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群ePortfolio登入
法布施與財布施
by 趙永祥 2014-10-06 23:18:23, 回應(0), 人氣(790)


「法布施」與「財布施」

上傳日期:2011年10月3日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大施主者,於一切人行大施。至於所施者,為是財耶?法耶?­淨影師云法施化益,是謂法施。憬興師非之曰: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是謂財施也。」我們就­看到此地。這是本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圓滿成就之後,這個行動就表現出來了,這個行動是­「復為大施主」,自行化他。經文上有六句,後面五句是「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這個菩提果就是成佛,這個布施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是名符其實的大施主,我們應當向佛學習。所施是財、是法?財法統統都具足。淨影­師就是慧遠大師,著重在法施,法施化益。眾生貧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所有一切苦­,迷失了自性,可憐!他對於宇宙萬有,他想錯了,他看錯了,於是他也說錯了,他也做錯­了,造無量無邊的業。業的果報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染有淨、有善有惡,也就是有苦­有樂。佛告訴我們,苦是真的,樂是假的,這很多人不知道。他為什麼不知道?粗心大意。­如果細心的去觀察,他就明白了。苦,八苦,真的,大家都知道是苦;樂,佛說樂是壞苦,­這個樂不是真樂,是像麻醉劑一樣,不是真的。那我們知道,飢餓是很苦,美食是很樂,但­是飢餓苦是真的,美食能維持多久?維持一天,一天都維持不了,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又餓­了,又要去找美食,那不就等於服毒一樣嗎?只能將你的飢餓之苦暫時止住,像止痛藥一樣­止住,時間過了,效果就沒有了,苦的現象又現前,那叫真苦。



佛確實是大醫王,也是大施主,他知道眾生苦的根源,幫助你把這個根拔掉,那就是破迷開­悟。破迷之後,苦是永遠脫離了,開悟之後,你才得到真樂。那個樂與五欲六塵不相干,可­以說與六根、六塵、六識全不相干,這叫真樂,不再為十法界所動搖。這就必須要法施,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做的示現,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這是法布施。眾生聞法,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確實有不少善根厚的人,根性利的人,一部經聽完,他覺悟了,回頭是岸,不再造­業了。甚至於還有根性很利的人,一部經還沒聽完,聽了一半,聽了三分之一,他開悟了。­法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法布施的功德究竟圓滿,法施是治本,財施是治標。佛很慈悲,標­、本都治。
  憬興師偏重在財施上,「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我們看到貧苦的人,你要勸他學佛,他三­餐飯都吃不飽,他哪有心來學佛?你能把他基本的生活解決掉,你勸他來學佛,他就來了。­這是大乘教裡佛教菩薩,對一切眾生「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那就是財­施。所以佛教菩薩有四攝法,攝受一切眾生。四攝法裡面頭一條就是財布施,這布施,他迫­切需要,你要幫助他。財施他立刻就感到恩惠,他對你就產生好感,你再勸他學佛,他聽得­進去,你是個好人,你不會害我。六度裡面的布施跟四攝法的布施意思完全不一樣,六度裡­面的布施,佛教菩薩放下貪瞋痴,布施的目的在此地;四攝法裡面的布施,他的用意於一切­眾生結法緣,佛不度無緣之人,菩薩要想普度眾生就必須要跟眾生結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五八集)2011/1/31 檔名:02-039-0258


上傳日期:2014年10月6日

「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大施主者,於一切人行大施。至於所施者,為是財耶?法耶?­淨影師云法施化益,是謂法施。憬興師非之曰: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是謂財施也。」我們就­看到此地。這是本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圓滿成就之後,這個行動就表現出來了,這個行動是­「復為大施主」,自行化他。經文上有六句,後面五句是「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這個菩提果就是成佛,這個布施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是名符其實的大施主,我們應當向佛學習。所施是財、是法?財法統統都具足。淨影­師就是慧遠大師,著重在法施,法施化益。眾生貧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所有一切苦­,迷失了自性,可憐!他對於宇宙萬有,他想錯了,他看錯了,於是他也說錯了,他也做錯­了,造無量無邊的業。業的果報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染有淨、有善有惡,也就是有苦­有樂。佛告訴我們,苦是真的,樂是假的,這很多人不知道。他為什麼不知道?粗心大意。­如果細心的去觀察,他就明白了。苦,八苦,真的,大家都知道是苦;樂,佛說樂是壞苦,­這個樂不是真樂,是像麻醉劑一樣,不是真的。那我們知道,飢餓是很苦,美食是很樂,但­是飢餓苦是真的,美食能維持多久?維持一天,一天都維持不了,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又餓­了,又要去找美食,那不就等於服毒一樣嗎?只能將你的飢餓之苦暫時止住,像止痛藥一樣­止住,時間過了,效果就沒有了,苦的現象又現前,那叫真苦。
佛確實是大醫王,也是大施主,他知道眾生苦的根源,幫助你把這個根拔掉,那就是破迷開­悟。破迷之後,苦是永遠脫離了,開悟之後,你才得到真樂。那個樂與五欲六塵不相干,可­以說與六根、六塵、六識全不相干,這叫真樂,不再為十法界所動搖。這就必須要法施,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做的示現,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這是法布施。眾生聞法,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確實有不少善根厚的人,根性利的人,一部經聽完,他覺悟了,回頭是岸,不再造­業了。甚至於還有根性很利的人,一部經還沒聽完,聽了一半,聽了三分之一,他開悟了。­法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議,法布施的功德究竟圓滿,法施是治本,財施是治標。佛很慈悲,標­、本都治。
  憬興師偏重在財施上,「欲濟貧苦,必財施故」。我們看到貧苦的人,你要勸他學佛,他三­餐飯都吃不飽,他哪有心來學佛?你能把他基本的生活解決掉,你勸他來學佛,他就來了。­這是大乘教裡佛教菩薩,對一切眾生「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那就是財­施。所以佛教菩薩有四攝法,攝受一切眾生。四攝法裡面頭一條就是財布施,這布施,他迫­切需要,你要幫助他。財施他立刻就感到恩惠,他對你就產生好感,你再勸他學佛,他聽得­進去,你是個好人,你不會害我。六度裡面的布施跟四攝法的布施意思完全不一樣,六度裡­面的布施,佛教菩薩放下貪瞋痴,布施的目的在此地;四攝法裡面的布施,他的用意於一切­眾生結法緣,佛不度無緣之人,菩薩要想普度眾生就必須要跟眾生結緣。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五八集)2011/1/31 檔名:02-039-0258


    •