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趙博士財經分析之180 《全球門戶》計畫VS中國大陸《一帶一路》計畫之分析
by 趙永祥 2021-12-09 06:50:12, 回應(3), 人氣(721)

趙博士財經分析之180 《全球門戶》計畫VS中國大陸「一帶一路」


EU執委會在2021127日宣布將啟動《全球門戶》計畫以協助全球發展中國家興建鐵路等基礎設施。對此,《金融時報》分析,《全球門戶》明顯是為了抗衡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但卻缺乏適當資金與明確目標,「歐洲版一帶一路」恐走得步履蹣跚。甚至,歐洲雖想有別於一帶一路,主打不利用債務陷阱建立依賴關係,但報導卻認為,歐盟就是要建立依賴關係,只是歐洲的依賴更平等、自由與繁榮。

正如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20219月份的承諾,「歐洲在中國擁有的銅礦區,或在中國擁有的港口間修築完美的道路,這一點都沒有意義。面對這類投資,我們要更聰明」。

《全球門戶》是否如能創造更多主動性與效益性全看三項指標:

一. 它的規模是否足以和「一帶一路」相抗衡。

二. 其僅限於支援基礎設施中的軟體,還是進一步分享軟體,也就是藉由歐盟法規與規範的植入,進而促成夥伴國家的經濟整合。

三. 是否能擁有更鼓舞人心的名字,如馬可波羅計劃。

 

《全球門戶》以協助全球發展中國家興建鐵路等基礎設施。能否與中國一帶一路計畫相比

從規模來看,布魯塞爾承諾7年內要提供3000億歐元。儘管有人質疑該筆資金來源,可能來自私人投資者;但《金融時報》指出,要是真的能興建3000億歐元的基礎設施,反對意見就顯得無足輕重。因此,問題不在於資金來源,而在於資金量。


以下幾項是筆者近年之觀察所得

觀察所得1

COVID-19新型冠狀肺炎大流行前,中國一帶一路計畫每年資助額就超過1000億美元。相較之下,《全球門戶》的比重似乎偏低。

觀察所得2

筆者認為,儘管與大陸一帶一路資金量相比,歐盟版或許顯得誠意不足;但若全數實現,依舊能產生相當龐大的衝擊;更何況,歐盟有意整合其軟體至硬體之中。

觀察所得3

在《全球門戶》中,明確揭示基礎建設計畫會讓沿線國家與歐盟間的數據隱私、數位競爭法規以及歐洲運輸標準,進一步加以融合。

觀察所得4

如果歐盟有意與「一帶一路」抗衡,其別無選擇,只能按照自己形象塑造對外經濟關係。這關乎利害,但歐盟領導人很少敢赤裸裸地公然說出。布魯塞爾喜歡強調自己是「連結」,而非「依賴」;這可以理解

觀察所得5

英國新任情報局長強調「一帶一路」透過債務或數據陷阱創造依賴。《全球門戶》的重點就是為各國提供一個比大陸陷阱更好的替代選項。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20219月份所提出的一項論點

「歐洲在中國擁有的銅礦區,或在中國擁有的港口間修築完美的道路,這一點都沒有意義。面對這類投資,我們要更聰明」。

觀察所得6

歐盟建立的互相依賴關係將具平等、自由與繁榮之合作意義

歐盟想要也應該想要與燈前的亞洲與非洲國家建立一依賴關係之合作,因此法規匯流是達成此一目的的辦法。

觀察所得7

正如EU執委會在2021127日宣布將啟動《全球門戶》計畫所揭示的目標,「強化數據、運輸與能源網路」,並提供「供應鏈整合」。事實上,這與北京所追求並無不同;一帶一路就是要讓所有的經濟關係朝中國大陸傾斜並適用其規範。

