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無量壽經講記(法會聖眾品第一)
by 趙永祥 2020-05-03 09:34:34, 回應(1), 人氣(126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法會聖眾品第一)

 

淨空法師講述

 

法會聖眾第一

 

這部經是夏蓮居居士依據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的,在一九四五年出版流通。當時,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並且為作科判。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過這部經,還有一些大德們也在各地宣講。佛門出家、在家的高僧大德們,都肯定此會集本是《無量壽經》最完善的版本。夏老將全經分為四十八章,或者稱為四十八品。我想,他是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在最初會集的本子,分作三十七品,以後修訂成為現在的四十八品。初二品是通序,第三品是別序。本經的序分很長,第四品以下才是本經的正宗分。末後流通分也很長,確實像《華嚴》、《法華》,有大經的風味。三分都有相當的分量,不像一般經典,序分跟流通分皆簡短。第一品主要是講「六種成就」,這是一般經上都有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法會聖眾第一)

 

這部經是夏蓮居居士依據五種原譯本會集而成的,在一九四五年出版流通。當時,慈舟法師曾經在濟南講過,並且為作科判。梅光羲居士曾經在中央廣播電台播講過這部經,還有一些大德們也在各地宣講。佛門出家、在家的高僧大德們,都肯定此會集本是《無量壽經》最完善的版本。夏老將全經分為四十八章,或者稱為四十八品。我想,他是取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在最初會集的本子,分作三十七品,以後修訂成為現在的四十八品。初二品是通序,第三品是別序。本經的序分很長,第四品以下才是本經的正宗分。末後流通分也很長,確實像《華嚴》、《法華》,有大經的風味。三分都有相當的分量,不像一般經典,序分跟流通分皆簡短。第一品主要是講「六種成就」,這是一般經上都有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全經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個部分。序分像是人的頭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現這個人的智愚善惡;正宗分像身體;流通分像手足。本經的第一第二兩品是通序,也叫證信序。這是各經通有的,其中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種,來證明經文確是佛說。這六種,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說是誰,聞後重說是誰,時間、地點、同聞大眾是誰,都寫清楚,來證明說經是事實。第三品是發起序,單表發起本經的因緣。

 

經文第一句「如是我聞」,各種經典都是一樣的(《心經》是刪去首尾的中段,其他全譯,仍是從「如是我聞」開始)。這是世尊遺教,囑咐阿難,在經典開頭之處,先標「如是我聞」,這是「信」「聞」兩種成就。隨即寫出其他時、主、處、眾四種,證實經文確是佛說,令大眾生信。

 

「如是我聞」最簡單明瞭的解釋就是:我從先師釋迦牟尼佛所聽到的開示,就是以下這樣的。這就證明經中的開示確是世尊金口所宣,沒有走樣,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這是「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我」是阿難自稱。在阿難於佛涅槃後結集經文為大眾登座重說時,大眾當時有三種疑惑:一種是錯認為佛又復活了,另一種誤認為阿難成佛了,再一種是他方世界的佛來到此土。現阿難一開口就說,這是我阿難從釋尊親自如實聽到的。以上的三種疑惑全部瓦解冰銷。

 

