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淺談「十二因緣」
by 趙永祥 2019-06-22 23:05:09, 回應(0), 人氣(644)

淺談「十二因緣」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內容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分別解釋如下:

1.無明:無始以來,由於一念不覺,不能了知「緣生萬法生,緣滅萬法滅,一切法是無常無我」的諸法實相,就是無明。無明是與生俱有的,所以稱為「無始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2.:是造作、行為的意思。由於過去的無明煩惱,而引發身、口、意三業,招感未來果報的力量,就是「行」。

3.:通指個人精神統一的總體,在這裡特別指投胎的業識而言,是依過去惑業的動力,招感異熟報體的阿賴耶識遇緣投胎,以完成現實的生命體。

4.名色:名色是五蘊的異名。名,是受、想、行、識的精神;色,是肉體的物質,二者都是構成有情的要素。因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體未具,無法發揮身心五蘊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稱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內形體完備之相。

6.:指出胎後,六根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一般認識作用,也就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起的單純知覺作用。

7.:即領受,是領受外境而感受苦樂等感覺的精神作用。

8.:貪愛、染著的意思。指對於苦樂等感覺進一步產生愛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經典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在佛法看來,愛與憎,有如手心與手背,是一體的兩面。

9.:執著的意思。先有愛欲,再增強為執著,然後三業繁興,造成未來身心的種種煩惱痛苦。取有四義:

 (1)欲取,對五欲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見取,謬解正理,如對五蘊產生我見、邊見,妄計取著叫見取。

 (3)戒取,執取許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對所愛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執著,如我執、我見、我慢、我法、我語等叫我取。

總之,取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所有事物不顧一切的攀緣追求,而引發三業的活動。

10.有:存在的意思,與「業」的意義相通。指由於愛著馳取,產生「縱我役物」的行為,而構成潛在的業力。這些業力所招感的苦樂果報,是相續而生,不會亡失的,所以稱為「有」。

11.生:指由過去所造作的業力而引生來世的果報。根據《俱舍論》卷九的說法,這是指在未來世托胎結生的一剎那。而唯識宗則從廣義的解釋,認為從「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間,都是屬於「生」。

12.老死:隨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機能逐漸衰退,便是「老」;最後呼吸停止,諸蘊離散,身壞命終,則是「死」。不過,老死並非有情的全部滅亡,老死的是色身,業識卻與無明和行,重複另一期的生命流轉。

《俱舍論》卷九以四種不同的立場說明十二緣起:

(1) 剎那緣起:一剎那間心中具足十二因緣的作用。例如因貪心而生起偷盜的瞬間,在那時心中充滿愚痴、無明,所以有偷盜的意識和行為產生。

(2) 連縛緣起:十二因緣像車輪的前進,連續不斷,形成前因後果的關係。

(3) 分位緣起:十二因緣表示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和狀態,例如:以「三世兩重因果」的觀念來解釋十二因緣,就人的生命而言,「無明」和「行」是過去世起惑造業時的分位。依此過去世的二因,業識剛開始托生母胎一剎那間的分位是「識」;托胎第二剎那後,六根未備的分位是「名色」;胎內六根具足的分位是「六入」;出胎後至二、三歲止,有接觸感覺的分位是「觸」;四、五歲至十四、五歲間,感受性極勝的分位是「受」。以上從識到受,是「現在世的五果」。

十七、十八歲以後,愛欲強烈的分位是「愛」;三十歲以後,貪著心熾盛的分位是「取」;如此造業的分位是「有」。以上三者稱為「現在世的三因」。由此而感生未來世的分位是「生」;此後至死的分位是「老死」,以上二者屬「未來世的二果」。

(4) 遠續緣起:指十二因緣的連續緣起,可遠隔多生多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