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慧倫法師: 人間生活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禪的修持理論與實踐方法(頁317-325)
by 趙永祥 2022-02-14 23:05:46, 回應(0), 人氣(432)

                 
                                         人間生活禪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禪的修持理論與實踐方法

釋 慧 倫

(現任佛光山副住持)

                                           

3. 大師認為「般若自性」,就是「本來面目」

佛教認為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煩 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

⋯⋯談到般若,人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 何找到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 目」,就是「般若自性」。

⋯⋯為什麼佛陀早已證悟成佛,而我們卻還在生死輪 迴呢?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般若自性發掘出來,就 如月亮被烏雲遮蔽,所以不能放出光明。現在如果我們能 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在人間 生活不僅富貴榮華,更是一種無上的解脫自在。

⋯⋯般若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哲學,般若就是 我們的法身、真如,般若是眾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 身裡,沒有生、佛的名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 所以經中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 自他之形相。」

⋯⋯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本來不可說,也不容易 說,但為了便於大家瞭解,我把它分為四個層次,即:眾生 所能瞭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三世 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般若。[7]

般若如暗室的「光」,能照破我們心地的無明,銷融 人我之間的差別對待,讓我們的心不被外境的苦樂所動, 進而把執著的凡情轉為對眾生的慈悲。如《八大人覺經》 說:「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般若之用,能 淨化我們的思想,提升我們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樂 是同體,淨穢是一如,貧富能自在,有無能平等。尤其若 能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的自受用以外,進而發 起慈悲度眾之心,令「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皆令入無餘涅 槃而滅度之」,這正是般若功用的極致發揮。[8]

(二)「人間生活禪」修持的相

外相上,從「祇管打坐」,到「藉事練心」「觸目即 是」的修持。

1.    初學參禪者透過傳統打坐方式體驗禪悅妙味的修持方法

 

[7]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慧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226-228

[8]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慧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286


不能否認的,禪雖然不是坐,也不是臥,當然更不是立,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體驗禪悅的妙味,想要透過修定來 參究自己的真心本性,打坐仍是初學參禪的人應有的必經 過程,所以參禪首先必須懂得一些坐禪的基本常識,掌握 一些根本的坐禪要領。如天台《小止觀》說,初學坐禪, 當調五事:調食、調睡、調身、調息、調心。

以下先將傳統的禪修方法與內容,略述如下:

(1) 毘盧遮那七支坐法:

是坐禪調身的最佳姿勢,分為七個要點:

 盤腿:端坐盤腿,跏趺而坐。

 結印:安手結印,置於膝上。

 直脊:背脊豎直,不可靠壁。

 收頸:頭面要正,頸靠衣領。

 平胸:雙肩應平,輕鬆自然。

 抵顎:嘴唇抿合,舌抵上顎。

 斂目:斂目平視,觀照自心。

(2) 六妙門:

為天台智者大師所作,是進入涅槃的六個禪觀法門, 分別是:

 數息門:數息(從一至十)攝心,為入定的要法, 所以是第一妙門。

 隨息門:隨息之出入而不計其數,如此自然容易引發禪定,所以是第二妙門。

 止門:心止則諸禪自發,所以是第三妙門。

 觀門:觀五蘊是虛妄的假有,以此破種種的顛倒妄 見,可以開發無漏的方便智,因此為第四妙門。

 還門:收心還照,知道「能觀」之心非實,則我執 自亡,無漏的方便智自然明朗,所以是第五妙門。

 淨門:心無住著,泯然清淨,則真明的無漏智因此 而發,自然斷惑證真,所以為第六妙門。

此中最關鍵的是隨息,是從動到靜的過程;另一個是 觀息,是從靜到動,從定發慧的關鍵。在觀息裡面,觀看 到呼吸的進出,如同生命的輪迴,也像是生滅的交替,如 此與佛法無常苦空相應,從中體驗到三法印、四聖諦的真 理,就能破除我執,然後才能再到還淨的更高境界。

(3) 五停心觀:

還未進入「定」境時,可輔以「五停心觀」來治心。

(4) 四念住:

修持達到心神靜止,須進一步修習四念住的觀法。

(5) 九住心:

修行一段時日後,可透過「九住心」,勘驗自己修行 的進度。

 內住:參禪打坐時,最初繫心一境,使心住於內,不外散亂。

 續住: 最初所 繫縛的 心,其性 粗動, 不能使 它等 住遍住,所以當心對外在的對象起作用時,即於所緣的境 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令心遍住微細。

 安住:心雖然攝持令內住、續住,但是仍然還會有 失念、散亂的時候,所以當心一外散,立即察覺,攝心還 住於所緣中。

 近住:此時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 失。因為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知,先將它制伏,不令此 心遠住於外,稱為近住。

 調 順:深知禪定的功德殊 勝,了知 色、 聲、 香、 味、觸及貪、瞋、癡、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亂的過患, 因此,能將心調伏,不使流散。

 寂靜:以內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擾動的惡尋 思及隨煩惱,使心調伏,不再流散。

 最極寂靜:由於失念的緣故,前面所說的各種不正 尋思及隨煩惱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 斷滅。

