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禪與管理系列之21:「禪與現代生活之關聯性(II)」
by 趙永祥 2019-04-13 06:26:22, 回應(0), 人氣(818)


禪與管理系列之21:「禪與現代生活之關聯性(II)」

 禪 修 之 生 活 運 用

一 、 淨 化 身 心 , 合 於 社 會

  微妙的五欲,不過是誘發情欲的因緣。內心一向受著環境的誘惑,所以呵責五欲。「欲」是習以成性,隨境染著的貪欲。所以《雜含•卷四八•一 二 八 六 經 》說 : 「 非 世 間 眾 事 , 是 則 之 為 欲 。 心 法 馳 覺 想 , 是 名 士 夫欲」。

  佛法的修定離欲,重於內心煩惱的調伏,並非拒絕世間一切。否則,守護根門,遠離五欲,會同於外道波羅奢那的堵塞聰明了(《雜含•卷一一•二八二經》 )。人類有眼等五根,

即不能不受用五境;生存人間,即不能不衣食資生。所以佛法的離欲,不是拒絕這些,是淨化自心而適當的――合於社會情況,合於身心需要而受用這些,不為環境的愛著而牽轉。特別是佛陀自身的生活,可作確切的證明。釋尊的生活,不但是糞掃衣,也有名貴的金縷衣;不但是粗食,也有百味食;不但樹下坐,也住高樓重閣;不但獨住山林,也常與四眾共住。佛雖如此,還是被稱為少欲、知足、無事、寂靜。這可見問題在內心;不繫戀於環境,不追逐於塵欲,那麼隨緣適量的受用,無不是少欲知足。反之,如貪欲熾盛,那即使遠離人間,粗衣惡食,也算不得少欲離欲

二 、 不 著 定 境

  禪定,要遠離物欲與男女欲,但不知定境也同樣的是貪欲。《中含•苦陰經》中,論到「五欲」,主要的是物質佔有欲。論到「色」,即是男女互相佔有的淫欲。論到「覺」,即四禪定的定相應受。經中一一說明它的味著,過患與出離;禪定以離物欲及性欲為主,而不知禪定也還是無明貪欲的產物。這對於專談「受用」的學者,是怎樣適當的教授!

  佛法常說依定發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以了。所以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未到定」的,但是一念相應「電光喻定」的,都可以引發勝義慧,離煩惱而得解脫。如「慧解脫阿羅漢」,不得禪定,但對於生死的解脫,已切實做到。否則,定心愈深,愈陶醉於深定的內樂中,即愈對佛法不相應。如因定而生最高或頂好的世界,也不能解脫,反而是「八難」的一難。佛法修定而不重定,是毫無疑問的。偏於禪定的,必厭離塵境而陶醉于內心。久而久之,生活必流於忽略世間的現實生活,思想必落於神我型的唯心論。佛法是緣起論,從現實經驗的有情著手。立足於心色依存的緣起論,有自他和樂的深義。

三 、 超 越 宗 教 、 宗 派 之 見

  佛法洞觀的智慧與深徹的慈悲,及佛陀之教法,本來就具有超越性與普遍性,只要講授者、與學習者如實運用得宜,絕對不會引起宗教、宗派上的對立,更不會讓無信仰者有威脅感或排斥心,縱然只淺嚐一二,也能受惠無窮。

  先就傳統禪修方法之一的「五停心觀」而言,佛陀的教法切近自身,並沒有祈求的「他者」,而是觀照有情身心的實際狀況,以此方法,即可以離苦得樂,究竟涅槃。修行方法一旦牽涉到明顯的宗教傳統或崇敬的對象,就會有隔絕與對立的不幸,也將導致「信者歡喜,不信者排斥」的後果。佛陀教導弟子們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教當時能在宗教文明發達,修行宗派林立的印度土壤中,風行草偃,追隨者眾,想必是因為佛陀的教法內容,具有超越一切(宗派、崇敬對象)的特性。

