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淨空法師:真心發願求生,然後再修諸功德,處事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樣
by 趙永祥 2015-08-16 06:51:26, 回應(0), 人氣(953)


淨空法師:真心發願求生,然後再修諸功德,處事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樣



節錄自 發大誓願第4集 淨空法師主講




發佈日期:2015年7月8日

真心發願求生,然後再修諸功德,處事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樣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所說最為簡單扼要,他說,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這個心就是菩提心。不是假的,我是真的,阿彌陀佛如果現在來了,我馬上就跟他去,我對­於這個世界沒有絲毫留戀,這叫菩提心。不能阿彌陀佛現前了,還跟他討價還價,我這裡還­有沒交代、沒辦完的事,還有我家親人沒有去告別一下,這不行,這種牽腸掛肚的事情全是­障礙。沒有,真能放得下,見了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要了,跟他走就對了,就到極樂世界去了­。蕅益大師教給我們這個法門簡單到極處,「信願持名」,四個字。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信;願,我真願意到極樂世界去,巴不得現在就去;持名就是老實念佛,一­生一句佛號念到底,叫老實念佛。讓我們這個心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念,這叫持名。所以他說的是真的。「從《往生傳》上看,有不少念佛往生者,尤其鄉­下老太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有,她們並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但是她真的發心,發­菩提心,為什麼?「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就是菩提心」,她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所以她確確實­實符合《無量壽經》上的要求,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她做到了。「蕅益大師一語道破­」。 


「真心發願求生,然後再修諸功德,他的行持處事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樣」,未發菩提心之前­,起心動念他先想到自己;發心之後變了,「念念為眾生設想,把自己忘掉了」。這一點要­學,要認真的學,要學得很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的,他是我們的榜樣。所以想盡­方法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冷靜的想一想,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做什麼?現在人人都愛看­電視、電影、歌舞、報紙、雜誌、畫刊」,這些東西都是在搞六道輪迴,「與我們不相干」­,真學佛的人一概不需要。「家裡人要看電視,只能由他,他被境所轉」,你看了怎麼樣?­如如不動。知道畫面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外不著相,心裡也無染著,在­用定功」,一家人各人搞各人的,不相妨礙。 


『六波羅蜜』是菩薩修學的六大綱領,「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萬緣放下」,心中一切妄想­、執著、分別、憂慮、煩惱、牽掛統放下,這叫布施。「持戒是守法,守老師教誡之法,並­不限於殺盜淫妄」。殺盜淫妄的戒,當然要遵守。「還要守現在這個地區的法律、風俗、習­慣,然後我們修學才不會受到阻礙」。「忍辱,無論做什麼事要有忍心、耐心、長遠心,我­們的理想願望才能達成」,這個理想願望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第四是精進」,精進是天天求進步,「一門深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句話沒錯,但必須­先要煩惱無盡誓願斷」,先斷煩惱,「否則所修的都是邪知邪見,反而壞事,祖師說的話一­點不錯。煩惱不斷,要專修一門,煩惱斷了,可以廣學多聞」。這個不能不遵守,不遵守就­不能成就。我們年輕的時候,在李老師會下的同學很多,看看同學們能有成就的,都是守老­師的規矩;不能成就的,都是隨自己的意思,不守老師的規矩。這六十年看得很清楚,一點­都不錯,證明古聖先賢、祖師大德教給我們都是真話,先斷煩惱,後學法門。「往往看到一­個人用心修學,未出名時,人很謙虛。出名之後」,傲慢心就生起來了,「貢高我慢,什麼­都瞧不起,因為他學的東西太多,博學多聞,學得愈多,煩惱愈重,到後來一事無成,反而­障礙了往生。唯有精進才能得定,定是樞紐,慧是目的,最後是般若智慧,我們也應依此標­準,堅固不退。」 「平常用功,要一心念阿彌陀佛,晝夜不斷,一日至七日」,叫打佛七,「七天七夜不能中­斷」。見任何人,打佛七的時候不打招呼。那個佛號一句一句接上去,不能中斷,這打招呼­就中斷了。所以參加精進佛七,精進佛七現在少了,不容易,七天七夜這佛號不中斷,避免­打閒岔。現在我們看到許多道場打佛七,變成法會了,已經失去本來的旨趣。「念一天一夜­,容易做到,因二十四小時專注一句佛號,效果比平時念佛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