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2014中國經濟改革計劃與未來發展走向
by 趙永祥 2014-01-04 20:10:33, 回應(0), 人氣(942)

2014中國經濟改革計劃與未來發展走向


201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結束後宣佈了進三十年來最大膽的經濟改革計劃。這些改革舉措旨在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對國內投資及製造業的依賴,轉而更強調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多數觀察人士更為關注上述改革計劃對國內經濟的意義,但三中全會也將對中國的對外經濟關係產生重要影響。

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這些改革舉措將會如何影響中國的全球投資地位,特別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近年來,來自中國的大量投資資金已成為澳大利亞、歐洲和美國所青睞的中國經濟新亮點。一些觀察人士擔心,如果中國只關注國內改革及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的轉變,中國的資金就會沉積在國內,這些資金流向國際市場的渠道將被截斷。


雖然中國的對外投資可能會因此出現波動,但三中全會的改革方案總體上將給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理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改革計劃的重點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而這將會影響到中資企業觸及的所有產品的定價。由於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強,中資企業必須調整商業模式,轉向高附加值產品和價值鏈鏈下游爭取更高利潤率。走出大陸國門則是這一調整過程的關鍵所在。將低附加值生產活動外轉移到其他國家,收購品牌和技術,直接服務海外市場客戶,這些都需要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這將尤其提振對海外服務業的投資,因出口機器或自有品牌電子元件等更高質量產品的企業需要更多地到國外現場開展業務,同時還需要對品牌和市場營銷、複雜分銷網絡及售後服務的提供進行大筆投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資金到海外投資的一個重要動機是為了增加國內市場的競爭性。如果政府改善私人企業的經營環境並向外資開放新的行業,國內市場將會面臨更多來自國外的競爭。電信和金融服務等受保護產業的國企在轉型為現代企業時將尤為艱難。走出國門可以讓這類企業收購戰略資產、聘請更多經驗豐富的人才並熟悉發達經濟體監管規則。


北京的“大爆炸”方案中的宏觀經濟部分內容,包括利率和行業政策改革,也將有助于緩解外國對中國企業不遵守規則造成的扭曲性沖擊的擔憂。因為這些新政策的推出,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上更有可能被當做“正常企業”。新的改革舉措中有些內容可能對某些情況下的海外投資產生負面影響。


首先,國有企業一方面將按照要求上繳更多紅利,另一方面市場推動利率走高,這樣一來國有企業可能降低對海外的投資,從而造成波動,對資源公司而言尤其如此。資源公司一直是中國進行國際投資的一大推動力量。筆者觀察,另外一個風險在北京因為害怕發生大規模危機而在整體上控制開放的幅度。結構性改革從來都是有風險的,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特別是在涉及到金融領域開發和資本賬戶自由化的時候。如果條件惡化,中國為避免大規模資本外流可能采取措施,一改現在更多地向外資開放的做法走上回頭路。不過,上述兩種風險都不應夸大。對于將在國內面臨著新的金融壓力的國企和急于刺激經濟增長的中國官員來說,其中在更大程度地接納對外投資方面,兩者都不太可能回撤太遠。


十八屆三中全會宣布的改革方案可能提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我們預計,這一額度將從當前的5,000億美元升至2020年的1-2萬億美元。而且,這種投資與改革的關系還有另外一個作用:中國公司在全球進行投資的靈活性將成為中國在國內進行改革和實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在以出口的方式與世界進行了幾十年的互動之后,如今中國公司在決定要在國內投資還是在國外投資方面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自由。如果中國不能積極地將已經宣布的改革方案付諸實施,中國公司可能“用腳投票”,把錢用到別的地方。


展望中國未來經濟改革與發展的可能成果,據筆者研究觀察,中國經濟有以下幾個面向值得關注

1. 在工資上漲、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行業競爭力繼續分化顯然是大概率事件。許多低附加值的或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可能會持續逐漸失去國際市場份額,如紡織、服裝、輕工、鋼鐵及其他金屬加工業。

2. 在一些資本/技術密集型行業,中國企業已經一定程度上完成早期的技術積累和資本積累,正在從早期的粗獷式生產向精細化生產轉型。一些中國企業一直致力於提高產品質量,產品正在經歷從“低價格、低質量”向“高性價比”的轉變,其行業競爭力不斷加強,也有能力對抗不斷惡化的價格競爭和成本上升。

3. 工程機械、通信設備、電子設備等技術/資本密集型行業,由於高附加值的屬性,出口應該不會受到實質性影響,在國際市場的市場份額還會繼續上升。

4. 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從中期來看,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本地化生產率的提高。過去10年,相對於人工成本13%的復合增長率,單位人工成本的復合增長率只有4%。隨著機械化率的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還會繼續上升,應該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人工成本的上升。

5. OECD-WTO貿易增加值數據庫顯示,2009年中國的出口總額中國內增加值佔比僅為67.4%。換言之,中國全部出口價值中僅有三分之二來自國內,余下三分之一來自其他國家,這一數字大幅低於日本的85.2%和美國的88.7%。

6. 根據筆者在制造業內的調研經驗來看,由於統計數據的計算口徑問題,國內增加值或許只有50%左右。所以說中國現階段,某種意義上來講不是制造業出口,而只是加工業出口。可見中國仍然擁有較大的空間進行本土化生產,通過將國外增加值向國內轉移來實現競爭力的增強,增厚盈利能力。

7. 從政治上來說,已宣布的經濟改革也會令中國企業更容易投資海外。眼下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投資海外要經過復雜的批準流程,通常需要多個官僚機構的批準,每個機構的利益和著重點都不相同。這一過程拖延決策過程,也同時增大交易風險,令中國公司在競爭激烈的競標流程中處于不利地位。


結語

人民幣升值對低附加值制造業的負面影響更大,因為人民幣升值直接帶來價格壓力和制造成本的上升。同時低附加值的產品同質性較高,進入壁壘較低,中國制造同其它發展中國家相比並沒有競爭優勢。最後,歐美設置的貿易壁壘大多對低端制造業(如輕工、鋼鐵等中國具備顯著出口優勢的產品)的負面影響更大;同時中國政府也在積極調整出口結構,國內的出口退稅優惠政策則向機械設備、機電等高端制造業傾斜。北京推出的改革或將部分地清除這些障礙,將在海外進行直接投資的決策權更干脆地交到企業手里,而這也會減輕外國對于中國企業投資海外的政治動機的懷疑。

長期而言,為了保持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中國制造企業需要不斷地提高其全產業鏈管理能力、品牌定價能力和研發創新能力,從而可以逐漸完成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久的堅持不懈的努力。


趙夫子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