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慧倫法師: 人間生活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禪的修持理論與實踐方法(頁313-317)
by 趙永祥 2021-10-30 22:15:28, 回應(0), 人氣(399)
                 
                               人間生活禪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禪的修持理論與實踐方法

釋 慧 倫

(現任佛光山副住持)

                                           

一、前言

言及禪,就離不開禪定的修 持, 在《星雲大師全集26.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人間佛教的定學〉中提到: 

因為禪定能讓人「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因 此自古以來一直是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門。遠在佛陀 時代,修習禪定就已普及當時印度的宗教界,後來隨著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中國的禪宗祖師將印度注重瞑思的 風格,融入生活中,達到動靜一如的定境,開展出中國 獨特的務實禪風,對於中國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講到禪,很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拈花微笑」,這 是禪宗最古老的公案。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所說:佛陀登座拈花示眾,只有大迦葉尊者當下靈犀 相通,破顏而笑,於是佛陀開口說道:「吾有正法眼 藏,涅槃妙 心,實相無 相,微妙法 門,不立文 字, 教外別 傳,付囑摩訶迦 葉。」於是禪就 在「拈花微 笑」,師徒心意剎那交會之間傳了下來,並從印度傳 到中國,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質。

⋯⋯菩提達摩東渡來華,成為東土初祖。之後依次 相傳慧可、僧璨、道信,到了五祖弘忍時,門下又出 神秀與惠能,遂有「南能北秀」之分,並且從惠能後

「一花開五葉」,禪的花果更加枝繁葉茂,禪的智慧 也因此亙古流傳在人間。


所謂「南能北秀」,神秀本是五祖弘忍大師的首座 弟 子,曾 以「身是菩提 樹,心如明鏡 台,時時勤拂 拭,勿使惹塵埃」一偈示其心 境;惠能則於壁面另 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 惹塵埃?」表達其悟境,雖然當時未被印可,不過, 後來因為聽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 下大悟,並獲得弘忍印可,成為禪宗六祖,中國禪宗 後來的發展,更以惠能為正統。從此惠能以頓悟禪的 主張弘傳於南方,有別於北方神秀系的漸悟禪,世稱「南頓北漸」。 禪宗自六祖惠能以後,開演出曹洞、臨濟、雲門、

溈仰、法眼五派,故稱為「一花五葉」。此五家再加 上出自臨濟的楊岐派、黃龍派,合稱七宗,世稱「五 家七宗」,又作「五派七宗」。

禪,是佛法的核心,是中國佛學的骨髓,也是中國 文化的結 晶,太虛大師 說:中國佛學的特質在 禪。 禪,不但是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尤其 宋朝以後的孔、孟、老、莊各家學者,無不學禪、研 禪。「禪解儒道」、「禪儒相融」的結果,佛教不但 影響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融和了中國文化,並且孕 育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佛學精髓禪學。

近代由於敦煌禪籍的發現,學術界對禪宗的研究逐 漸重視起來,所以有胡適、呂澂、鈴木大拙等國際知 名學者投入禪學研究,於是在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大陸人間生活禪出現了一股禪學研究的熱潮,甚至席捲歐美,形成一 股禪學熱。

禪宗雖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說,但是「不立文字」並非「不依文字」,如六祖惠能:「謗 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語,言語 即是文字」;「教外別傳」也非「不依經教」,而是要 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與經教。須知文字、經教是「標月 指」,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1]

但是如何從文字、經教的「標月指」,讓現代人也有 機會從生活中,發現自己的自心本性?