但歐盟與北京相異之處,在於大陸創造的依賴關係並不是都平等的;相較之下,選擇與歐洲聯結比加入一帶一路更能獲得自由與繁榮。 

觀察所得8

夥伴國的承擔與所扮演之角色

此外,《全球門戶》看起來像一連串彼此不相關的建設案。換言之,當這些建設項目整合為同一網路時,會呈現何種願景,以及如何整合出明確願景,歐盟缺乏具體地描述。歐盟如果是想建立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經濟體系,就該更誠實的說出來,如此《全球門戶》的沿線國家也才能更有效地協調。

觀察所得9

另一個值得思考之問題是

如果《全球門戶》試圖打造以歐盟為中心的網路,夥伴國家該發揮合種作用,目前歐盟還沒做出具體論述。但這卻是夥伴國家在物理、法律、制度等層面,與歐盟市場建立聯繫的正面機會。這種聯繫遠較單純簽署貿易協議還要更深入,而這也足以吸引沿線國家向北京的基礎設施補貼說不。


Written by Dr. Chao Yuang Shiang (趙永祥博士)

Faculty, Dep. of Finance, Nan Hua university

 (南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財務管理研究所 專任助理教授)

 09-December-2021

 


回應(3)

本研究後記

面臨全球圍剿,中國已經積極在境內推動「國內大循環」提振經濟

Nowadays,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正面臨的經濟與金融困境


2020年第1季結束時,全球許多主要股市都比今年初大跌20%-30%,一些精明的市場人士卻抓住季底投資組合會自動調整、資金大量流入股市的機會,搶先布局,不但先平掉空單,且立即做多,使上周美股出現1930年代以來最大的單周漲幅,並促使一些人士宣稱市場已經觸底。市場此種反應,與許多人士仍一味抗拒四項不確定性的心態相一致,而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攸關全球經濟、社會、企業與市場福祉。

這三項不確定性因素包括:

1.肺炎疫情造成經濟「驟停」的時間與嚴重性,事實上將由醫療進展來決定,並不是經濟及金融問題。


2.各國採取擴張政策,對困難的企業與家庭注入現金,以防止流動性問題不致造成更嚴重的破產,這究竟能持續多久?
一些財務風險更嚴重的國家,包括新興市場在內,將如何負擔政策性支出?

3.當相互緊密連結的國家、區域與全球經濟「驟停」之後,要重新啟動絕非易事。


在這一波COVID-19(新冠病毒)對全球性經濟與金融造成的嚴重衝擊持續在擴大紓困預算是在已經堆高的債務基礎上加債。2019年底各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債務占GDP比重可分成三類:

第一類(低債務比):
台灣、中國大陸與德國分別為33%、56%與59%,屬偏低者;

第二類(中債務比)
美、法、英分別為106%、99%與90%,屬中等財政次字

第三類(高債務比)
日本是238%,明顯偏高

Notes: 這些數字還不包括後續可能增發的公債以及已有的民間公司債。


中國大陸二○一七年公司債GDP占比就高達186%。政府在疫後償債時必然「與民爭債」,產生排擠效果。此次各國紓困措施在規模、立法速度及執行便捷度上,也是前所未見,包括提供失業者或受創企業救助、展延貸款,或直接發放現金。


儘管第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復蘇超出預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7月中旬會見數十位大型民營企業家時承認,中國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許多企業與經營個人面臨「前所未有的衰退壓力」,希望這一些大型企業可以為祖國做出更大貢獻。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7月21日在北京召開私營企業家座談會,共有50多位中國私營企業及外資企業代表參加。與會大型企業包括被美國制裁的視頻監控供應商海威視康,以及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也包括微軟、松下等外資企業。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提出,企業家要「增強愛國情懷」,同時強調要保護企業、個人等「市場主體」。從兩年前「國進民退」到如今鼓勵民營企業發揮更大作用。


筆者認為,在全球經濟衰退及外交挑戰的雙重夾擊下,習近平的講話顯示他在從過去幾年間愈發激進的路線上後退,如今寄希望於私營經濟可以幫助他和中共度過危機。但在全面高壓管制的中國,這個路線要想行之有效,還會面臨不少難題。






