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建構完善實習制度 有效提升學生就業力
by 趙永祥 2015-06-10 00:16:23, 回應(0), 人氣(1264)


建構完善實習制度 有效提升學生就業力
2015.3 評鑑雙月刊第54
文/吳淑媛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秘書長

業界實習是幫助學生達到「上手」(work ready)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就業市場愈趨競爭的今日更顯重要,亦被列為目前教育部推動各項獎勵型專案的重點工作,未來將朝此方向前進。

所謂業界實習,一般泛指學校為培養學生務實致用的觀念與能力並及早體驗職場工作,在學生修習專業課程至相當程度後,在學期間由學校安排至系所相關領域之企業或機構實習,以增加職場的適應力與競爭力。目前大專校院所推動的多為多元化的實習方案,例如暑期實習、學期中實習(搭配3~9學分)、全學期實習(9學分以上)等。

從四面向探討業界實習

業界實習的推動牽涉許多相關議題,台灣評鑑協會特別以此為專題,諮詢多位長年耕耘高等技職教育的專家,包括前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林振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教授邱上嘉、嘉南藥理大學化粧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陳榮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副校長周宜雄、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林錦川、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素食產業學系主任許興家等學者,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與提醒,供學校參考。

以投入─產出的概念為架構來看,學生赴業界實習(相關議題彙總整理如圖一所示),「投入面」代表實習前的前置作業,「執行面」代表實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況與相關輔導,「產出面」代表實習結束後的成果控管,「回饋面」代表學校如何依據實習的成果檢討修正實習計畫,讓實習更能發揮效益。以下從投入、執行、產出、回饋等面向所需要注意的課題,依序逐項討論。

圖一 實習推動作業架構圖

投入面:實習的前置作業

建立學生實習方案與機制的起步階段,學校須投入相當的時間與人力,妥善規劃外來的實際運作方式,其中最主要的議題可分三點:

● 接觸企業與開發實習機會

首先,學校扮演了學生與實務界之間的橋梁,由學校為代表,尋求相關企業提供實習機會,可說是難度最高的工作之一,許多學校都面臨合作廠商不足的問題。從多年觀察的經驗中,專家指出了幾個能否成功爭取到實習機會的影響因素:

1.開發實習合作企業之影響因素

由於各行各業的公司行號,並非平均分布在臺灣各處。有些產業,例如行銷、設計等,南部的廠商沒有北部多。相同的一個科系,學生能力與所學相似,但位於北部的學校可能就比較容易找到實習機會。當然,觀光、餐旅、休閒等領域校外實習行之有年,產業已經逐年提高實習人員在組織中的比重,從而可以提供較多的職位。

另個別公司因特性不同,也會影響開放實習的意願。一般而言,規模較小的企業,或者專業度高、涉及智慧財產相關的公司,對於實習生的接受度較低。同時,企業主本身對「校外實習」認知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對於屬製造業之產業,業者也會權衡實習制度對於企業與生產的影響。從過去經驗來看,大型企業較有可能提供名額。以美髮業為例,曼都、小林等釋出機會較多,雖然僅可能是幫忙洗頭的人員,也能讓學生學習到一些技巧。最後,本身性質較特殊的科系,則是因為與業界所需不易配合,更加深了合作的困難度。

2.實習機會不足的解決之道

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專家提供值得學校參酌的方法,加以因應。首先,可以採用「輪流」的概念,透過時間縮短,原來每位同學實習可能為期半年,現將時程縮短為二個月,使得原本一個實習的名額變成三個實習的機會。當然,如此一來,學校的課程配套措施便要相當明確。再者,學校可釋出自己的資源,進而與廠商形成互利關係,或請政府支持補助產業方案,期使企業願意提供名額予學校。

● 篩選實習單位與資料庫建立

學校掌握了願意合作的廠商名單後,需要事先篩選業界實習單位。相關資訊的收集皆應完備,例如:營業執照、營業項目、營業場所、營業時間、學生實習內容,可透過訪談或向商業主管機關索取。同時,為便利管理與維護,學校可考慮填報校外實習廠商基本資料庫,對於進行審查、督導或更新等工作將有很大的助益。

