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成功錦曩之02:『敏於事而慎於言』
by 趙永祥 2014-02-09 00:17:27, 回應(0), 人氣(688)


成功錦曩之02:『敏於事而慎於言』


這個『敏於事』,就看得出來他的修養在哪裡呈現?在他做事、處世當中。不能很用功,聽經、讀經都比一般的人的時間長,可是跟人相處很執著、跟人沒法溝通;做事,經典也都沒有用上去,做出來比沒有學的人還沒有章法。那他那個學習不就變執著了嗎?他沒辦法學以致用。他學了以後執著了,跟人不能和睦相處、不能溝通,那他學的是順著自己的想法,最後就產生新的執著。所以假如一個行道之人,反而學了以後跟家裡人、跟朋友,反而相處更不和諧、更不自在,這個都有問題。

包含很多時候,我們學了以後,要求別人都比較高。「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比方說,朋友生病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帶他去看醫生,能夠把他病治好的醫生。你總不能,他生病了,「業障真重!你這幾天都起什麼念頭?才會造成這種病。你首先從念頭反省,你的病就好啦!」你說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你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依報隨著正報轉,你心一轉,病不就好了,趕快懺悔!」我都講得有點講不下去了。真的,這都有可能會發生的。要不愈學愈執著,而且好為人師,那怎麼是好學?你看,這些經句要背得出來也不簡單。

十幾年前這些話我也講不出來,現在學了以後,假如沒有從心地的柔軟,現在也拿這些道理,我就「砍」人了。是吧?本來身上不懂這些道理,還沒有佩劍,現在學一條就配一支刀,見人就砍。所以不從格物下手、不從調伏貪瞋癡慢下手,就學到形式上。沒有從心地真實功夫的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尤其這個好為人師,一定增長。

真的學得好,在處世待人當中體現出來。跟人家共事,「敏於事」,這個「敏」在哪?首先他很謹慎,什麼事情做好規畫。「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們現在變成,這些道理沒有領會清楚,都沒有做好準備,「你放心,祖先會保佑的,不要擔心。」事情做不好,也沒有反省,說:「隨緣,過去就過去了,隨緣。」做事的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反而不能領受,拿著一些好像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是順著自己的習氣。

你看,我們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隨緣」兩個字。什麼是隨緣?隨緣下麵要隨緣「盡分」、隨緣「盡力」。你隨緣沒盡力叫隨便、叫不負責任;你太強求了,叫攀緣。所以隨緣是中道、隨緣是智慧,不能把這兩個字拿來變藉口。所以事情還是要非常慎重、盡心的去對待。所以「敏於事」,事前的規畫。再來,做的過程當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這個都是「敏於事」。這個體現什麼?《曲禮》曰:「毋不敬」。「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佛門講,「禮敬諸佛」,事情也是諸佛,也是要恭敬對待。

『慎於言』,言語要謹慎。因為言語它能體現忠信,你已經講出去的話,你就要盡力、你就要守信。所以這個時候,都要很謹慎的去應對,你不能輕諾。「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我們之前講到老子的「輕諾必寡信」。你事情沒有考慮清楚,「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都沒有清楚,輕易就回答,這是不穩重的表現。所以學問有沒有用在你的言語當中,很重要。

【敏于事而慎於言。  

這個『敏於事』,就看得出來他的修養在哪裡呈現?在他做事、處世當中。不能很用功,聽經、讀經都比一般的人的時間長,可是跟人相處很執著、跟人沒法溝通;做事,經典也都沒有用上去,做出來比沒有學的人還沒有章法。那他那個學習不就變執著了嗎?他沒辦法學以致用。他學了以後執著了,跟人不能和睦相處、不能溝通,那他學的是順著自己的想法,最後就產生新的執著。所以假如一個行道之人,反而學了以後跟家裡人、跟朋友,反而相處更不和諧、更不自在,這個都有問題。 

