音法門中最好的修行方法。

大家可以一起念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學觀世音菩薩,隨時隨地扮演著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世間的物質享受吃得完、用得光,所以是不可靠的,但是,學會了觀世音菩薩的方法,卻是非常有用,讓你離苦得樂,一生受用無窮。

吾人若已經有大乘的根機,才能用般若的智慧來擺脱一切境緣。

結語 

個人的修行體悟是,能夠對金剛經的經義一念生出(覺悟)淨信心之人,從此以後會在日常生活中,對我相的執著、人相的計較、眾生相的貪染、壽者相(自我生命、色身)的貪愛、法相的執取和對非法相的不捨之情將會有所覺醒與看淡、看破!果真如此才是對金剛經所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心」的真諦,這是宿世慧根甚深,今世又深具「般若慧見」的利根禪修者才能做得到!

以大慈悲心包容眾生;以柔軟心忍辱一切

以上陳述是個人的幾點感受與體悟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01- January- 2021  抒于 學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