以下幾點重要觀察所得,分析於后

重要觀察1. 
提出「國內大循環」與「保護私營企業」主張救中國經濟

習近平在這次會議上再次強調先前提出的「國內大循環」路線,即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說法最早由習近平在今年五月份「兩會」期間提出。自新冠疫情以來,中國外貿受到嚴重衝擊,前景不容樂觀。而「國內大循環」瞄凖中國國內市場,希望通過擴大內需、刺激內部消費與投資,完善產業鏈與供應鏈,幫助中國度過危機。

在世界經濟走下坡路的今天,中國希望通過「國內大循環」避免跟世界經濟一起下行,在這方面避免同國際接軌。在此一情況下,市場經濟的作用再度被重視。

重要觀察2.  
2018年,在習近平個人權力通過「修憲」實現極大化後,中國國內出現「國進民退」論聲音,外界判斷,中國領導層認為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退場。之後兩年間,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前景一直不甚明朗。

重要觀察3.

中國企業"出海"也因中美貿易戰爭關係大幅降溫受到極大打擊

2020年以來,中國國際化最成功的品牌「抖音」海外版「TikTok」由於「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在美國發展遭遇阻礙,華為也被禁止參與英國5G項目建設。習近平強調,要「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推動企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均不景氣的情況下,習近平此次的表態是他對自己此前路線的修正。

重要觀察4.

中國特色全球化目前遇到了很大挫折,因此強調「國內大循環」顯示習近平在「為退回到以國內內需為主要市場的經濟民族主義、經濟孤立主義做凖備」,既是一個「被迫的選擇」,也是「習近平向技術官員作出的讓步」。

重要觀察5.

邀請大型企業主動為國分憂
2018年習近平曾在「兩會」人大閉幕式上強調,「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與會人員名單中,參加座談會的中國企業代表既來自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也有光纖通信、半導體芯片、石油化工、家電零售等行業,還包括微軟、松下等外資企業,覆蓋範圍十分廣泛。習近平向這一些與會企業家提到,希望企業家們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增強愛國情懷。

重要觀察6.

習近平要求企業家更加「愛國」,是先前激進路線的明顯讓步

2018年習近平曾在「兩會」人大閉幕式上強調,「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而如今面對企業家們,他將這一路線收回到「愛國統一戰線」這個傳統統戰路線上。在這個路線上,愛國是唯一的要求。這是習近平對自己激進路線的讓步。

重要觀察7.
有數位企業家在會上發言,他們的話題與加強科技創新、吸引人才及「十四五」規劃有關。中國的企業家「大部分都是愛國的」。而習近平的「愛國」要求,指向的應該是希望中國企業家貢獻在加大國內投資、促進國內就業市場上。中國企業家大部分都在中國,習近平期望這一些企業家如果有投資,盡量在國內投資、或是請人,都需優先以中國為中心。

重要觀察8.

雖然中國領導階層想要盤活國內市場,但中國高企的失業率等因素使得這個任務面臨困難。中國官方失業率今年長期徘徊在6%左右,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而實際的失業率可能更高。而今年二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在扣除價格因素後出現數十年來首度負增長。


結論

中國積極推動「國內大循環」提振經濟新路線所面臨之挑戰
  

針對新的發展路線,習近平在會議上提出四個政策要點:向企業推出紓困優惠政策,通過制度和法律建設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同時要構建清廉親切的政商關係,還要支持個體工商戶的發展。中國新的刺激計劃需要針對中小企業,因為他們是中國經濟的命脈,同時還要覆蓋私營企業以及家庭消費,但這樣的刺激方案會更加棘手。

「將資金引導至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甚至家庭,需要重新思考稅收政策和其他更複雜的政策,這非常具有挑戰性。

中國國內高壓管控態勢沒有鬆懈,這是妨礙內部大循環的根本問題。高度統治  之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放開管制,去規制化,但目前看不出有行之有效的做法。雖然中國領導階層想要盤活國內市場,但中國高企的失業率等因素使得這個任務面臨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