由於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實習制度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如何使學生的能力確實提升,千萬不能忽略了學生本身的因素。由於技職體系的學生,素質和基礎能力的養成可能落差較大,學校宜適度篩選適合該校學生程度的工作機會。另外,校外實習內容與系科專業的相關性也要考量。例如:明志科技大學與台塑集團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機會,乃是學校發揮其既有的企業資源。如有比較深厚的關係作為基礎,像是由校友創建的公司等,除了合作時間較能持久,後續若有執行細節等需調整,對方也較願意配合。

● 建立妥適規範與凝聚共識

確認合作對象後,接者就是討論雙方實際進行實習方案時所應遵守的規範。專家建議,「學生校外實習基本規範」對於下列事項,要設定出基本原則:(1)工作內容;(2)工時;(3)薪資;(4)教育訓練及輔導;(5)安全維護及保險;(6)違約處理;(7)學分抵免;(8)停止實習之條件。

同樣重要的是,業界與學校要建立基本共識,避免認知互異。學生到了業界現場,教導工作完全交由實習機構負責,屬廠商之「教學」責任宜明確界定出來,敘明其「教學目標」,如此方能於學生回到學校後,進行學習成效評估。對於學生校外實習學習成效之評估辦法,於規劃階段即應有完整設計,此亦有助於廠商教學責任之明確界定與落實,及實習期間學生輔導的施行。

執行面:實習中的學習與輔導

學校完成前期的投入階段工作後,學生們便能轉換學習場域,親自進入產業界動手實作。學校看似已經完成其主要任務,然而專家們卻見解一致地表示,在執行階段學校仍絲毫不能放鬆,要關注的議題其實更多。相關重要事項歸納說明如下:

● 實習推動單位之常規性運作

學校所成立之校級「學生校外實習委員會」,不僅是訂定「校外實習辦法」、編列相關預算、訂定作業流程及劃分業務承辦單位等,學生外出實習期間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行,例如:督導、考核、緊急問題處理、學分認定、獎懲、學生講習、召開家長說明會、實施職前訓練等,皆須持續推動。

● 學生基礎能力之確保

學生應先教育好,才送去實習。若是學生連基本能力都不具備,到現場也只能接觸一些毫無技術性、機械性的作業,最後自然淪為廉價勞工,回來寫個報告敷衍,就算完成實習。換言之,應先確保一、二年級的課程和學習規劃,足以讓學生能在實習前有足夠的基礎能力養成,是學校責無旁貸的責任

● 時段安排與交通因素

許多學校都面臨實習時段安排上的困擾,專家建議學校可採「累積時數」的作法,輔導學生利用一週五天中的完整一日,安排校外實習,進行校外實習時數的累積,取得校外實習的學分。這也可解決部分同學暑期有個人活動,無法進行相關校外實習的問題。當然,時間因素外同時也要配合地理條件,若周邊環境無適當實習單位,則易造成距離太遠,學生每週來回一次不方便的問題,此時實習課程的安排則宜另作規劃。

● 實習工作內容之落差

學生實習單位及工作內容,有時會出現與所就讀的科系間有落差,以致於學生常有抱怨。專家認為,業界單位與學校在學生實習前,可以先進行面談,使學生了解未來工作內容與單位之狀況。另在實習期間,若實習單位能給予實習生輪調至其他職務的機會,提供學生較多元的學習環境,也有助改善此一落差。例如對於工程科系的學生,能多了解各個環節的實作情況,有助於銜接未來的職業生涯。

● 學校與廠商之聯繫與互動

實習期間,學校與業界實習單位之間的溝通管道應保持暢通,定期聯繫更新學生學習狀況。如召開實習生座談會,邀請實習單位相關主管、實習生及學校師長出席交換心得。

● 學校老師實習訪視

學校代表如授課教師,要能親身訪視實習單位,除關懷實習生之外,也要進行實習單位相關主管訪談,且相關紀錄經受訪學生及實習單位主管簽名後,歸檔存查。部分學校未提供教師實習訪視經費(差旅費),以致影響教師執行訪視工作意願。學校宜編列實習輔導訪視所需經費,以落實實習輔導與訪視工作能順利進行。