有人問,佛法主張無我,為什麼阿難開口仍是我?殊不知問者這種想法墮在偏空,把無字體會成龜毛兔角般的根本沒有,這是不合於第一義諦的。《金剛經》處處不壞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才不墮凡夫的有、二乘的無,從容中道,才契合第一義諦。大乘菩薩是「常樂我淨」。可見所無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時」,時成就。沒有具體的年月,只說某一時。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註解說,或者是說法的人證得了「陀羅尼」(超過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剎那之間,甚至在說一個字當中,遍說了一切法門,這人就是把一剎那延展成無量劫;或者是聽法的人得「淨耳根」,在聽到一個字時,就能對其餘一切完全通達,這就等於把多劫收縮成一剎那。可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指弟子)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大師是說:佛同弟子相會一處,聖師願吐出心髓,演說淨宗妙法,普施真實之利;賢徒們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覺覺他,機緣感通,說聽完畢,就叫做一時。現代科學證知,太陽圍繞它的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的一年),相當於地球時間的二萬萬年。且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說指出:當某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就隨著這個物體的速度而變化,時間並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來自人類的錯覺。(舉一個極淺的例子,一輛接近光速的火車向前飛駛,一節車箱中前後都坐了人,前進中乘務員在下午六點點燃了車箱中間懸掛的一盞燈。坐在車箱前部的人,要等燈光的光線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燈亮了。可是光前進,人也前進,光要緊追,但光速比車速快,終於趕上了,這時人才開始知道燈亮了。這離實際時間已晚了一段,說它是六點十五分吧。可坐在車箱後部的人,人迎著燈光前進,燈光直向人射來,幾乎不要經過什麼時間馬上看見燈亮了。一節車上便出現兩種時間。這是經中「一時」的科學解釋。)

 

「佛」,主成就

在這六種成就裏面,最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覺圓滿的大覺者。自覺就超越於凡夫的不覺;覺他就超越於二乘的獨覺;覺滿就超越於還在因地、未滿果位的菩薩。三覺一齊圓滿,聖中最尊,稱為佛陀,也稱為智者,具有無上智慧,也正是覺滿的涵義。文中的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處成就

此城有新舊兩城,說法處是王舍大城,是舊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闍崛山」,意譯為靈鷲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為殊勝:

(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勞;但又難上,所以閒雜的人少來干擾。(2)是福德吉處,聖人喜住。

(3)是三世諸佛住處。

(4)此山清潔閑靜,十方菩薩讚歎,八部鬼神恭敬守護。

 

最末是眾成就

本品的「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以及普賢、文殊、賢劫一切菩薩。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經末的「天龍八部。一切大眾」,這是本經的眾。單說地球上人類中的四眾弟子就是兩萬人。這是兩萬人的大法會,這是兩萬人同聞。本經第三十八品極樂聖眾剎土的殊勝顯現,也是兩萬人同時親自看見的。

本品全文

https://book.bfnn.org/books/0288.htm

 


回應(1)


『如是』是佛門一切經的開端。這兩個字的來源,我在此就不多說,因為我們說了很多次,要緊的是它所顯示的真實義。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般若經》所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在佛法裡就用「如」字代表,所以「如是」就是諸法實相。佛為一切眾生宣說無量無邊的經論法門,就是為眾生說明一切諸法的真實相。換句話說,就是說「如是」。「如是」不僅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所說的,乃至於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宣講的,也不外「如是」兩個字。在淨宗來說,「如是」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此二字含義之深廣,我們無法想像。即使一切諸佛如來,所謂熾然說、不斷說,盡虛空遍法界也說之不盡。若依據《觀經》所說的理論來講,「如」是「是心是佛」,「是」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位能否體會到佛在經上講這句話的真正義趣?如果我們只聽「是心是佛」而死在句下,就錯了。「是心」是佛,「是心」是不是菩薩?「是心」是不是聲聞、緣覺?都是的。這只是在萬象中舉一個例子而已。是心既然是佛,是心即是盡虛空遍法界。一點都沒錯。這才曉得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那一法不是心變現的?那一法不是自心?法法皆然。連我們晚上作夢,是心是夢,是心是世界,是心是微塵。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是這個意思,所以說「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不但有形象的法是「如」,無形象的法也是「如」。 

佛在《法華經》裡講,「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那一法不如!「如」就是大經所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是性德。性德起用,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絕對清淨平等。在佛,清淨。在畜生、餓鬼、地獄,清不清淨?還是清淨!正如我們用黃金造個佛像,你看到很恭敬。現在把黃金做成小貓、小狗,它清不清淨?把它做成青面獠牙的餓鬼,它清不清淨?還是清淨。體是黃金,沒有兩樣。這才曉得無有一法不清淨,無有一法不平等。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佛像,用一斤的黃金塑一個餓鬼像,到外面去賣,價錢是相等的。重量一樣,同樣是藝術品,所以是平等的。 