 

關於這一點,星雲大師也提到:

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婆心切」,每每在化世因緣中,或講說,或著述,或頌 古,或評唱等,因而留下無數的禪門語錄與禪宗公案傳 世。後來的禪者更據此把禪分為如來禪、祖師禪、大乘 禪、小乘禪、公案禪、話頭禪、棒喝禪、默照禪、止觀 禪、文字禪、南宗禪、北宗禪、凡夫禪、外道禪、老婆 禪、野狐禪、鸚鵡禪等不同的種類。到了現代,甚至有所謂山水禪、戶外禪、隨心禪、企業禪等。[2]

 

1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臺北:香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年,頁 132-134


2.關於眾多名目、類別的禪,星雲大師提出他的看法:

其實禪是有系統、有脈絡的,禪的名目再多,應不離 其根本精神,禪就是統一、集中,最好不要橫生枝節, 否則注重枝末,將會找不到本家。[3] 

二、「人間生活禪」的出處

在《佛光禪入門》一書序中,星雲大師(後,簡稱為 大師)為「人間生活禪」正名:

禪是什麼?禪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不能 用語言文字表達的。過去我曾說:「禪師的棒喝啐啄, 是教禪;禪者的揚眉瞬目,是論禪;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是行禪;趙州八十尚猶行腳,是修禪;只管打坐, 是參禪。」

禪師們以不同的生命特 質,向世人說明無論是教 禪、論禪,或行禪、修禪、參禪,禪,都不離人間。 

2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134

3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134

所以,禪宗又叫「佛心宗」,即因其最接近佛陀人間 佛教的本懷;這也是我將佛光禪法定名為「人間生活 禪」的原 因。因 此,何 謂「人間生活禪」?慈悲喜 捨、廣結善緣、直下承擔、精進奮發、不變隨緣、依 戒生活、知足淡泊⋯⋯,無一不是「人間生活禪」!    [4]

三、「人間生活禪」修持體相用的探索

(一)「人間生活禪」修持的體從「禪定一如」

「禪悟體證」到「般若自性」

1.   大師所提出「禪定一如」的修持定慧觀

真正的禪定,不在於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於內心能 源的開展,因此參禪要「止觀雙修」、「定慧等持」。

所謂「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心歸於專注一境的 狀態;「觀」就是開啟正智,正確觀照諸法,而斷滅諸結 煩惱。止的意義偏向消極的防遮性,觀則具有積極的建設 性,二者必須並修,才能達到定慧一如,斷惑證真的效果。 關 於「 禪 定」, 六 祖 惠 能 大 師 在《 六 祖 壇 經. 坐 禪 品》裡,做了如下的詮釋:「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所以,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 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 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 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

佛教的許多詩偈或古語都可以用來說明「 禪定一如」,例如: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禪)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禪)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內定)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

註4  釋星雲:〈《佛光禪入門》序〉,《人間佛教序文選 2》,《星雲大師全 集 202》,頁 173-174


外禪內定,就是內外一如,就是禪定雙修;能夠禪定 雙修,則外禪可以影響內定,有了內定,自然就有外禪。[5]

2. 大師所提及「禪悟體證」的境界

悟才是參禪入定的真正目的,禪師們悟道之後,山仍是 山,水仍是水,只是山河大地與我一體,任我取用。所謂

「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道,就是自 家風光,是不假外求的⋯⋯

⋯⋯悟需要機緣和 合,針鋒相 對,才能參透消 息。 就好比收音機要調準頻率,照相要對好焦距,才能聲音清 晰,影像鮮明。

⋯⋯馬祖道一禪師教嫂 嫂(聽吊在空中的雞蛋)悟 道,雞蛋從半空中掉了下來,發出「崩」的一聲,嫂嫂一 聽,悟了 原來物我合一,心外更無一個真實世界,這 一聲打破了裡外、人我,而臻於如如。可見,只要思想統 一、精神專注,就是無情也能說法悟道。

⋯⋯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 頭,有時忽然靈光一現「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 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間回到久別的故鄉,見到了睽違 的爹娘,「忽然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

⋯⋯悟是親證的體會,悟是明確的觀念,悟是透視的 能力,悟是自性的覺醒,悟是明白的領會。悟是「生死一 體」,⋯⋯「動靜一如」,⋯⋯「有無一般」,⋯⋯「來 去一致」!悟,使我們從矛盾中得到統一,從複雜中發現單純,從障礙中找到通達,從枷鎖中獲得解脫!

