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少子化效應擴大令高教危機重重: 管制太多、分科太細、生師比太高
by 趙永祥 2016-10-21 16:47:02, 回應(0), 人氣(1076)

少子化效應擴大令高教危機重重

高教:管制太多、分科太細、生師比太高

2016-10-05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前董事長劉維琪呼籲教育部鬆綁大學價量管制,

調降私立大學生師比。

今年大考缺額校系與四技二專缺額人數雙創歷史新高,少子化效應擴大令高教危機重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前董事長劉維琪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表示,臺灣現在的高等教育很「悶」,大學品質正在快速衰退,政府應儘速公布大學退場、轉型、創新具體方案,鬆綁價量管制,再以經費激勵私立大學調降生師比,否則一旦臺灣的大學失去「比較優勢」,東南亞學生將流往別處。

劉維琪為企業管理專家,曾任教育部高教司長、國立中山大學與中華大學校長、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現為台灣高鐵董事長,產、官、學經驗豐富,他呼籲招生困難的大學一定要縮小規模,重新定位為專業大學,而少子化效應勢將引發企業辦大學的新趨勢。



高等教育發悶 大學品質快速衰退

問:您有豐富的教育行政經驗,怎麼看待臺灣現在的高等教育?

答:臺灣現在的高等教育很「悶」,有些老師沒有熱情教書,許多學生沒有熱情學習,校長好不容易選上後又做得很有挫折感,整體來講,大學向上提升的力量正逐步消失中。

臺灣的高等教育這十年來在全世界排名快速下滑。十多年前我參加大學校長聚會,大家都覺得臺灣的高教很值得驕傲,至少在亞洲是名列前茅的,校長們也做得很有成就感。但最近十年,我看到許多大學校長相當洩氣,當你要跟別人比的時候,卻發現你有的別人早就有了,可以拿來榮耀自己的事情越來越少!整個高等教育品質正在快速衰退中。


價量管制鬆綁 才能出現顛覆性創新

問:造成「悶高教」的原因在哪裡?

答:一是少子化的影響,二是國際的競爭,三是高等教育管制太多,四是社會受到民粹主義影響,造成今天高等教育無法找到一個出口。尤其少子化該如何解決,我認為是現在政府面臨的最大難題!未來十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無法經營下去,到時學生可以轉校,但老師怎麼辦?

今明兩年大學生人數一下就少掉五萬名,無論透過積極的力量主導大學退場,或者採取消極被動的方式因應,政府都必須趕快拿出具體明確的政策與作法,儘速對外公布,並且落實推動,否則大學不知道教育部想怎麼做,只能等,在等待、觀望的過程中就會悶。

而中小學就不一樣,自從實驗三法通過後,出現了許多創新的教育模式,促成中小學教育開始蓬勃發展;唯獨大學仍然受制於價與量的管制,無法出現顛覆性的創新。價與量是鬆綁的根本,其他的鬆綁都是枝微末節;「價」包括學費、薪資等,「量」包括招生名額、上課時數、學位學分數、學制與就讀年限等規定。


國立大學漲學費 私校調降生師比

對於許多人所在意的學費鬆綁,我認為有許多層面:一來市場是最好的機制,相信私立大學不會全面漲價,現在甚至還有私校只收取公校的學費不是嗎?二是國立大學反而應該漲學費,因為國立大學學生多半來自社經地位高的家庭,一般學生負擔得起。至於負擔不起的學生,則可有獎助學金配套來補救。

臺灣高等教育長期存在著公私立發展畸形的問題,公立收費便宜,但學生享受的資源較多,調漲公立大學學費將有助於扭轉這種現象。

另一個讓人憂心的問題是,臺灣今天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資源,但目前我們的大學生學習品質實在不高,原因出在生師比太高,某些私立大學的生師比更是公立大學的一倍以上,而部分公立學校的生師比也在惡化中。生師比與教學品質密切連動,高等教育辦得好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生師比要低,放眼世界名校,生師比多比國內許多公立大學來得低。


缺比較優勢 新南向成效將打折扣

現在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招收外籍生的前提是要有「比較優勢」,你比人家好,人家才願意來。為什麼東南亞的學生願意來臺灣念大學?因為他們的大學生師比太高,學習環境比我們差。但近幾年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快速成長,預料教育資源也會愈來愈多,若臺灣再不加強改善生師比,當有一天對方的生師比也降低時,東南亞學生還會來這裡嗎?