十法界中,生佛平等,這是從本性上講。我們要問,一真法界裡有沒有佛菩薩,有沒有天人、餓鬼、畜生?有,樣樣俱全。他方世界也有,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也是一心變現的,不是二心。一心變的虛空法界是一個整體。極樂世界是整體裡的一部分,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是心是佛,是心是萬法,是心是萬物,是從性德上說的。 

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因為迷了。誰迷了?自己迷了。迷什麼?迷了自性。迷了自性,就落到底下一句,就是「心作」了。作佛、作菩薩、作六道輪迴、作依正莊嚴。作,就不清淨。「作」是什麼?是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大乘圓教講四諦,說無作四諦。無作就恢復性德了;有作是修德。從修德去證性德,性德是無作的。從有作要到無作才能成就。 

今天我們念佛,也要從「有念」念到「無念」,就成就了。我們往生也是如此,從「有生」證到「無生」就圓滿了。這就是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心作佛」,「是心作法界」,「是心作萬物」。諸位要曉得,這兩句話把佛法的原理、原則講盡了。佛說的一切法,就是說這一樁事情的真相。 

今天在這一部經典裡講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極樂世界」;「是心作佛」,「是心作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裡是偏重在某一部分講,實際上它是全體。「如是」二字包括整個佛法,因此這二字也就指這部經全部的經文。它是「信成就」。明白這個道理,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我們就能相信。他確實是根據事實而說的,不是妄想,不是推測,不是理想,完全講事實真相。「如是」就是事實。一個人不相信事實,那就沒法子了,還有什麼好講的。所以,這兩個字在六種成就裡是信成就。《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入佛法之初門。離開了信,就沒有辦法契入,所以一定要深信。 

學生親近老師求學,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老師再有德行,再有學問,你也學不到東西。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對老師的話不相信,怎麼會有成就?所以在佛法裡,信是第一個條件。你要是想來學佛,接受佛的教育,接受佛的教學,第一你要信佛!佛講的句句話都是真實的,要深信不疑,才能成為佛弟子。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解釋此二字,他講「依實相理」。「實相」就是事實真相。我剛才講「如是」二字,說明事實真相,講得比較容易懂。古人講「依實相理」,這四個字,初學的人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稱作「是」。無非,就是決定不錯。我們要圓圓滿滿的恢復性德,修學念佛法門,求生淨土,決定不錯。這是蕅益大師講的,可以跟我剛才講的合起來看。我這樣的解釋,古人註解裡沒有這種說法,但意思是相同的。依實相理,即事實真相。 

『我聞』是聞成就。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著作留給後世。經典的由來,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集結的。正如同《論語》,不是孔夫子寫的。孔夫子死了以後,學生們回憶從前老師教誡弟子,把它記錄下來,傳給後世。佛經也是如此,是弟子們記錄下來,傳給後世。但是佛經有一點不相同,《論語》是孔夫子的學生各別記錄的,佛經集結是弟子們集體做這個工作的。集結的過程,是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講的一切經,重複講一遍,再記錄成書冊。阿難的記憶力就像現代的電腦、錄音機一樣,他聽過一次,永遠不會忘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阿難尊者都聽到,都能憶持不忘。「憶」是記憶。他不會忘記,因此同學們推崇阿難尊者來複講。 

與會的同學五百人,都是證得阿羅漢果。阿難在講臺上宣講,如果這五百人中有一個人不同意,認為阿難說的這一句話,佛好像沒有講過,這句就要刪掉,就不可以流通。必須五百個人聽到,個個都點頭,才能算數,才能記錄下來流傳於世,取信於後人。不像現在開會,多數人贊成就可以了,三分之二同意就沒有問題。集結佛經表決的標準,是一個人提出異議就不能通過。這才曉得佛教經典的集結非常嚴謹。 