 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而定力得 以相續。

 等持:就是平等持心,由於數數修習的因緣,功夫 純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運相續,無散 亂轉。修定至此,已經是即將入定的階段了。

此外還 有(6)四料簡、(7)破三關、(8)四禪八定、(9)止觀雙修、(10)因緣觀。[9] 


2.  動態的「藉事練心」、「觸目即是」的修持方法

參禪究竟是坐 呢?還是臥 呢?還是站 呢?六祖大師 說,禪非坐臥;坐、臥、立都不是禪。所以,六祖大師曾 對志誠禪師說:「住心觀靜是病,不是禪。」

那麼,如何才是禪呢?紫柏大師曾經這樣說過:

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苦;如能護念,罵佛猶益真 修。

禪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禪的方法之一。 如南嶽懷讓禪師問:「譬如牛拉車,車子不走,是打車子 呢?還是打牛呢?」

打車子沒有用,參禪,要緊的是觀心、用心。你要想 明心見性,光是用身體打坐,並不一定有很大的效果,所 以,參禪打坐,用心第一。

唐朝瑞巖禪師經常自言自 語:「 主人 公,你在 嗎? 在,在!」不知者以為他瘋癲,知者瞭解那是一種深刻的 禪修功夫,用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片刻都不離開當下。

 

[9]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153-162


禪者參禪,心要專注當下,要懂得止息觀心。止息, 就是不為外境所動;觀心,就是看到自己的心。中國禪宗 以搬柴運水、出坡作務來修習禪定,藉事練心,就是要找 回自己的本來面目,因為「明心見性」才是禪定的最終目 標。[10] 禪不是離開生活,也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 是在言行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 分別妄念⋯⋯,則隨時隨地生活裡都有禪。

[10]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152-153

[11]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164-165 


(三)「人間生活禪」修持的用

一切時中從日用起居、舉止動靜、心境轉換、佛殿禪 堂到與大自然同步。

禪本來就很有人間性,古來的禪師莫不從生活作務中 參禪悟道,但是後來慢慢走了樣,成為枯木禪、小乘禪, 因此現在「人間佛教的定學」,重新又再提出一些生活的 禪修法門,只是希望為人間散播一點禪的種子,祈願人間 佛教的生活禪能如一把鑰匙,開啟世人迷濛的心靈。[12]

[12] 釋星雲:〈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戒定慧》,《星雲大師全 集 26》,頁 173


禪是遍一切處,參禪的方法很多,現在只舉四十法,供大家做為日常修學禪法之參考:(為利於理解,筆者將四十法梳理成五大類)

1. 生活中日用起居的生活禪

(1) 飲食 禪:過去禪師每有學僧問 道,總 說:「吃飯 去!」吃過飯就說:「洗鉢去。」禪不在別處,只在行住 坐 臥,喝茶吃飯之 中,因為離開了生活,就把禪定架空了。

(2) 茶藝禪:禪有禪的味道,茶也有茶的道,每次泡茶 時,茶水的冷熱、多少、苦澀、濃淡,都能掌握得恰到好 處,所謂「茶禪一味」,能夠把茶泡得爐火純青、清淡入 味,就是有禪了。

(3) 作 務 禪: 百 丈 禪 師 的「搬柴運水, 無非是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不是不做事,日本禪師在庭 院裡拔除草地上的枯 草,他如果使用除草 機,那就不是 參禪了。禪就是一點一點的,從尋常作務中磨練出身心一 致,內外一如,所以歷代禪宗的祖師如六祖舂米、臨濟栽 松、仰山牧牛、玄沙砍柴,出坡作務,就是禪。

(4) 書中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能夠浸淫在詩書字畫裡,不斷變化氣質、淨化身心,那也 能走進禪的世界。

(5) 詩文禪:禪雖然不立語言文字,但古代的文人雅 士,他們的詩文,都能表達禪意,如蘇東坡、王維等,在 禪師的禪詩裡,信手拈來,都有禪。

(6) 梵唄禪:梵唄就如現代的音樂,可以拉近人際之間 的關係,尤其隨著如天籟般幽雅和婉的梵音,可以讓人胸 襟開闊,心地澄澈,身心泯然與天地自然融和,所以古來 不少人從佛教的梵唄中開悟,唄禪師就是一例。

(7) 棋藝禪:中國的圍棋、象棋,西方的橋牌,如果除 去對勝負的執著,而能取其集中思想,深入分別中的無分 別,那也是接近禪的境界了。

(8) 義工禪:義工可以從事行善的工作,也可以做一 個參禪的行者,如果在從事義工當中,心思集中,意念統 一,人我雙亡,利害不計,所謂「欲作佛門龍象,先作眾 生馬牛」,為人服務,發心奉獻,福德因緣具足,自然就會有禪心了。


摘錄自人間佛教管理思想與實踐修持之人間生活禪 P.317-P.325

(人間佛教管理思想與實踐修持書冊頁碼 P.317-325 作者:慧倫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