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慧昭法師:《金剛經》根本修行重點在於生清淨心 (2017/06/18)
by 趙永祥 2017-06-18 10:19:44, 回應(4), 人氣(1977)


  《金剛經》根本修行重點在於「生淨心」

        佛光山副住持兼禪淨法堂堂主 : 慧昭法師


我個人認《金剛經》的根本重點在於「生淨心」,詳細的說明則可分三要點:

1、具有完整的修行理論架構

2、廣破一切執著

3、依空顯有,從俗契。即行六度,修無量的福德智慧而契入第一義。


(一)生淨心

先來談金剛經的根本無上心法「生淨心」:生淨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為《金剛經的無上根本心法。如金剛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段說可說是金剛經的整個重點所在,也是金剛經最重要的六根修行方法。佛陀在金剛經裏教導諸大菩薩要如是「生清淨心」,也就是要時時善護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屬於眼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聲生心,耳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香生心,鼻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味生心,舌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觸生心,身根的修行方法,不應住法生心,意根的修行方法。為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因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


何謂「相」?一切有法(緣起法),每一法的當下都具有:體相用。

何謂:就是一切法的體性,一切法當體即空(空性)-諸法畢竟空無自性-無我

何謂:一切法暫時存在的形態,如人有生老病死,心有生住異滅,宇宙間的星球及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這種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等暫時存在的形態,就稱相。所以色有色相,聲有聲相,香有香相,味有味相,觸有觸相,法有法相,但不管是什相,包括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們都只是暫時存在的,因此都是虛妄相。

何謂:是運動,也就是一種作用。

例如以意根緣法塵(法相)來說,我們不應住法生心,這是屬於意根的修行方法。話說以前美國加州大學的橄欖球隊,有一次跟某一所大學的橄欖球隊在進行冠亞軍爭霸戰,當時整個球場觀眾爆滿。當上半場激烈球賽進行時,加州大學某一位橄欖球員抱到球就開始衝,當他達陣得分時,發現全場觀眾鴉雀無聲,大家都瞪大眼睛看著他,到底發生什事?原來他衝錯邊了,讓對方得分。當上半場球賽結束後,球員紛紛回到休息室,在加州大學球員休息室,沒有人講話,練也不知道要講什話?只是那位擺烏龍的球員在那邊一直哭。當距離下半場球賽還有三分鐘時,加州大學的練講話了,下半場的球員原班人馬不換!

當距離下半場還有二分鐘時,球場的音樂響了,加州大學的球員紛紛回到球場,只有那位擺烏龍的球員還在休息室沒有上場。這時練就問他不上去?

這位擺烏龍的球員就說了:「!我現在那有勇氣上去,我上半場擺烏龍讓對方得分,我對不起,也對不起我們的球員,更對不起支持我們的觀眾!」

練:「有沒有錯?上半場才剛結束,還有下半場呢!」這位擺烏龍的球員聽到練的話,心想:對!我還有下半場!他就衝上去了!據說當天在球場上觀看下半場非常精彩球賽的觀眾,發現有一位命三,一直得分、一直得分,這位球員是誰呢?就是上半場擺烏龍的那位加州大學的橄欖球員!

在我們這一生,有些是事情是很無奈的,譬如過去我們曾經被人家傷害過,或我們傷害過別人,或是我們自己傷害過自己,但過去都已經過去了,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我們就不要一直拿過去不如意的事情來懲罰自己!

如果一直想到過去不如意的事情,這就是意根緣法塵

所以在此提供大家人生幸福之道:


(1)  不要拿自己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2)  不要拿別人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3)  不要拿自己的過失去懲罰別人。


這就猶如上半場已經結束,我們就不要一直執著不放,重點是要把握人生的下半場,因在我們生命還未結束時,我們人生的下半場都還未開始,因此要能把握人生的下半場!

禪宗以心傳心,心心相印,所傳的是什心?印的又是什心?就是「生淨心」。

六祖壇經:「如來入涅槃,法流東土,共傳無住,即我心無住,此菩薩。」所以金剛經:「若菩薩心有所住,即非住。能大師當初聽五祖大師講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大悟,並且說「何其自性本自淨」,所以「淨心」就是無住生心。能大師所說的「無念」,就是在講這個法。無就是無所住,念就是生其心。

不過,有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的:

《六祖壇經》的「無」與《金剛經》的「無所住」意義大約相同;

而「念」與金剛經的「生其心」就有所差別。

金剛經的「生其心」乃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從發願廣度三界一切眾生中來降伏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煩惱;而惠能大師卻把詮釋如佛性,因而提出自性無邊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無盡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即著重在自性自度。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大家應該要能善於分別。

善護清淨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般若,生其心是方便,般若是道之體,方便乃般若所起的巧用。成佛的兩大要素即般若與方便,缺一不可。一般聲聞緣覺大都只偏於無所住的部;而一般菩薩大都是偏於生其心的部分。一直要到八地(不動地)菩薩才能把無所住與生其心取得平衡,而到了佛果位,才能究竟圓滿無住生心。即般若與方便的究竟圓滿。

總之,善護清淨心是《金剛經》的根本無上心法,也是南宗禪的心法,更是整個大乘佛教的根本究竟義。如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所說的守本心,也是在講這個法、惠能大師所說的無念、天台宗的中道實相觀、密教的大圓滿、大手印等,都在講這個法。而這個法就是金剛經的無上根本心法.....

回應(4)

慧昭法師常在演講中提到

意根緣法塵

慧昭法師常在演講中分享人生幸福之道:


(1)  不要拿自己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2)  不要拿別人的過失來懲罰自己

(3)  不要拿自己的過失去懲罰別人


這就猶如上半場已經結束,我們就不要一直執著不放,重點是要把握人生的下半場,因在我們生命還未結束時,我們人生的下半場都還未開始,因此要能把握人生的下半場!


善護清淨心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般若,生其心是方便,般若是道之體,方便乃般若所起的巧用。成佛的兩大要素即般若與方便,缺一不可。一般聲聞緣覺大都只偏於無所住的部;而一般菩薩大都是偏於生其心的部分。一直要到八地(不動地)菩薩才能把無所住與生其心取得平衡,而到了佛果位,才能究竟圓滿無住生心。即般若與方便的究竟圓滿。





常自問: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修什麼?

即是修清淨心。

心若清淨,你有智慧隨緣,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就超凡入聖。 


何謂清淨心?

以下是筆者實際的修證體悟

以一切法皆是心隨因緣勢力之所變現,是故,一切法即是一心。


一切法既從因緣生,既隨因緣滅,隨因緣變異,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無有實體,不可言說,不可分別,更不可執著,故其本性空寂,清淨無相,即是清淨心。


然此清淨心主要是其性本淨,不是其性本覺。雖其中亦含有菩提種性的事佛性,但是種子也只是般若潛能,而非是般若的現行;一定要待淨法的熏習,本有的般若種子才會生起現行,才會有覺照之用。是故,不能說心性本覺,而只能說心性本淨。


此本性清淨之心(心者,攝一切有為法;本性清淨心即是指有為法上有其真性之無為法——自性清淨、自性涅槃義。)是法爾而有,不待生成;故與新生的清淨心(指已得親證無為真性,菩提種性生起作用,已得般若現行所成就的無漏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