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150
by 趙永祥 2020-08-24 00:59:37, 回應(0), 人氣(611)


                                        【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150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20-05-08
  • 圖說:一般人都喜歡位高勢大,可以受到他人的禮遇和尊重。其實樹大招風,名大招忌,不如學習古德居下之學,獲益更多。圖為新北市新店內洞瀑布。 圖/資料照片提供

  • 圖說:何為道?星雲大師在《佛光菜根譚》說:「熱心要順於道,勇敢要合於理。」可解釋為:人們熱心幫助別人時要順其自然,才不會愈幫愈忙;勇敢地要去成就某事時,也要經過考慮,順著理走,才不會逞匹夫之勇。 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講座論壇17

《道德經》的和諧思想2-2

陝西「國際道德經論壇」.時間:2007年4月22日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意指執政者應以無為的態度處理世事,實行不言之教,且功成而不居。「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第三章)執政者應當淨化人民的心思,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減少人民求利的心志,增強人民的體魄,消解人民巧詐的心機及貪圖的妄念。「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百姓皆註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這段話的意思是:執政者破除自我,用心體認百姓的需求,以善心、誠心待人,並使百姓返璞歸真。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執政者無為而治,百姓就自我化育;執政者好靜,百姓自然上軌道;執政者不攪擾,百姓自然富足;執政者沒有貪欲,百姓自然樸實。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指執政者要處下退讓。身為人民的領導者,應對人民謙下,並將自己的利益,置於人民之後。

「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這是老子心中的政治理想國。

在現代社會制度愈完善、人民生活水準愈高的西方國家,反而愈崇尚返璞歸真的自然生活。在佛教中,理想的政治環境,是沒有權術控制,只有道德感化;沒有迫害冤屈,只有人權保障,人民過的是和平自主的生活,這是人間佛教政治和諧淨土的展現。

第四、從慈謙無驕到國際和諧

《道德經》第六十一章提到:「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故大邦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意指:大國謙下包容,為天下所附歸。大國對小國謙下,可以取得小國的信服;小國對大國謙下,可以取得大國的包容,這是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相處之道。

過去阿育王征服印度諸多小國,怨恨不止,直至以慈悲教化,民心才肯降順,所以用慈悲寬容的力量才能化解兇暴。希臘亞歷山大帝領導百萬雄兵,企圖征服世界,一路衝鋒廝殺,所向無敵,直至陸地邊界,面對汪洋大海,幡然省悟:人是無法征服世界。

再觀現代的世界強國─美國,以「反恐」之名,出兵伊拉克,不僅金錢耗費甚多,也造成人民死傷無數。美國以大國之姿,氣勢凌人,非但不能贏得伊國民心,反而引起種族仇恨,更遭到國際同聲譴責,甚至美國人民亦強烈反彈。

由此可見,武力不足以服人,唯有以平等之心,慈悲謙下,尊重包容,大國小國平等相處,種族之間平等相處。以大尊小、以多尊少、以強尊弱、以有尊無、以上尊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帶來世界和平,創造國際和諧。

從《道德經》裡,我們深刻看到老子的慈心悲願。為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紛爭,他提出了慈悲謙下、尊重包容的和諧思想;為解決執政者與人民之間的紛爭,他提出自然無為、返璞歸真的和諧思想;為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糾葛,他提出柔弱無爭的和諧思想;為使身心和諧,他提出致虛守靜、無執無失的思想。

在《道德經》裡,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目光深遠地為現代世人勾勒出身心、人際、政治、國際和諧的世界藍圖,至今他的思想仍引領我們向前邁進,他的精神仍與我們一起同在,一如他在書中所說「死而不亡者壽」。(待續)

【延伸閱讀】

居下之學

一般人都喜歡位高勢大,可以受到他人的禮遇和尊重。其實樹大招風,名大招忌,不如學習古德居下之學,獲益更多。清朝名臣曾國藩,以過人膽識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位高權重,門生故吏遍天下,卻在平定太平軍後,自裁湘軍,遠離權勢。他曾說:「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讓人輕易看出來;有退避三軍的氣慨,卻不輕易顯示出來。」這些都能顯示他的居下之心。居下之學有那些呢?

第一、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有些人歡喜自我宣傳自己如何有學問、如何有能力、如何有人緣。其實自己的學問道德能力,不一定要自己表揚,只要你一開口,人家就知道你有沒有。你不表揚出來,別人反而會注意到你。因此,不如學習古德「君子雖有盛德,容貌看似愚夫。」反而更能彰顯出謙虛的美德。

第二、不自以為是,易受肯定: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自稱不識字,其實是他的謙虛德性,類似現在人謙稱自己是「胸無點墨之人」的說法。這也是勉勵有智慧的人,要「大智若愚」。因此,一個人不要自以為所見、所為,都是對的。自以為是,只會讓你失去很多的助緣。如果能不自滿、不自是,不自我宣傳,他人反而更能肯定你,更能顯出你為人隨眾隨緣。

第三、不自我誇耀,卻能見功:一個人在團體裡,如果經常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斷炫耀自己的貢獻,過分標榜個人,不但不能獲得長官的欣賞,有時還會因故不能升遷,這都是不懂得「功成不居」。所以有些人仕途坎坷、前途艱難,也就不難理解了。《道德經》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佛教也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若有成就,個人也只是眾緣之一。所以,不自誇,別人反而容易看到你的功勞。

第四、不自我堅持,而能長久:一個人不要太自我堅持、自我標榜。而是要多尊重別人的意見,多從善如流,那麼你的人格必為人尊,事業必能獲得別人長久的支持。

不恥下問,所以學問有成;放下身段,所以心更柔軟;禮賢下士,仁人義士才會集聚而來;虛心下氣,德風自會遠播。居下之學,大有內涵! ──摘錄自《星雲法語》〈居下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