現在大學都因少子化而凍結增聘師資,我則認為應反向思考,趁少子化時鼓勵學校調降生師比,大學招生不足不必辭退教師,如此不僅可以提高教學品質,還能把高級教研人才留在國內。


獎勵私校增聘教師 提高競爭力

問:私校經營已經不易,降低生師比是否又會增加學校負擔?

答:所以大學學費應該同時鬆綁。除此之外,建議未來政府每年編列的高教總經費應維持不變,勿因學生數減少及部分私校退場而有所縮減,再將多出來的經費用於獎助未退場私校增聘教師,讓這些具有競爭力的私校生師比下降,就有更多機會與公立大學競爭。

至於退場私校教師的工作權也應被維護,他們雖然被迫離開原先任教的學校,但因未退場私校願意降低生師比而多聘教師,所以也有機會轉往未退場私校任職。當然,這涉及教育部如何進行預算與資源的調度,現在幾乎人人都可上大學,高教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很像國教,政府與大學更應把人力資源照顧好,讓每個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後都能激發出潛力。

教育部應該鼓勵大學多聘老師,而不是多買設備,未來可能教室都在虛擬空間了,也不需要太多校舍,大學整併也不應再強調補助資本門,而應補助學校降低生師比。

對未退場私校而言,降低生師比顯然增加學校負擔,但他們要想想,將來是要和公立學校爭取學生,生師比真的不能差異太大。教育部可訂定調降生師比的獎勵辦法,鼓勵私校降低生師比。


重視跨領域 培養核心能力與使命感

問:請從企業用人的觀點談談臺灣人才培育需要改進的問題。

答:第一是分科太細,無法滿足未來就業市場的發展需求。「跨領域」是很重要的概念,以高鐵公司來說,許多工作並沒有限制畢業生的領域與科系,不同領域的人都做得很好。大學應該鼓勵學生修讀一些外系的課,不要只擁有自己科系的專業。

除了跨領域知識外,第二是以能力為基礎,培養學生具有核心能力,這也是為何系所評鑑就是評估學生對核心能力的學習成效。企業其實不在乎你學了什麼知識,比較在乎你具備什麼能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培養學生具有使命感。學生要先從關懷自己、了解自己做起,才能發揮生命的價值,進而關懷社會,對社會充滿熱情。這部分就需要老師與學生經常一對一的對話,讓學生從對話中有所體認與感受。而這又呼應了生師比應該降低的觀點,當一位老師輔導太多學生時,如何能與學生好好對話?大學若能培養學生具有使命感,就是成功的教育。


企業辦大學將成新興趨勢

問:對於產學鏈結與縮短學用落差的作法,您有何建議?

答:產學鏈結是一個方向,現在幾乎沒有大學反對,但最大的問題是許多大學不知如何與產業界鏈結。大學與產業是兩個不同的實體,目標與需求都不同,大學如何去理解產業界需要什麼?產業界又如何知道學校的專長在哪裡?許多時候產業界對學校運作並不是非常了解,兩者之間的磨合變得很重要。

建議大學行政部門應聘請熟悉產業界的人士作為聯繫窗口,主動媒合教師與業者。但現在大學行政部門多由教師兼行政,這樣只會浪費教師教學與研究的時間。

至於縮短學用落差,現在業界普遍認為畢業生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和企業期望有落差,大學應透過通識教育、實習或體驗活動等方式去加強,給予學生生命蛻變的機會,這是學校的責任。


問:企業介入會影響少子化後的大學型態嗎?

答:目前招生困難的學校一定要縮小規模,重新定位為專業大學,並尋求企業奧援,企業辦大學可望成為一種新的辦學趨勢。譬如中信金控辦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培養金融人才,便是值得借鏡的辦學模式。而少子化後的大學不應再以18-28歲青年為主要招生對象,未來大學或可改走專業路線,並擴大生源,培養在職人士工作所需的能力或第二專長。


http://udn.com/news/story/10436/199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