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地藏經》註解03【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
by 趙永祥 2020-12-20 21:22:45, 回應(0), 人氣(767)

         《地藏經》註解03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解)十方諸佛,先稱讚歎美道:「釋迦牟尼佛,能夠在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的五濁世界,現出想也想不到、說也說不出的,大智慧、大神通的法力,來調伏眾生剛強難化的習性,要叫他分辨得出、知道苦和樂的方法,是多麼辛苦了!」所以再各叫他侍從的菩薩,來問訊世尊,表示慰藉。(世尊即是釋迦牟尼佛。)

 

(釋)現在我先將五種濁,以及六種神通、十種神力,簡單的來說一說明白。

五濁說明如下: 

第一是見濁

見濁有五種,其中最烈的是我見。因為人都執定了有一個我,有我的身體,就生出了這種我的見解;有了我的見解,便要分別出旁人來了;因為我同旁人有了分別,便生出種種不平等、不合理的心思來;造出殺、盜、淫、妄等種種惡業了。

第二是煩惱濁

煩惱濁也有五種,第一種是貪,有了貪心,就這樣也要,那樣也要;這也捨不得,那也捨不得,不但永遠不能脫離這個世界,並且有貪心,就要造出種種惡業來了;第二種是瞋,碰到一些些不稱心的事,就要發火,一些也不肯忍耐,因發了這個瞋心,又要造出許多許多的惡業;第三種是癡,一些不明白道理,假的認作真的,真的反認作假的,正路邪路都分辨不來,像這樣自己不能覺悟的人,怎麼可以修道呢?第四種是慢,對了隨便什麼人,一味的驕傲,一味的自大,沒有一些虛心和恭敬心,這樣人隨便學什麼事情,都不能上進的,何況學佛法呢?第五種是疑,無論你做什麼事,一有了疑心,就沒有主見,要想做,又不想做,要不做,又想做,把心思都擾亂了,生出許多煩惱來,不得一些清淨,所以叫做濁。 

第三是眾生濁

是說眾生永遠在六道(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裏面,生生死死無了期,僥幸給你做了人,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若是墮到三惡道裏去,那更加有說不盡的苦了,像這苦沒有脫離的日期,所以叫做濁。

第四是命濁

一個人活在世上,富貴貧賤,都由命安排的,況且一年四季,寒暑風霜,無非催人老死,臨終一口氣呼出就了結,照此相像,人命同朝露一般,一眨眼就沒有了,真是危險得很呀!所以叫做濁。

第五是劫濁

有上面四種循環的濁造成最後的一個劫濁;但在這個時代,表面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個中劫裏各有二十個小劫,像水火、刀兵、瘟疫等等都是,到了壞劫,又會生出各種大災來,人的壽命,忽然加多,忽然減少,有這樣的壞處,所以也叫做濁。生在我們這世界上的眾生,都免不了受這五濁的苦楚。

還有佛有六種神通:

第一種叫天眼通

無論日間夜間,無論遠到幾千萬億里的路、幾千萬億的世界,無論多少的大山隔著,沒有一些看不見的,就是極黑暗的地方,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像我們凡夫,有了一張紙、一道牆遮阻隔,或是到了黑夜裏沒有光地方,就一些也看不見了。

第二種叫天耳通

無論遠到幾千萬億里路、幾千萬億世界,很輕很低的聲音,沒有聽不見的,連心裏起的念頭,也都能聽見;不像我們凡夫只能聽近處的高大的聲音,若遠一些,輕一些的,就聽不出來。

第三叫他心通

無論是什麼人心裏面的念頭,沒有不曉得的,無論什麼書,不用讀過看過,那書裏所說的道理事情,都會曉得的,不識字的人也會識字了;不像我們凡夫不要說旁人的念頭,就是你父子夫妻最接近最恩愛的人,他心裏起的念頭,也不會給你曉得一些的。

第四叫宿命通

無論是自己旁人的事情,無論這一世的、前一世、前十世、前千萬億世的事情,都會明白的;不像我們凡夫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也都記不得,那裏還會曉得前世的事情呢?

第五叫神足通

又叫如意通。只要你動一動念頭,十方無窮無盡的世界,就都可以走遍,並且一些不吃力,一些不煩難,高山大海,都不會阻隔的;不像我們凡夫憑你極強健極會走路的人,也不過一天走一百里罷了,若是碰到高山大海,就過去不得,或是有了大風雨,就走不來了。

第六叫漏盡通

漏字是什麼意思呢?

譬如一只破的瓶,把水裝進去,就都要漏出來。凡夫有了貪、瞋、癡等種種煩惱,他的念頭都會給煩惱牽了去,幹出種種的惡業來,守不定自己的心,像這只漏瓶一樣;漏盡就是這種漏的壞處,完全沒有了,把貪瞋癡種種煩惱,一齊去得清清淨淨,一些也沒有,因為這樣就可得到大神通。


有了這六種神通,自然會有下面十種神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

二,知過去未來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領解智力;

六,知世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須知濁世不易住、神力不易現、剛強眾生不易化、苦樂法不易知,而我佛能住能現能化能知,甚為希有、甚為難行能行,所以十方諸佛既讚歎了,又遣侍者慰問世尊。所謂惟佛與佛乃能知之。這一段文,就是發起全經的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