包含很多時候,我們學了以後,要求別人都比較高。 「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比方說,朋友生病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帶他去看醫生,能夠把他病治好的醫生。你總不能,他生病了,「業障真重!你這幾天都起什麼念頭?才會造成這種病。你首先從念頭反省,你的病就好啦!」你說他講的有沒有道理? 「你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依報隨著正報轉,你心一轉,病不就好了,趕快懺悔!」我都講得有點講不下去了。真的,這都有可能會發生的。要不愈學愈執著,而且好為人師,那怎麼是好學?你看,這些經句要背得出來也不簡單。 

十幾年前這些話我也講不出來,現在學了以後,假如沒有從心地的柔軟,現在也拿這些道理,我就「砍」人了。是吧?本來身上不懂這些道理,還沒有佩劍,現在學一條就配一支刀,見人就砍。所以不從格物下手、不從調伏貪瞋癡慢下手,就學到形式上。沒有從心地真實功夫的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尤其這個好為人師,一定增長。 

真的學得好,在處世待人當中體現出來。跟人家共事,「敏於事」,這個「敏」在哪?首先他很謹慎,什麼事情做好規畫。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們現在變成,這些道理沒有領會清楚,都沒有做好準備,「你放心,祖先會保佑的,不要擔心。」事情做不好,也沒有反省,說:「隨緣,過去就過去了,隨緣。 」做事的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反而不能領受,拿著一些好像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是順著自己的習氣。 

你看,我們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隨緣」兩個字。什麼是隨緣?隨緣下麵要隨緣「盡分」、隨緣「盡力」。你隨緣沒盡力叫隨便、叫不負責任;你太強求了,叫攀緣。所以隨緣是中道、隨緣是智慧,不能把這兩個字拿來變藉口。所以事情還是要非常慎重、盡心的去對待。所以「敏於事」,事前的規畫。再來,做的過程當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這個都是「敏於事」。這個體現什麼? 《曲禮》曰:「毋不敬」。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佛門講,「禮敬諸佛」,事情也是諸佛,也是要恭敬對待。 

『慎於言』,言語要謹慎。因為言語它能體現忠信,你已經講出去的話,你就要盡力、你就要守信。所以這個時候,都要很謹慎的去應對,你不能輕諾。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我們之前講到老子的「輕諾必寡信」。你事情沒有考慮清楚,「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都沒有清楚,輕易就回答,這是不穩重的表現。所以學問有沒有用在你的言語當中,很重要。


【敏於事而慎於言。】

這個『敏於事』,就看得出來他的修養在哪裡呈現?在他做事、處世當中。不能很用功,聽經、讀經都比一般的人的時間長,可是跟人相處很執著、跟人沒法溝通;做事,經典也都沒有用上去,做出來比沒有學的人還沒有章法。那他那個學習不就變執著了嗎?他沒辦法學以致用。他學了以後執著了,跟人不能和睦相處、不能溝通,那他學的是順著自己的想法,最後就產生新的執著。所以假如一個行道之人,反而學了以後跟家裡人、跟朋友,反而相處更不和諧、更不自在,這個都有問題。

包含很多時候,我們學了以後,要求別人都比較高。「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比方說,朋友生病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帶他去看醫生,能夠把他病治好的醫生。你總不能,他生病了,「業障真重!你這幾天都起什麼念頭?才會造成這種病。你首先從念頭反省,你的病就好啦!」你說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你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依報隨著正報轉,你心一轉,病不就好了,趕快懺悔!」我都講得有點講不下去了。真的,這都有可能會發生的。要不愈學愈執著,而且好為人師,那怎麼是好學?你看,這些經句要背得出來也不簡單。

十幾年前這些話我也講不出來,現在學了以後,假如沒有從心地的柔軟,現在也拿這些道理,我就「砍」人了。是吧?本來身上不懂這些道理,還沒有佩劍,現在學一條就配一支刀,見人就砍。所以不從格物下手、不從調伏貪瞋痴慢下手,就學到形式上。沒有從心地真實功夫的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尤其這個好為人師,一定增長。

真的學得好,在處世待人當中體現出來。跟人家共事,「敏於事」,這個「敏」在哪?首先他很謹慎,什麼事情做好規畫。「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們現在變成,這些道理沒有領會清楚,都沒有做好準備,「你放心,祖先會保佑的,不要擔心。」事情做不好,也沒有反省,說:「隨緣,過去就過去了,隨緣。」做事的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反而不能領受,拿著一些好像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是順著自己的習氣。

