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慧倫法師: 佛教的無常觀
by 趙永祥 2022-07-14 16:57:31, 回應(4), 人氣(683)

 

佛教的無常觀

 

釋慧倫

 


世間的萬物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人世間的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千古定律,所以佛教以「無常」這兩個字,來指出這個世間自然的真理。

 

在佛經中佛陀常常以「人命在呼吸間」比喻生命的無常,要弟子們正視無常的逼迫性,要把握光陰努力在佛道上精進學習。因為「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知道下一瞬間我們會發生什麼事,所以身為一個佛教徒,要懂得時時以「無常」來警愓自己,把握當下的這一瞬間,當成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刻來珍惜。

 

知道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知道死亡是必然的結果,反而可以使我們較坦然的面對人生,因為既然每一個人在世間的結局是同樣的,那其間的差別就在於人生的過程中,


生命所呈現的意義有多少?

我們給有緣的家人親朋帶來了什麼?

我們為這個世間付出了什麼?


有一位醫生的太太,為五十歲不到即英年早逝的先生,向師父表示心中的憤怨不平,她為先生不眠不休的為病人服務,卻換來如此下場感到上天的不公,


師父問:「妳先生做醫生多久了?」,

她說:「二十幾年了。」,


師父說:「妳先生這二十幾年過得很有意義,他為這社會挽救了許多家庭,救活了許多生命,造福廣大的人群,妳應該為他感到高興。


有些人雖然能活到七、八十歲而壽終正寢,然而對社會人群並沒有絲毫貢獻,這樣的人生,綜然多活了二、三十歲,又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壽命長短,而在於它所散發的光與熱,佛教徒對死亡的看法,不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更是下一期新生命的開始,因此面對死亡是以平常心坦然視之的,

一位佛教徒在死亡的前一刻,

在乎的不是在世間留下多少存款,

成就多少豐功偉業,

而是你的我執去除了幾分,

成就了多少道業,

幫助了多少人離苦得樂。

 

一位六十多歲罹患癌症,醫生已宣告不治的老菩薩,他信佛虔誠平常跟隨在師父身邊修行,當他知道這不治的消息時,向師父表示他想利用最後剩下的短暫時間,為來寺院修道的信徒服務,他自忖時日無多,因此無私無我的為常住大眾奉獻他的生命,忘了他的身體,也忘了他的病痛,全心虔誠的與慈悲的佛菩薩相應,然而他卻奇蹟似的活了下來,到八十多歲才往生。

 

佛陀告訴我們無常的真理,

「無常」不是只有消極的「苦」,「無常」也代表「希望」

因為有無窮的「希望」,所以生命就有「無限」的可能


因此佛教告訴我們的是要

積極努力奮發精進,隨著在世間的不同因緣,給與身邊的人關懷與鼓勵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願自己求安樂。」

這就是佛教菩薩道的精神,

也就是面對「無常」時生命積極的展現。


全文連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4%BD%9B%E6%95%99%E7%9A%84%E7%84%A1%E5%B8%B8%E8%A7%80&oq=%E4%BD%9B%E6%95%99%E7%9A%84%E7%84%A1%E5%B8%B8%E8%A7%80&aqs=chrome..69i57j0i546l4.1189j0j7&sourceid=chrome&ie=UTF-8


回應(4)


本文後記
慧倫法師的心得發文節錄

最近(2022年7月)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

在網路上google搜索:

「佛教的無常觀」居然首先跳出來的是「佛教的無常觀-釋慧倫」,

今日我試了一下google搜索,果然是真的。    

 

那是24年前民國87年(1998年)313日完稿,還在佛光山叢林佛學院男眾學部的我,當時的學院主任應「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邀稿,由各個不同宗教團體的宗教師,站在佛教宗教師的立場,寫給癌末病人的一篇宗教教義的開導,在字數嚴格限制的要求下,給予癌末病人的鼓勵和希望。    

當時的我只希望給絕望的癌末病人,在佛教的佛法法義當中,找到這一世和下一世活下來的希望,沒想到24年後的今天,它竟然仍會引起注意,成為google上搜索:「佛教的無常觀」 跳出來的第一篇,還繼續在發揮它撫慰人心的作用和功能。    

佛法中的「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化化他」,但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眾一起共勉之,大家一起早日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釋慧倫 

2022∕7∕13




誠如慧倫法師在文章中所提到一段文字, 末學有很深感受: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壽命長短,而在於它所散發的光與熱,佛教徒對死亡的看法,不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更是下一期新生命的開始,因此面對死亡是以平常心坦然視之


一位佛教徒在死亡的前一刻,

在乎的不是在世間留下多少存款,

成就多少豐功偉業,

而是你的我執去除了幾分,

成就了多少道業,

幫助了多少人離苦得樂。


趙永祥  博士 

2022∕7∕14


本文讀後心得分享之2


凡是在世間法存在的人事物都可視為無常

   

何謂「常」?


所謂「常」就是永遠不變、不會衰敗、甚至也不會消滅、死亡,永恆長存的,叫做「常」。

然而「無常」就表示它是會改變、轉變、衰變的,甚至到最後也一定會消滅、死亡的,這叫做「無常」。

   
世間凡是存在的都是無常的,不是永恆存在、永遠不變的。
以下提出五點個人對於「無常」之看法

1. 所謂「凡是存在」的,那就無所不包,因為宇宙之間所謂的存在,有屬於有形的物質存在,我們眼睛看得 到,耳朵聽得到的都是;再來就是無形的、精神方面的,也是屬於存在的一種,譬如我們的思想、觀念、學問、學識、念頭,都不是永遠如此,永不改變;

2. 我們的心念時時刻刻、剎那剎那不停的轉變,我們即使擁有固定的思想觀念,可是遇到某種機緣,思想觀念也會改變,這是屬於無形、抽象方面的無常。

3. 心外之物,譬如我們的身體,屬於物質界,也是無常的,是由細胞組成,而細胞卻是不停的在新陳代謝,因此我們的身體當然也會跟著無常。我們的身體從初生的嬰兒體,到童 年、少年,經過了青壯年,然後就會趨於衰老,甚至病變,到時候一定會死亡── 也即是所謂肉體的生、老、病、死。

4. 其他譬如桌子、椅子、田地、房子等種種器具物品,時時刻刻也都在衰變當中,不可能永遠保持固定的形狀,這就是所謂器物的「生、 住、異、滅」。

5. 至於山河大地、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甚至整個大宇宙,也都是時刻在轉變衰敗,最後也會趨於毀滅,這就是「成、住、壞、空」。不管是精神界 還是物質界,都是無常的,人最後會死,物最後會滅,這就是無常的道理。


趙永祥  博士 

2022∕7∕14


本文讀後心得分享之3 

世間無常 人生是一場夢

古人又說:

「青塚多埋紅粉骨,黃泉半是黑頭人。」

這在在都說明人生是無常的,要把握現在,不能等待未來。所以說:「何人非白骨,何時非夢中。」


任何時候都是在作夢的,因此說「人生是夢」。

無窮盡的輪迴是大夢,不是我們躺在床上作夢才叫做「夢」,我們現在就已在夢中!


世間是一無常與苦空的世間;
是一場夢,是一場戲;
有上台就會有下台
有作夢,就有醒的時候。
人生都是如此。

但這必須有悟性,然後向著「真」去追求,這樣人生大夢,遲早都會有醒來的一日。

不然,由這場夢進入另一場夢,由無常、苦、空的人生,又進入一場更加無窮盡的苦、空的人生。


趙永祥  博士 

202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