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大師談修持系列之1】如何修行?
by 趙永祥 2017-09-25 15:35:11, 回應(0), 人氣(975)


                   【大師談修持系列之1】如何修行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Date: 2015-11-25

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心道德的養成,人格的昇華。所謂「有德者得民心,有道者受人欽」,春秋時期,宋國宰相子罕注重修行,賢名遠播,即使宋國受到三個強國包圍,都沒有受到侵犯;戰國時期,魏國的段干木德行高尚,秦國因尊重他而撤兵。

如何是修行之道?有四點意見:


第一、處眾時,要有敏銳的觸覺

大眾猶如一個大冶洪爐,冶煉每個人的性情。處在形形色色的大眾中,待人處事,都要培養敏銳的覺知。像處理事情時,要能從一個點聯想到其他的點,由點而線,再由線考量到全面,對於事物能有整體的觀念,時空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會掛一漏萬。



第二、勞動中,要有植福的觀念

許多年輕人畏懼勞動,害怕勞動,這樣容易養成懈怠懶惰。佛門裡訓練人才,經常要他從搬柴運水、舂米種菜、廚房典座、行堂掃地,為大眾服務開始。甚至連百丈禪師都說:「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由此可知,從勞動中培植福德,不僅學習謙卑忍耐,也養成堅韌的意志。



第三、布施時,要有無相的慧解

佛門裡常對布施者讚嘆說:「功德無量。」所謂無量,不在數字的大小,而在發心。你心量有多大,結的緣就有多廣。《金剛經》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布施時,不執著有布施的我、布施的東西,以及受布施的人,當然更不心存回報的念頭。如此布施,自然了無牽掛,自、他都自在。



第四、心靈內,要有道德的基礎

西晉名將羊祜,無論為官或治軍,皆重視仁德,並為朝庭舉薦人才,不為人知;在陣前,他厚待敵軍降將,使得歸降者愈來愈多。宋朝趙概位居翰林學士,為人仁慈寬厚,救濟他人,嚴謹行事,克己修身,每日以黑豆計算惡念,黃豆計算善念,隨時內省策勵,終於成為德行高尚之人。



結語


修行不須到遠處,而是要從日常自我的修正做起,超越自己,健全自己,進而開發生命內涵與意義。修行之道,有以上這四點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