你看,我們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隨緣」兩個字。什麼是隨緣?隨緣下面要隨緣「盡分」、隨緣「盡力」。你隨緣沒盡力叫隨便、叫不負責任;你太強求了,叫攀緣。所以隨緣是中道、隨緣是智慧,不能把這兩個字拿來變藉口。所以事情還是要非常慎重、盡心的去對待。所以「敏於事」,事前的規畫。再來,做的過程當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這個都是「敏於事」。這個體現什麼?《曲禮》曰:「毋不敬」。「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佛門講,「禮敬諸佛」,事情也是諸佛,也是要恭敬對待。

『慎於言』,言語要謹慎。因為言語它能體現忠信,你已經講出去的話,你就要盡力、你就要守信。所以這個時候,都要很謹慎的去應對,你不能輕諾。「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我們之前講到老子的「輕諾必寡信」。你事情沒有考慮清楚,「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都沒有清楚,輕易就回答,這是不穩重的表現。所以學問有沒有用在你的言語當中,很重要。

【敏于事而慎于言。 】 

这个『敏于事』,就看得出来他的修养在哪里呈现?在他做事、处世当中。不能很用功,听经、读经都比一般的人的时间长,可是跟人相处很执着、跟人没法沟通;做事,经典也都没有用上去,做出来比没有学的人还没有章法。那他那个学习不就变执着了吗?他没办法学以致用。他学了以后执着了,跟人不能和睦相处、不能沟通,那他学的是顺着自己的想法,最后就产生新的执着。所以假如一个行道之人,反而学了以后跟家里人、跟朋友,反而相处更不和谐、更不自在,这个都有问题。 

包含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以后,要求别人都比较高。 「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比方说,朋友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带他去看医生,能够把他病治好的医生。你总不能,他生病了,「业障真重!你这几天都起什么念头?才会造成这种病。你首先从念头反省,你的病就好啦!」你说他讲的有没有道理? 「你不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心一转,病不就好了,赶快忏悔!」我都讲得有点讲不下去了。真的,这都有可能会发生的。要不愈学愈执着,而且好为人师,那怎么是好学?你看,这些经句要背得出来也不简单。 

十几年前这些话我也讲不出来,现在学了以后,假如没有从心地的柔软,现在也拿这些道理,我就「砍」人了。是吧?本来身上不懂这些道理,还没有佩剑,现在学一条就配一支刀,见人就砍。所以不从格物下手、不从调伏贪瞋痴慢下手,就学到形式上。没有从心地真实功夫的话,「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尤其这个好为人师,一定增长。 

真的学得好,在处世待人当中体现出来。跟人家共事,「敏于事」,这个「敏」在哪?首先他很谨慎,什么事情做好规画。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我们现在变成,这些道理没有领会清楚,都没有做好准备,「你放心,祖先会保佑的,不要担心。」事情做不好,也没有反省,说:「随缘,过去就过去了,随缘。 」做事的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反而不能领受,拿着一些好像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其实是顺着自己的习气。 

你看,我们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随缘」两个字。什么是随缘?随缘下面要随缘「尽分」、随缘「尽力」。你随缘没尽力叫随便、叫不负责任;你太强求了,叫攀缘。所以随缘是中道、随缘是智慧,不能把这两个字拿来变借口。所以事情还是要非常慎重、尽心的去对待。所以「敏于事」,事前的规画。再来,做的过程当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这个都是「敏于事」。这个体现什么? 《曲礼》曰:「毋不敬」。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佛门讲,「礼敬诸佛」,事情也是诸佛,也是要恭敬对待。 

『慎于言』,言语要谨慎。因为言语它能体现忠信,你已经讲出去的话,你就要尽力、你就要守信。所以这个时候,都要很谨慎的去应对,你不能轻诺。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我们之前讲到老子的「轻诺必寡信」。你事情没有考虑清楚,「度德量力,审势择人」,都没有清楚,轻易就回答,这是不稳重的表现。所以学问有没有用在你的言语当中,很重要。

 

 趙夫子

2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