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十年後的工作尚有85%尚未被發明出來
by 趙永祥 2018-12-23 09:22:47, 回應(0), 人氣(965)

十年後的工作尚有85%尚未被發明出來

十年後的工作,85%尚未被發明出來,學校現在教的恐怕將來落伍。當網路與科技把知識和我們的距離縮短,學習已經打破時空的框架,現有教育體制如何轉換角色,為學生種下抗淘汰病毒的競爭力疫苗?

自己賺旅費、用線上地圖規劃路線、用售票機買車票……,這不是大學生的旅行,而是彰化原斗國小六年級生的旅行日。

「這些從未離開過二林鎮的孩子,自己安排台中一日遊,我從他們臉上看到的成就感,是任何考試無法給的,」老師林怡辰受訪時說。

不論是相距60公里的台中彰化,還是幾萬光年的太空,透過網路與科技,距離似乎都已消失。

(延伸閱讀:算火車票價、看地圖找路,把孩子的第一次自助旅行變成教材

「自學的時代到了,」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說,現今網路技術普及,國內外免費學習資源充足,不怕你學,只怕你不學。

自主學習能力關乎國家競爭力。

戴爾電腦(Dell)一份研究指出,2030年的工作,有85%還沒被發明出來。藍偉瑩認為,如果學生只能等人教,或等技術純熟,而非掌握最新知識結合自己想法,永遠都只能幫人代工,「國家競爭力就消失了。」

(延伸閱讀:什麼關鍵能力 你可以不必怕被AI取代?

未來世界,你需要的是「素養」

明年將實施的108新課綱,就反映了這樣的變化。藍偉瑩說,以前課綱強調「知識」與「能力」,現在則重視「素養」。(見下表)

最重要的是價值和態度。換句話說,當知識變得唾手可得,怎麼學、為什麼學,是更重要的。

「灌輸學生知識,不如教會他為何與如何去找知識,」她說。

前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范信賢,是新課綱重要推手之一,「如果只是複製過去的知識,無法創造未來,」他說。

有鑑於此,新課綱把competence 理解為「素養」而非「競爭力」。因為競爭力是跟別人比,人變成了工具,要透過比較才能找到價值。「但素養講的是每個人要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是主體,」他強調。

未來世界所需要的是終身學習者,除時時保持好奇心,還要有方法策略以持續學習。(延伸閱讀:清大校長賀陳弘:教育4.0時代,跨領域是學習者的DNA

學校、老師、學生的角色,都和以前大不同。

「儘管學校的物理環境被突破,人的角色會愈來愈重要,」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強調,以往我們期待老師要在腦袋裡裝很多知識,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有智慧的mentor(導師),不只能灌輸知識,還能夠以創意組合、詮釋各種學習資源,刺激學生思考發展。

例如教莎士比亞戲劇,不再只是帶學生唸書本,而是教他們運用VR(虛擬實境),體驗英國劇場的氛圍。從平面變成立體化的學習,這是學校與老師的新挑戰。(延伸閱讀:上課當低頭族打game?不,是在學英文

新時代老師的角色不再是單純授課,而是從「講師」變成「教練」。

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指出,以前對「好老師」的定義是講師(lecturer),強調單向傳達,但未來老師應該像教練(coach)。最大差異在於了解個人不同特質,調整教學方式。

更重要的是以激勵方式引發動機。要像教練一樣激發熱情、給予支持,引導孩子朝興趣前進,而不是每人目標都相同。

學校為學生打開每扇窗

學校也不再僅是傳遞知識的地方,而是借助科技擴大學習範圍。(延伸閱讀:百萬訂閱知識型YouTuber 阿滴:只要態度正確,全世界都會幫你學

長期耕耘資訊教育的民權國小老師葉士昇,多年來倡議大家運用免費線上資源。例如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及台北市立圖書館,只要花十分鐘免費註冊,可以借閱兩百多種雜誌與資料庫。

葉士昇認為,老師可以把數位工具當成一扇窗,「學生的窗原本可能很小,有了數位工具幫忙,他的窗就會愈開愈大。」

當窗戶打開,老師需要做的是訓練學生從碎片化資訊抓重點,織成有意義的知識網。

關鍵是不論學校或老師,都要給孩子更多時間去探索。

開創跨國小到高中的實驗教育機構「無界塾」,葉丙成歷經3年後有個心得:要讓孩子自主學習,需要時間試錯。

如果孩子習慣老師手把手,沒老師就不會學新東西,不可能養成自主學習。甚至是父母都應該要有勇氣跟耐心,讓孩子找方向,但不該緊迫盯人。

當孩子對世界有所好奇,就會主動尋找知識,最終目標是覺察、分析、反思,進而解決問題。

這樣的人才,任何時代都需要。(責任編輯:賴品潔)

【延伸閱讀】

AI時代,不學數位就完了?顏擇雅:只須永保「健康的自我懷疑」
學英文好難?相隔300公里的大學伴陪你一起看《奇異博士》練功
4次科展落選擊不垮,高中生自學變身發明家,在世界賽拿銅牌
日本機器人和人類一起考東大,為何連續4年都落榜?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60期《2018教育特刊:學習力 決定未來

關鍵字:

文章下載

PDF下載付費閱讀
 

合作推薦 │ 桂冠餐桌論談 好好說頓飯

側邊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