● 學生特殊狀況之處理

對於部分情況特殊的學生,學校要提高關心的程度,例如:環境適應不良的學生,將造成契約無法順利執行問題。資源教室部分學生(如:聽障、肢障等)在校外實習時的限制較多,學校老師須多加留意。

● 薪資過低的問題

實習薪水常比一般行情還低,甚至沒有支薪。加上實習成績若掌握在廠商手裡,廠商是否還會願意給付合理的薪資,不無疑義。

● 風險管理系統

縝密之風險管理系統可建立完整的實習前安全教育,避免學生在校外實習過程中發生車禍、工安等各種事故,並為實習生投保足夠之醫療與意外險,以備不時之需。對於工程科系學生來說,在工廠等危險性較高的實習單位,會有較高風險。而針對服務業性質的科系,則應特別注意實習場所的安全,因為某些場所比較複雜,學校須注意環境是否妥適。

● 選課制度與學分安排

各校的選課制度有其不同的考量。採「選修」方式者,實習單位多由學生自己尋找,實習辦法亦大部分為系所自訂,實習水準不易維持,選修人數也不多。採「必修」(全學期或全學年)方式者,通常為特殊性質系科(如:護理)或特殊性質學校(如:明志科技大學),多由學校主導,制度較健全,實習水準較易維持。如何規定,取決於學校及系所依本身條件(系所性質、師資人數、開發實習單位之能力、學生素質等)決定是否將校外實習列為「必修」或「選修」。各校校外實習核給學分數多在9至12學分不等。一些學校對於實習報告會另計學分,部分學校則含在實習學分內。學校宜針對校外實習學分核給計算方式訂定明確規範。

● 與其他學習管道之搭配

對於尚未全面完善施行校外實習的系科,有專家也建議學校,其實可以搭配實施「專題實作」及校內「工廠實習」課,透過產學合作的其他方式,達到學生實務能力的提升。比如以業界有興趣的相關主題作為學生專題實作的題目,或於專題實作中導入業師的輔導。千萬不能為了達到實習人數的數字,而罔顧實習品質。

● 慎防學習排擠現象

專家也提醒學校,部分科系為了在四年內擠入超過一學年的實習,壓縮了學生正式課堂上的學習;或是用實習充學分數,一整學年該有9學分的課程,卻全數變成實習,學生在工廠沒薪水,又必須對學校繳學費,這種現象不值得鼓勵。其實,正規四技學制四年課程中安排兩年校外實習,其配比就偏高了。換言之,校外實習期間宜有所限制,以免排擠學生其他領域的學習

產出面:實習後的成效評估與控管

學生實習成效評量於學生返校後應立即進行。學校透過評量程序,搭配實習期間的學習紀錄,一方面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比對各廠商或業師是否完成事前所設定之教學責任。另外,相關調查例如學生學習滿意度、廠商實習滿意度、學生留用狀況等,亦皆具有重要的價值。學生實習完成之後續影響,像是部分實習生畢業後如任職原實習單位,企業在核發年終獎金、升遷、核假時,是否承認實習期間工作年資等,都可列入完整的紀錄中。

回饋面:依實習成果改善精進  建構契合自我特色的實習制度

為讓實習機制能持續改善精進,各式資訊的再彙整與回饋作業扮演了聯結的功能。學校可舉行校內座談會,由返校同學發表實習心得、提出實習中遭遇到的問題、困難,並與學校師長交換意見。同時,將執行階段與結果階段所蒐集的數據、資訊,更新至學校建置的實習資料庫。

推動實習機制提升學生就業力的作法,獲得專家們廣泛的肯定。尤其在就業市場普遍不利於年輕人的現況下,學校扮演的角色更顯得任重而道遠。如何發展出一套契合學校特色、適合自己學生的實習制度,各大學還需投入更多資源與人員,持續不斷努力。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5/03/01/6308.aspx


 列印 |  轉寄好友 |  Top |  回首頁

本期目錄 
-本期目錄
單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