  以原始教法且貫通部派、大乘的「五停心觀」為例:我人可以有任何形式的信仰,乃至沒有宗教信仰,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呼吸―「安般念」;都有身體、感知、情緒、欲念―「六界分別」;我人身心亦在時空遷流中變化,流轉―「緣起念」;再加上身體會變化、衰老、死亡,腐敗―「不淨念」;而且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地對待他人―「慈心念」。所以佛陀所教導的,是超越信仰、宗派對立的,普遍一切,人人可修的禪觀法門。

  又如《阿含經》中的「四念處」―「觀身」,觀身之苦受與樂受―「觀受」,觀苦樂覺受所帶來的心念變化―「觀心」,乃至觀身心與外界變化之無常等法則―「觀法」,等四種念住法門,也都具備「超越一切」而不受限於特定宗教文化的特色。

四 、 善 用 專 注 力 發 揮 意 志 力

  一般人平常的心念非常散亂,感官被外界的諸多境相所牽引,導致心意散動浮躁,這對於須要專心才能有成果的學習活動是不理想的;再者,人的情緒若常常受外界的干擾,則也是非常令人苦惱的。「禪定」在之前的名詞釋義中已說明,所以,我們已知禪定的內涵之一的「心一境性」,用現代語言詮釋即「專注力」。心念若常是散亂而浮躁的,這種散亂的心念狀態,易使吾人意志渙散無力,不但受制於情緒的波動,煩惱的擾亂,也無力於知識的學習與善法的進修。

        若能習禪而得定,不但能使身心輕安,情緒平和安寧,而且在學習專注力的過程中,也就連帶的增強了意志力。以此兩種能力來學習知識、調理情緒,才能獲得良好的成果,這即是修習專注力―禪定所得的益處。

  我們生活中都曾遭遇悲傷或挫折,多數人偶而也會陷入情緒的低潮,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會因為負面情緒而陷入憂鬱,或讓負面的思維擾亂正常的生活。以憂鬱症患者為例,當其情緒低潮時,常會引發強烈的「憂鬱思想模式」,例如認為自己倒楣而無價值,梗在眼前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種種的負面思維與焦慮情緒,一發不可收拾,遂引發成憂鬱症。嚴重患者的這些反

應,幾乎成為自動制約的習慣,一旦遇到困難與打擊,負面思維就一再重複而成為惡性循環。

  筆者的過去禪修體悟: 習禪者宜透過專注力的鍛鍊,養成清楚覺察思維內容的能力,更進而以堅強的意志力,將專注力轉移到健康而且正面的思考內容,進一步轉向到正確的觀念與健康的心情,並且以意志力任持之;於此,縱然有哀傷的情緒生起,都將是短暫而局部的反應,不至於導致新的循環或惡化。

  若能以專注力―禪定為基礎學習方法,讓自我更清楚知道自己思維,尤其是警覺到,憂傷的情緒是會惡化的。透過專注力的鍛鍊,在剛開始感覺煩躁不安的情緒生起時,就立刻警覺,並以「只是覺察而不加以反應」,或是以正面健康的思維來轉移與替代,如此運用純熟之後,不但可以避免與不愉快的思想或記憶強力掛勾,更能避免陷入憂鬱與自傷的惡性循環之中


佛法和禪的精髓著重在「解行並重」

人生假如沒有價值,也就沒有了規範和方向,此時則什麼事都做得出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澄清我們的價值,要見我們的本來面目(自己的自性),也亦是希臘哲學的宗旨認識自己。現代人受了物質及環境的影響,心向外追逐,致逐漸迷失了自己。禪雖不能替代管理,但我們可以利用禪的精神和禪的智慧來面對企業責任。佛法和禪的精髓都講「解行並重」,身心要與理論配合;管理學裡也強調實踐的重要,否則理論再好,生產力不能提高,員工不能工作愉快,則理論談得再多都是假的、也無法產生效用。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 博士)

Faculty in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13-April-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