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福慧家園第25季共修會主題:迷悟之間-談苦與樂(心定和尚/2016/04/03)
by 趙永祥 2016-04-03 16:49:10, 回應(1), 人氣(1111)


福慧家園第二十五季-共修會

第25季,主題系列:迷悟之間

4月03日講座主題:苦與樂

主持人:心定和尚(泰華寺住持)


文/心定和尚

苦是人所要離開的;樂是人所要追求的。而人生有多少人能真正離苦得樂?

在大乘佛教教區,較少涉獵最原始的佛教聖典,《雜阿含經》可說是最原始、最根本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一定要認識身跟心的關係,以及心與外境接觸以後發展的過程情況。身與心的關係,常常為身而苦惱,常常為心而苦惱,由於心與外境的接觸產生了受、想、行、思、愛等。對於所愛的,得到而歡喜,不能得到就很苦惱。所以,人間佛教的基本就是要認識我們身與心的關係。心與外境的發展過程,這是最基礎的,發展以後,要克制就從持戒,能夠在內心衝動時修定。面對外境的吸引力,內心的衝動力,仍然是不容易降伏,要用智慧如實明白世間一切緣生緣滅,都是虛妄不實的,以此降伏內心的衝動,使定力能得到深入,深入定以後再引發無漏智慧,以無漏智慧再觀空性而得到解脫,這是最基礎且最根本,才是現生降伏煩惱、貪瞋癡的佛教,叫做人間佛教。

苦與樂,苦是什麼因緣而起?佛教是一個徹底的生命哲學,釋迦牟尼佛不做國王而出家的目的為何?是因為看到世間很多的苦,老、病、死、憂愁、擔心、罣礙、煩惱、害怕、恐懼,不是用權力、金錢可以解決的,不是用一般學問知識,乃至醫藥可徹底解決的,所以他去追求有何方法,可徹底解除人類的痛苦,所以出家。佛陀犧牲自己國王尊榮富貴去出家,追求一個方法、一個真理。他追求真理,思考人類痛苦流轉過程,發現因緣法、緣起法,而證明確實人間是苦。苦是有因緣積聚的,但苦是可以滅的,要滅苦是可以有方法的,是可以達到身心自在,解脫快樂的。

由八正道思惟生死的流轉,發現緣起法則,確認世間人生苦聖諦、集聖諦,利用佛法可達到滅聖諦,這是佛陀所證悟緣起法則,是觀生命的流轉過程。他證悟緣起法,認識世間是苦,苦是有原因積聚的,這集聖諦是由情愛追取留下「有」,記憶這些東西,就是投胎轉世的動力。如果能遠離錯誤的思惟,達到滅除種種的憂悲惱苦,純大苦聚一切皆滅。

四念處的身念處是要我們密護根門。密護根門在保護我們的行為,不要對色、聲、香、味、觸、法染著,這是《金剛經》的重點修行。它是菩薩比丘、菩薩比丘尼所修行菩薩道最好的一部經典,它最重要是具備大悲心。

《金剛經》一開頭就是大悲心,要所有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究竟樂。樂有現法樂:以往的衝動性、貪欲、瞋恨,現在都能降伏,不那麼衝動,而感到法喜充滿,這是現法樂。能夠現生知道完全五下分結斷盡(戒禁取結、疑結、我見結、貪欲結、瞋恚結),五下分結斷盡可達到不來果,現前可以自己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皆辦、不受後有,絕對不可能再來投胎轉世的狀況,這就是現法樂,真正的現法樂,能確認自己生死輪迴已盡了。

來生樂:有些人追求來生樂,特別在家居士希望來生更富貴,有些追求涅槃寂靜樂,証阿羅漢果,現法樂除了身心輕安之下,又能知道自己進入涅槃,這是究竟樂。所以佛法基本上是要離苦得樂,佛陀就是因看到世間的苦,所以才要出家追求真理,徹底斷盡世間種種的苦。苦的因緣要認識,苦到底怎麼引起的?一切苦皆因「欲」而起。

《雜阿含經》裡的佛陀是人間的佛陀,平易近人、親切慈悲,舉出一經說明苦的根源:雜阿含經第九一三經(佛光九○五經)

有一村長請示佛陀:「世尊!我聞世尊常為人說現法苦集、苦沒。善哉!世尊!為我說現法苦集、苦沒。」

「現法苦集、苦沒」。意即:現生苦是怎麼來,現生苦是怎麼消滅的。村長拜見佛陀,說到:「我聽世尊常為人說現法苦集、現法苦沒,請佛陀慈悲為我說現法苦集、現法苦沒。」

佛告聚落主:「若眾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苦生。」

佛陀對村長說:「我現在問你,隨你的意思回答。聚落主!你認為如何?若眾生於此鬱鞞羅聚落住者,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汝心當起憂、悲、惱、若不?」這意思是說:「村長!在這個村莊裡頭,假如有某個人被捉起來、綁起來、被打、被責備、甚至被殺,你的心會生起憂愁、悲傷、惱苦嗎?」

村長就對佛陀說:「世尊!亦不一向…」亦不一向,用現代話說:不是每個都這樣,也可以說是不一定的。不是每個人被打、被殺,我都會悲傷、苦惱。「若諸眾生於此鬱鞞羅聚落住者,於我有欲、有貪、有愛、有念,相習近者,彼遭若縛、若打、若責、若殺,我則生憂、悲、惱、苦。」意思是:如果在這個村莊裡頭,跟我有常常往來,跟我有相當的關係,他被捉、被綁、被打,乃至被殺,我會起憂、悲、惱、苦。

「若彼眾生所,無欲、貪、愛、念,相習近者,彼遭縛、打、責、殺,我何為橫生憂、悲、惱、苦?」我為什麼會生憂、悲、惱、苦呢?關我何事?