「我」是阿難自稱。「聞」是親自聽釋迦牟尼佛說的。『如是我聞』,即是這一部經典所說的,都是我親自聽釋迦牟尼佛宣講的。由此可知,完全是複講。複講就這樣一直流傳到清末民初。佛門裡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都是採複講的方法,現在的佛學院裡沒有了。自古以來,代代相傳,都是複講的。 

學生複講老師的講述,這樣訓練好處很多。學生因為要複講,他就要專心聽課。從前李老師對學講經的學生們說,你們學講這一部經,我在講的時候,大概你能聽到百分之六、七十。因為你要準備複講,你要全部精神貫注。如果不是輪到你複講,大概你只能聽到二成、三成,心不在焉。因為不是你複講,沒關係,聽講的心就懈怠了,換句話說,不能認真專心的聽。我在臺中學經的時候,同學中總是有兩位輪到複講。那兩個人全神貫注在聽,因為第二天他要重複講一遍。所以,複講是有來由的。 

複講的好處是與「三學、三慧」相應。「三學」是戒、定、慧。他在聽講的時候專注,心裡不敢打一個妄想。打一個妄想,怕老師講的話沒聽清楚。心裡沒有妄念,就是「戒」成就;一心專注是「定」成就;聽得清清楚楚,記得清清楚楚,是「慧」成就。即是三學同時成就。根性利一點的人,一聽講,他就覺悟。道理明白,他就不迷了,他能把自己過失改過來。就像韋提希夫人在皇宮裡聽釋迦牟尼佛講《觀無量壽佛經》,經才講完,她就證得無生法忍。這是「三慧」成就。聽是「聞」慧;一聽就覺悟,是「思」慧;一覺悟,煩惱、習氣、無明、妄想就斷了,是「修」慧。一部經講完,他證果了。在許多經典裡,我們看到,有的經還沒講完,講到一半,聽眾中開悟的開悟,證果的證果。你看楞嚴法會,《楞嚴經》講不到一半,有開悟的、有證果的。所以,這個方式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

自釋迦牟尼佛以來,歷代的祖師大德,皆由複講出身。你們去看看佛教史,《史傳部》裡沒有聽說辦佛學院的。那一個祖師大德辦過佛學院?徒弟代代人才輩出,怎麼來的?複講第一人是阿難尊者,是用這種方式訓練出來的。 

我在臺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規定每個學生一定要複講一部經。我在臺中選的是《楞嚴經》,所以李老師講一遍《楞嚴經》,我也從頭到尾講一遍。老師是星期三晚上對大眾講,我是星期四晚上複講。「我聞」就是阿難在臺上複講—聞成就。這兩個字就代表「師承」,我所學是有根源,我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所以,「我聞」不但是聞成就,還含有師承的意思在。 

『一時』是時成就。就本經來講,必須三資糧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同時具足,佛才會宣說這個法門。這是一生成佛之法,所有一切經典裡從來沒有的。本經為我們說明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成佛。你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信」成就了。聽了之後,歡喜嚮往,一意求生,是「願」成就。從今而後,這句「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不夾雜、不間斷,是「行」成就。世尊觀察,有這樣根機的人出現了,必定要講這部經。因為這人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如果佛不幫助他成佛,佛對不起他。

 

這個人成佛的根機若沒有成熟,佛講成佛的經,就是多餘的,他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在當時大眾中有一部分,佛看出他們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是佛弟子當中第一等的成就。證菩薩果位,證阿羅漢果位,是小果;往生是成究竟佛果,四教裡屬圓頓教佛。這是殊勝無比的果德,佛才為他宣說這個法門。所以此處的「一時」,我特別跟諸位強調,是信、願、行三個條件同時成就的時候,與諸佛菩薩決定感應道交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