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慧倫法師: 星雲大師《六祖壇經》序與慧倫法師十集《六祖壇經》完整錄製感言
by 趙永祥 2021-09-01 16:06:07, 回應(3), 人氣(1366)

星雲大師《六祖壇經》序與慧倫法師十集《六祖壇經》完整錄製感言


大家吉祥:

  在面對疫情的這幾個月期間,佛光山法寶堂為因應疫情所中斷的現場上課,改採錄影存檔,每週在YouTube線上直播教學的方式,圓滿完成了一到十集《六祖壇經》選讀 錄影直播的工作。

   另外,在傅兆川居士的慈悲贊助、喬茹居士的發心做文字旁白編輯的協助之下,至今天也終於圓滿了法寶堂所錄製,一到十集《六祖壇經》選讀錄影的完整文字旁白工作。

  這件事對於未來有因緣看到影片的學佛者,或是對於《六祖壇經》和禪有興趣的禪者,能產生多大或多少的助益?我想這有待未來因緣的迴響,現在不得而知。
  我想這一切都是為了要利益所有跟佛道有緣的眾生,從清淨心出發所做的法供養,是一個學佛者為利益眾生所發的一份菩提心。

    但願能為面對疫情紛擾所惑的有情,提供一方佛法的淨土,為有心於菩提道的眾生,提供一點禪法的參考,彼此互勵互勉,共成佛道!

    十集《六祖壇經》完整字幕版可以點擊以下網址:


    全集錄影的好處,就是可以下載、或隨意倒回到不清楚或漏掉的地方,再行推敲,因為禪需要起疑情,道要由心來悟。

    最後,完成了完整字幕版十集錄影的上傳,應該也是對於在各地別分院《六祖壇經》課程的教學,盡己所能的做一個完整、負責任的交代。

                                       
慧倫 合十 

2021 ∕ 08 ∕ 27

回應(3)

【序】

《六祖壇經》的思想源流,必須從「禪的起源」─「拈花微笑」開始說起: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星雲大師:「佛陀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壇經》記載 禪宗六祖惠能 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惠能生於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漢傳佛教禪門南宗祖師,世稱 禪宗六祖,史學家陳寅恪 贊其:「特提出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圓寂後,真身不壞,被運回(廣東韶關)曹溪,其真身塑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六祖殿中。惠能圓寂後,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重要經典。


《六祖壇經》可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在大梵寺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這時《壇經》開始外傳,俗稱《六祖法寶記》。

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稱為「經」者。

中心主張是 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心地無非 自性 戒,心地無痴 自性 慧,心地無亂 自性 定。」佛法只為 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惠能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 名相 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壇經》認為「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 不了自性,不識 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又說:「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六祖壇經》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說: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下謙下是功,外行於禮 是德」

「不離自性 是功,應用無染 是德」

「自修性 是功,自修身 是德」。

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稱為「經」者。

中心主張是 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以定慧為本」,「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指出「法即一種,見有遲疾」,「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佛性本有思想與《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說一脈相承。

「心地無非 自性 戒,心地無痴 自性 慧,心地無亂 自性 定。」佛法只為 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惠能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 名相 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


《六祖壇經》同時還論述了什麼是功德,說: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下謙下是功,外行於禮 是德」

「不離自性 是功,應用無染 是德」

「自修性 是功,自修身 是德」。

又說:「功德需自性內求,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六祖壇經》認為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

「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