所以,佛陀就跟村長說:「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聚落主!於意云何?汝依父母不相見者,則生欲、貪、愛、念不?」

村長!你的意思怎麼樣子?你所依靠的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你的心裡會貪戀、思念嗎?村長說:「不會的,佛陀!」佛陀就說:「村長!你意思如何?假如你看到或聽到,你們所依靠的父母,當時會生起喜愛、歡喜、興奮的念頭不?」村長說:「會呀,世尊!」

佛陀又問村長:「你的意思怎麼樣子?你所依的父母若無常變異者,當起憂、悲、惱、苦不?」村長說:「當然會,佛陀!若我所依的父母無常變異,突然發生事故,死了,我幾乎要跟他一起死掉呀!哪裡只有憂、悲、惱、苦而已呢?」佛陀就跟村長說:「所以,你要知道,所有眾生的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

十二緣起的愛其實正確的是「欲望」,欲望有善法欲、雜染欲,追求真理、精進,這些都是清淨的欲,企圖要害人的就是雜染欲,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這些苦就是這樣。

聚落主聽了很歡喜。「奇哉!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能這樣善巧方便,用父母來做譬喻。我有依父母居在異處,我日日遣信問其安否,使未時還,我以憂苦,況復無常而無憂苦? 」

一切苦都是情愛所引起的。「我所依靠的父母跟我不住在一起,住在遠遠的地方,我經常寫信,託人帶信向其問安,假如沒有回覆,我心裡會憂慮擔心,如果發生無常、災難、事故變化的時候,我怎麼不憂苦。」佛陀說:「所有眾生,所有的憂悲惱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是因、欲是緣而生惱苦。」

※網路上有傳出哈佛大學推薦二十個快樂的習慣,錄出供人參考:

一、要有感恩

二、明智的選擇你的朋友

三、長養慈悲

四、不斷學習

五、做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六、做你喜歡的事情

七、活在當下

八、經常開懷笑一笑

九、多原諒人

十、常說感謝

十一、對善知識建立更多的互動

十二、信守承諾

十三、練習禪坐

十四、專注你所做的事情

十五、要樂觀

十六、無條件的慈悲待人

十七、不輕易放棄

十八、凡事盡力而為,然後放下

十九、好好照顧自己

二十、回報

哈佛大學推薦的二十個快樂的習慣,可以從學習佛法中,達到每一個目標。

※樂可以從很多方面得到:

一、感官的樂:見到、聽到、嗅到、嚐到、接觸到,合心意的就很快樂,這種快樂很容易生起染著,成為貪欲的習慣。

二、心靈的樂:修禪定時,將近入定的時候,自然有身輕安、心輕安。進入初禪時,遠離因追求五欲而引生的苦惱,所以會得到「離生喜樂地」。二禪根本定時,粗細念頭都沒有了,一片平靜的心,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根本定是深入一層的喜悅,不是衝動的快樂感,而是微妙的喜悅,稱為「離喜妙樂地」。第四禪定的樂,那就微妙得不可思議,只有過來人才能表達。這些禪悅歡喜,也是會令人染著的,必須利用定力思惟四念處,或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三、助人為快樂之本,常常行善積德廣結善緣。

四、聽聞佛法,理解道理,心生歡喜,非常歡喜,叫做法喜充滿。聽到緣起性空,一切都是因緣生,一切都是因緣滅,不再執著,能夠放下,這叫心開意解,身心自在。

佛為一百廿歲的那拘羅長者開示佛法,年紀老了,身體病痛,是難免的,但是可以修持身苦心不苦,那拘羅長者因此神采奕奕。

般若心經佛陀開示,深入觀察五蘊是空,以般若空性智慧,如實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也是空,所以照見五蘊空,一切苦厄都解除了。佛法特別是般若智慧,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法可以讓我們得到究竟樂。

總之,佛陀是為解除眾生種種苦難而出家的,佛陀開示的佛法,確實可以令眾生得現法樂、來生樂、究竟樂。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佛光山福慧家園-官方臉書的相片。
回應(1)


一切苦都是因為情愛的執著(情執)所引起的。

「我所依靠的父母跟我不住在一起,住在遠遠的地方,我經常寫信,託人帶信向其問安,假如沒有回覆,我心裡會憂慮擔心,如果發生無常、災難、事故變化的時候,我怎麼不憂苦。」

佛陀說:

「所有眾生,所有的憂悲惱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是因、欲是緣而生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