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慧倫法師講授:六祖壇經-6 自性高級的修行法門 (第六懺悔品)
by 趙永祥 2021-09-01 08:22:01, 回應(6), 人氣(1124)

  六祖壇經第六集(第六懺悔品)


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講授:六祖壇經第六集

六祖壇經-6 自性高級的修行法門 (第六懺悔品)

 日期:2021年7月22日


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FgdvhkD3M&list=PLyKHEjPXNGSVGCVbkO_JlJRMEpo_L-DtL&index=6
 





人間佛學院



回應(6)


喬茹文字編譯第九輯集要與心得感言(一)

日期:2021.08.10

「南能北秀」頓漸之分的緣起

時祖(六祖)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

時祖師(六祖)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本輯以志誠是否為盜法細作,開啟六祖與神秀對靜坐、戒定慧的不同看法:

為何見性不需立方法與次第?
自性要靠自己覺悟,頓時開悟,頓時修證,並沒有一個漸進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諸法本來常自寂滅,還需要建立什麼次第呢?


說法、傳法、密傳、盜法之區別

星雲大師:
在佛教裡,講說佛法、弘揚教育,叫「說法」
把自己所思所證的傳給後人,或住持傳位給下一代,叫「傳法」
不是公開傳法叫「密傳」
不是公開參學求道,是私自來學習,叫「盜法」

星雲大師又說:「佛法其實也不是「偷盜」可獲得的。佛法要靠自己證悟自性,證悟自己的禪心,不是可以盜得來的。」

就讓我們本集,透過神秀之徒志誠來了解神秀與六祖頓漸之差異吧!


喬茹心得:
本集的頓漸探討,直接了解到神秀與六祖的實踐禪學的方法。
禪並非我們所表面認知不坐禪就是真的不坐禪,六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並非不坐禪,而是參禪修道需要用心去參,光是像木頭人打坐,是不一定能夠開悟的。因此法本無頓漸,而是人有根器利鈍之別,故方法有別。

在前幾集提到神秀漸修方式的對待法,面對是小根之人,也不無道理。其實最後回歸的還是六祖的自性本心。

但是在透過問答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六祖所謂的心地法門,是不受地域、時間等影響,處處皆是習禪處,以行住坐臥皆是禪來說,心地法門考慮到當代人間佛教強調的「人要的」,六祖大師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反而是更適合現代人,不需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只要懂得心地法門用功的道理,對現代人來講,反而是較簡易、可行的修行道路。




喬茹文字編譯第九輯集要與心得感言(二)

喬茹心得:
本集的頓漸探討,直接了解到神秀與六祖的實踐禪學的方法。
禪並非我們所表面認知不坐禪就是真的不坐禪,六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並非不坐禪,而是參禪修道需要用心去參,光是像木頭人打坐,是不一定能夠開悟的。因此法本無頓漸,而是人有根器利鈍之別,故方法有別。

在前幾集提到神秀漸修方式的對待法,面對是小根之人,也不無道理。其實最後回歸的還是六祖的自性本心。

但是在透過問答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六祖所謂的心地法門,是不受地域、時間等影響,處處皆是習禪處,以行住坐臥皆是禪來說,心地法門考慮到當代人間佛教強調的「人要的」,六祖大師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反而是更適合現代人,不需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只要懂得心地法門用功的道理,對現代人來講,反而是較簡易、可行的修行道路。

透過生活能夠直接地去學習,只要能領悟六祖心地法門,回歸自心本性,是相較於去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對待法更究竟。

當然如果是對待法,的確是需要面對內外情境,生活中對境所生,實際的一個修習對象,但透過對心地法門的認識,暸解這只是方便對治之法,最後還是要回歸於「離一切相即佛」的自性本心,才是究竟之道。

非常感謝有這樣的因緣能夠透過師父的講座,了解到六祖心地法門的核心價值——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慧倫法師在本集中到: 釋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為順應世間而示現的應身佛。因為無形無相,眾生易生斷滅見。所以,在佛法裡講,「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也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你有見,有這個、有那個還好,如果你執無、執空,生起斷滅空見,那是很危險的。所以,我們不可以生斷滅見,我們要從佛的應化身上,再進一步的體會無為自性的法身。
在人間佛教的修行中去悟道、去覺悟,人間佛教修行契合六祖壇經的要義:如何藉由人間佛教明心見性並找到本來真實面目

「何名千百億化身

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才。

「何名千百億化身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慧倫法師在主講:
自性高級的修行法門:第六 - 懺悔品中認識自性與人間佛教中有一段重點感受頗深 如何藉由人間佛教找到自性的清靜就必須時時對自己的過失懺悔,就必須時時關照自心的變化! 「罪業皆由心造,一切法皆空」 以下是個人在人間佛教的修行中對於「懺悔」的體悟,分享如下 何謂「懺」? 又何謂「悔」?
懺是懺除過去的不是,從前所有不善業,愚迷、憍誑、嫉妒等不是,現皆懺除、永不再做,是名為懺。
悔是悔改今後的過失,從今以後、所有不善業,愚迷、憍誑、嫉妒等不是,今已明白,悉皆斷除、永不再做,是名為悔, 兩者合起來名懺悔。


末學在高等教育近二十年的教育服務之觀察

在周邊教學環境中,常有看到一些現象,並產生一種體悟 凡夫愚迷,只知懺除從前的不是、不知悔改於將來,因不悔改、前罪不滅、後過又生,
因此又怎樣說得上懺悔呢?


如何藉由人間佛教找到自性的清靜就必須時時對自己的過失懺悔,就必須時時關照自心的變化! 「罪業皆由心造,一切法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