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老子論「道」
by 趙永祥 2022-07-31 22:38:34, 回應(2), 人氣(671)
                           老子論「道」


老子論「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在老子以前,人們對生成萬物的根源只推論到天,至於天還有沒有根源,沒有觸及到。到了老子,才開始推求天的根源,並提出「道」。他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二十五章。所引《老子》,只注章名)關於道生萬物的過程,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


對於老子的 「道」,歷來解說不一。

1. 有的認為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末分的統一體,理由是老子說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 有的則認為是超時空的精神性的虛無本體,因為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


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十四章)


事實上,這是老子哲學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學派在爾後的發展中產生分化的內在原因。歸結起來,老子所說的道有三方面的涵義:

①道是先於天地的混成之物;

②道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

③道無形無象。


老子論「道」是當時思辨哲學的最高成果。他不僅對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對「道」的運動規律作出了最高概括。


他說:「反者道之動」。(四十章)意思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的運動規律。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變動不居的;變動不居的原因是天地萬物都存在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互相轉化。


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美醜,禍福,剛柔,強弱,損益,興衰,大小,輕重,智愚,巧拙,生死,勝敗,進退,攻守等。他認為,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為前提。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二章)


老子還深刻地揭示了對立面的互相轉化。


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


認為正常能轉化為反常,善良能轉化為妖孽,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滿,少取反能多得。


中國傳統思維中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就是對「反者道之動」的通俗表達。


老子論「道的另外一個重要思想是「貴柔」。


他說: 「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認為柔弱因循是「道」的作用。


老子雖然講對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但不講對立面互相鬥爭。

他反覆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四十三章)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


也就是說,他揭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主要是為了說明靜可以轉化為動,柔可以轉化為剛,弱可以轉化為強。


因此,


老子主張

柔弱勝剛強,


並提出

以靜制動,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少勝多等政治、軍事方面的戰略原則。


這些戰略原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相當的片面性。




本文章來源





回應(2)


老子所說的道有三方面的涵義:


1. 道是先於天地的混成之物;

2. 道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

3. 道無形無象。


老子論「道」是當時思辨哲學的最高成果。


他不僅對世界的本原作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對「道」的運動規律作出了最高概括。



老子還深刻地揭示了對立面的互相轉化。


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


認為

正常能轉化為反常,

善良能轉化為妖孽,

委屈反能保全,

屈枉反能伸直,

低下反能充滿,

少取反能多得。


中國傳統思維中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就是對「反者道之動」的通俗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