⋯⋯從丹霞禪師燒佛像的公案來看,悟道後的丹霞禪 師,以大智大悲洞然佛的法身遍滿宇宙虛空,充塞無量沙 界,佛與眾生如如平等,唯有證悟自性如來,才是真正見 佛、敬佛的人。

⋯⋯從悟道後說「師姑是女人做的」的公案來看,師 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證悟諸法普遍平 等,才真正的了然。

5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集 26》,頁 135-137

悟 是 水 到 渠 成, 悟 是 一 針 見 血。「 悟」, 是 語 言 所 表達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顆糖,感覺很 甜、很好吃,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 使說破了嘴皮,沒有吃的還是不能體會;「悟」就像這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自證自覺境  界,所以禪宗說「悟」是「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的。

⋯⋯「悟」是絕對可以體驗的一種境界。由悟之中, 可以體驗到「生命的奧祕」,生命是無限偉大、無限喜悅 的存在。⋯⋯領略出「時間的永恆」,一剎那、一轉瞬都 可以通往永恆的瀚海。⋯⋯體會「空間的無邊」,一花一 世界,一葉一如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體認

「人我一如」,原來你和我不是兩個人,你和我是一體一 如的。

「悟」是有聲音的,「悟」的聲音怎麼樣?是「崩」 的 一 聲, 震破 混 沌 矇 昧。「 悟」 也 有 速 度, 用「 電 光 石 火」來形容還不及萬分之  一。「悟」的形  象,是粉碎虛空,消滅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實光明! 悟,是一個非常快速、突然,料想不到的狀態。⋯⋯

開悟之後再返觀世間諸有,如盲重光,煙霧盡散,可以如 實地看清山河大地的本來面目。[6]

3. 大師認為「般若自性」,就是「本來面目」

佛教認為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煩 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

⋯⋯談到般若,人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 何找到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 目」,就是「般若自性」。

⋯⋯為什麼佛陀早已證悟成佛,而我們卻還在生死輪 迴呢?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般若自性發掘出來,就 如月亮被烏雲遮蔽,所以不能放出光明。現在如果我們能 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在人間 生活不僅富貴榮華,更是一種無上的解脫自在。

⋯⋯般若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哲學,般若就是 我們的法身、真如,般若是眾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 身裡,沒有生、佛的名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 所以經中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6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140-150

⋯⋯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本來不可說,也不容易 說,但為了便於大家瞭解,我把它分為四個層次,即:眾生 所能瞭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三世 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般若。[7]

般若如暗室的「光」,能照破我們心地的無明,銷融 人我之間的差別對待,讓我們的心不被外境的苦樂所動, 進而把執著的凡情轉為對眾生的慈悲。如《八大人覺經》 說:「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般若之用,能 淨化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樂 是同體,淨穢是一如,貧富能自在,有無能平等。尤其若 能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的自受用以外,進而發 起慈悲度眾之心,令「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令入無餘涅 槃而滅度之」,這正是般若功用的極致發揮。[8]

(二)「人間生活禪」修持的相

外相上,從「祇管打坐」,到「藉事練心」「觸目即 是」的修持。

1. 初學參禪者透過傳統打坐方式體驗禪悅妙味的修持方法不能否認的,禪雖然不是坐,也不是臥,當然更不是 立,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體驗禪悅的妙味,想要透過修定來 參究自己的真心本性,打坐仍是初學參禪的人應有的必經 過程,所以參禪首先必須懂得一些坐禪的基本常識,掌握 一些根本的坐禪要領。如天台《小止觀》說,初學坐禪, 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以下先將傳統的禪修方法與內容,略述如下:

(1) 毘盧遮那七支坐法:

是坐禪調身的最佳姿勢,分為七個要點:

盤腿:端坐盤腿,跏趺而坐。

結印:安手結印,置於膝上。

直脊:背脊豎直,不可靠壁。

收頸:頭面要正,頸靠衣領。

平胸:雙肩應平,輕鬆自然。

抵顎:嘴唇抿合,舌抵上顎。

斂目:斂目平視,觀照自心。 

註 7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慧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226-228

註 8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慧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286

(人間佛教管理思想與實踐修持書冊頁碼 P.313-317 作者:慧倫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