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1樓

關於莊子的思想,《史記》說:「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莊子和老子一樣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認為道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是世界的終極根源和主宰。他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太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大宗師》。


所引《莊子》,只注篇名)他繼承了老子「道」無形無象的思想,認為道是虛無的實體,他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認為不可能給「道」提出明確的規定。他說:「道不當名」,即使取名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關係上,莊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繼承老子,認為萬物產生於形體,形體產生於精神,個別精神產生於絕對精神——「道」。他說:「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體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發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氣以言道的合理內涵。他說:「通天下一氣耳。」(《則陽》)認為道即氣。他強調「道無所不在」,並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認為道作為世界的終極根據,不是存在於天地萬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內在原因。(《田子方》)與老子用「夷,希,微」混而為一(十四章)來形容頗為不同。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種齊彼此、齊是非、齊物我的相對主義理論。他改造了老子關於對立面互相轉化的思想,把事物的運動、變化加以絕對化。


他說:「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齊物論》,下同)認為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移,其形態絕不固定。由於過分強調絕對運動,否定相對靜止,導致否定事物質的規定性。


他提出 「萬物一齊」,為老子的「貴柔」「不爭」提供新的理論依據。他認為,從「道」的觀點看來,一切事物都是無差別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沒有確定不移的是非標準。他說:「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認為小草莖與大屋柱、醜人與美人以及各種怪異乘戾的現象都是同一的。


他反對「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認為人的名、言、概念總是把事物分割開來把握,根本無法表達「道」。由於「囿於物」,受條件限制,人們不可避免產生「成心」,即主觀片面的認識。有了「成心」,便自以為是,以彼為非,於是就產生了是非之爭。


莊子認為: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一切是非之爭都是對道的割裂。而以 「道」的觀點來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區分是沒有必要的。


莊子的齊物論有見於運動的絕對性,卻導致否定事物質的規定性;有見於知識的相對性,卻導致否定是非標準,陷入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


黃老學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從老子學說中分化出來。黃指黃帝,老指老子。黃帝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人神雜糅」的人物。戰國中、後期百家托古,多集於黃帝。黃帝被說成是上古聖帝明王,是大發明家、大思想家,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齊宣王時(前320~前302)黃老學已盛行於世。這就是著名的稷下學派。黃老學的最盛時期在西漢初年,是「文景之治」,漢初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的主要哲學依據。


黃老學哲學思想的特點是:以氣一元論繼承和改造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把「道」看成是客觀存在的天地萬物的總規律。稷下學派發揮了老子哲學中道中有物有精的思想,提出「精也者,氣也者,氣之精者也」,(《管子·心術上》)把「精」視為一種精微的氣,即精氣,認為天下萬物及其變化都是這種氣運動、變化的結果;並認為「人皆用之,莫見其形」「道之行也,鯀不得已」(《管子·心術下》),強調道的客觀必然性。淮南子提出道含陰陽,視道為陰陽二氣的統一物,認為道主宰天地萬物,實際上是陰陽二氣主宰天地萬物。但是,也有黃老學者仍然把道看作虛無的實體。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